彻底揭秘洞箫开裂内幕

你的箫会裂吗?天晓得。在决定裂与不裂的众多因素中,湿度平衡是最主要的。如果一段竹子的湿度分布太失衡的话,它就会开裂。有的竹子就算高温烘烤也不裂,有的竹子吹个小风就裂得不成样子。这取决于竹质的硬度和水分渗透竹材的速度。竹子生长需要硅,硅含量不同造成各类竹子的硬度大不相同。
尽管有人不习惯称竹材为“木”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它们非常类似。二者受热后都会弯曲,都易吸水,具有类似的细胞结构,都含有木质素,都会开裂,等等。从工程学角度看,两种材料是类似的。恐怕竹与木之间的差别,甚至比不同木材之间的差别还要小些。竹子与树木尽管在物理结构上显著不同,但它们的组成材料却真的很相似。
竹子有几分似人。幼竹愚笨而健康,老竹聪明而羸弱。竹子从衰老到死亡大概经过五到八年时间——1竹年等于12人年。在竹子成长过程中,其水容量会逐渐减少,竹壁变结实,许多糖分都转换为淀粉。……生于贫瘠土壤,寒凉天气的竹子可能对制箫更有利。逆境出好竹,也出好箫……
教你做一个简单纯天然的“开裂表”
假设现在的任务是让一支箫开裂,你会怎么做?
让我们从基本事实讲起:在木材中增加水分会使其膨胀,从木材中减少水分会使其收缩。考虑以下两个例子:一支实心的木棍和一支空心的木管。对实心的木棍来说,水分只能从其外表面逃逸,故其外表面的收缩率总是比内表面要高;对空心的木管来说,水分于内表面和外表面同时散失,如果管壁非常薄,内外表面积几乎相同,收缩的程度也就几乎相同。所以,实心木棍会开裂,而空心木管则不会。

实心的开裂而空心的不开裂。在实心的木棍上,干燥(收缩)过程非常不均衡,而在空心的木管中,内外壁的收缩程度几乎相等。所以规律是:产生开裂的诱因并非干燥,而是不均衡的收缩(或扩张)。理解了这条简单规律之后,绝大多数开裂问题就都能被避免。如果组成箫身的竹(木)材以统一的速度释放(或吸收)水分,箫就不会开裂。
想让一把箫开裂吗?
保证水分释放或吸收不均衡,就能让箫开裂。如何保证?只要让内壁有个阻水层(大漆及类似物),而同时让外壁的阻水层消失或渐弱,然后把箫放到热烤箱里就行了。水汽会迅速地从外表面散失而在内部保持着。外管周长收缩而内管周长不会。假设竹管的内径是20毫米而外径是32毫米,那么内周长大约是63毫米而外周长约100毫米。如果外周长收缩1%而内周长保持不变,就会产生1毫米的裂纹。这就是开裂的源头——不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干燥,而是“不均衡的干燥”导致的。

让两个表面(内表面和外表面)拥有类似的透水性。更胜一筹的办法,是在内外表面各创造一个强力阻水层。用这个办法,箫的失水很慢,收缩也很慢,所以内外失水是均衡的。对付开裂的最佳方法不是去买加湿的东西,小题大做,忧心忡忡,而是给箫的外表面增加一个很好的阻水层,同时确保内表面或者上了大漆,或者与外表面采用了一致的阻水手段。这么做之后,就可以把箫拿到任何地方去而无须担心开裂。不论是带箫进入水汽烘烘的浴室,还是夏日的撒哈拉沙漠,内外表面散失水分的速度都很慢,故而不存在失衡的膨胀或收缩。你也无须再担心冬季的干冷空气,或其他任何让人时刻忧虑竹材湿度的糟心事儿了。只要含水率(不论大小)在竹材通体保持均衡,它就会很稳定。
比起试图在箫材上维持一个特定含水率的做法,控制水分渗透率的方法简直好太多了。不要去尝试控制含水率,而是随之起舞,但要在可控的变化率之下——非常缓慢,就好了。换句话说,不用担心箫变干燥,而是要防止箫身含水率变得不均衡——而那就是箫开裂之时。
目标并非一个特定的含水率,而是均衡的含水率。
关于防裂的关键就是给箫身增加一个合适的阻水层。在以后的篇章里我们会谈到怎么做到。
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室内未加工木材的含水率随季节变化在14%到4%波动。上了大漆或清漆木材的含水率则波动很小:7-9%。
认为竹(木)材的含水率与空气的相对湿度相同是错误的。竹(木)材从来都是吸湿材料,对空气中的水汽变化非常敏感。当相对湿度下降时,它们会丢失水分,反之亦然。在给定的相对湿度水平下,竹(木)材将持续散失或吸收水分,直到达到特定的平衡点为止。在这种水分交换平衡建立之时,竹(木)材的含水率叫做均衡含水率。
在相对湿度75%的房间里,竹(木)材的均衡含水率大概是14%。在相对湿度30%的环境则是6%左右,如下图所示。

科学展览会项目
我们来做些初中科学展览会应景的实验。竹子的整体结构中富含用来传输水分/汁液的导管。很大程度上,所传输的汁液是糖水,其中的糖多半是葡萄糖(C6 H12 O6),说来有趣,纤维素就是葡萄糖去掉一个水分子(C6 H10 O5)。
实验一:导管演示
切几段2英寸(50.8毫米)的竹管
在纸杯里注入0.5英寸(12.7毫米)的水
在另一个纸杯里注入0.5英寸的酒精
在每个纸杯里放一段竹管
仔细观察,几秒钟后酒精就会渗出竹管顶部。而水则需要好几分钟——如果真的能渗出去的话。
这是为什么?水比酒精的粘度大,更重要的是,细胞中的蛋白会发生水合作用而膨胀,进而阻塞了导管。
鸡蛋里的蛋清就是一种蛋白。蛋白受热会变硬,就像炸鸡蛋时候看到的那样。包括竹子在内的所有生物细胞中都含有蛋白。蛋白水合后会变成类凝胶状(鸡蛋,回顾一下)而在干燥时则会收缩。
让竹管在各自的纸杯里面待上30-60分钟,拿出竹管进行检测。水杯的竹管发生了膨胀,而酒精杯的竹管没有。
水杯的竹管,其表皮发生了吸收作用,而酒精杯的没有——且永远也不会。酒精杯的竹管上端几乎会马上变湿,而纸杯的竹管或许在一个小时之后都不会。
实验二:以水/酒精作为填充剂的体验
切几段0.5英寸(12.7毫米)长的竹管。用刀或凿子在竹管截面圆周的任意一点直直劈下去,让竹管裂开。缝隙的尺寸表明了竹管在未被劈开之前所蓄积应力的大小。就此,可以从竹材的一端锯下一小段并劈开,这一小段竹管可以作为原竹材内部应力——也就是易裂度——的实时指示器来用。
在一个纸杯中注入0.75英寸(19.05毫米)的水
另一个纸杯中注入0.75英寸的酒精,把两段劈开的竹管分别放进纸杯里
多说一句:注意竹管放下去时浸入水面的比例,这个比例就是竹子的比重。枫木的比重是0.54,橡木0.66,胡桃木0.55,山核桃木0.74。明白了吧?与直觉相反,比起木材来说竹材是一种很致密的材料。记得把竹管摆成垂直的样子,以获取更准确的读数。
从对竹管缝隙变化情况的观察,我们可对材料内部的变化情况有很好的实时了解。水杯里的竹管会膨胀,其裂缝大约会在30-60分钟后开始闭合,数小时后完全闭合。酒精杯里的竹管则变化很小,裂缝也不会闭合。
愿意的话,可以用不同的溶剂(丙酮,松香水,油,等等)来重复这个实验。这些溶剂的实验结果与酒精大略相同。
结论是:水会充盈在细胞中而其他溶剂不会,且只要“开裂表”上存在缝隙,竹材开裂的风险也就存在。
现在把竹管从溶剂中取出,在干燥过程中观察竹管上的缝隙的变化。单这一个个实验,即可从一般意义上透露出有关开裂的大量信息,显示了任何特定竹材开裂的倾向与竹材的细胞结构。
我们该做的,是通过一定的处理,让“开裂表”上的缝隙闭合并保持闭合。一旦做到了这一点,竹材的开裂倾向将彻底归零。
竹材开裂表
缝隙法(如上所述)很有教益,但不止于此,这东西还能成为保养箫的一种工具。
如果制箫者能从制箫原始竹材的上端(细的一端)锯下一小段,并对这段竹管施以与箫管完全相同的内外壁处理工艺(上漆、上油等等),它就能成为箫管内部受力的实时指示器。从箫管所用竹材上锯下的这个“开裂表”,与箫管的竹材具备形态学上的一致性——从而保证了对所遇条件、水分、湿度反应的完全一致。把这个“开裂表”跟你的箫放在一起,以便让它准确反映出箫管当下所处的条件和应力。
如果制箫者不想让你知道箫的受力情况,这个“开裂表”就不会有了。不过,你仍然可以用其他竹子制作自己的“开裂表”。虽然不是从箫管的原始竹材上锯下来的,这个开裂表依然能够反映当下的湿度条件——瞥一眼上面缝隙的大小,马上就能知道自己的箫正在面对怎样的外在条件。缝隙越大开裂应力越大,缝隙越小开裂应力越小。
也许你从不知道,竹制洞箫终其一生都在面临着开裂的压力。这压力起起落落,从未真正止息。你的箫会开裂吗?开裂表也许是最好的指示器。

学箫请看 → 根宁说箫视频教程1-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