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今天哭了,就这样。

2023-07-12 23:35 作者: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我要投稿


◼️ 终于成为了大人,曾经在无数个时刻幻想的不被约束、没有宵禁和唠叨的生活,自由地养两只猫,拥有一份以文字为业的收入,通宵达旦地与朋友喝酒聊天,在城市的傍晚骑车,穿梭在夏日温热的气息里。听起来这是如此使人感到愉悦的事情,本雅明笔下的浪荡子,波德莱尔口中的艺术家,都是这样散漫、无聊、悠闲地于瞬间抓住生活或生命的意义,成为灵动如远处山脉绵延、枝叶蓊蓊郁郁的象征,情绪平静而又稳定,处世坦然且自持。成年人的标志难道就是如此吗?在热闹的都市生活里寻找到某种巧妙的平衡,例如富有诗意的想象、书写的乐趣,以及实用的温饱与物质供给;例如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触碰;例如在加速时代中保持足够的自我意识。


◼️ 这些听起来未免太过于理想,像是用无数的谀词为这种“成年人”的阶段赋魅,使其仍然让人能够对真实生活保有期待,对成为一个情绪稳定、自由浪漫的大人充满欲望和热情。它的虚假性不仅在于文字的巧言令色,用各种漂亮的字词修饰出一整套完整的说辞,更直接地表现出现实生活的破碎与堂皇——如同一场被人为制造出来的伪事件,打从其诞生的刹那就只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存在,即弥补成年人日常活动范畴中的缺失。换句话说,诗篇、小说、绘画,文字创作与艺术之所以出现,恰恰是来自于真实世界中的「遮蔽」,当我们从未拥有过或本应该拥有却被完全剥夺之后,就会产生对理想生活的期待,就会不自觉地去想象、去赋魅、去修饰。


◼️ 真正的大人从不是生活中的存在者,我们只是漂浮、悬浮于其上;就像是成年人从不是情绪稳定的对象,我们只是在崩溃的边缘反复横跳却仍然要保持微笑和礼貌的大人。


◼️ 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年龄的增长排演了这场盛大的舞台剧,个体在广泛的社会化过程中被持续地嵌入于现实,在习得成套的符号、话语、规范与行动准则后,穿上戏服、戴上面具。从小孩成长为大人,从戏班里的局外人成为表演者。这出戏的规矩被不断叠加的各种框架体系堆满,现代社会中的契约、货币、贸易、商品成为表演时的唯一架构标签,成年人微笑着,就越深地被沉浸到这出舞台剧中。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认真地表演着,所以我们在“不得不”和“只能做”中学会了伪装情绪稳定,知道了如何把崩溃控制在临界点的边缘,明白了生活与自由,本质上毫不相干。


◼️ 以上。在适当的崩溃里进行创作。



🏔️

07/10/Mon.


我是一个

擅长流泪

的成年人

@TuTouSuo™️ 


小时候,我以为大人从不流泪。或者说,他/她们的悲伤从不与孩童保持同频,似乎跌倒、疾病、离别,乃至被看作是人生大事的死亡,都不足以击碎这些成年人的心神,他/她们仍然可以坦然地面对,甚至是轻松地安慰站在身侧手足无措的儿女。但大人的泪水却又时常在看似奇怪的地方落下,一部在我看来明明不是那么感人、或者可以说是无聊透顶的电影;一篇写得诘屈聱牙的小说;一封来自许久未见的朋友寄来的贺卡。在这些被我认定为「毫无感动或流泪必要」可言的情境里,大人们红了眼眶,哽咽了声音,但只有那么几分钟的时间,像是探出海面呼吸的鲸鱼,又迅速地沉入深海。


一切都恢复了原样。


在对这些场景进行了长久的观察后,我开始假定为孩子与大人之间一定拥有着某种难以逾越的鸿沟,需要无数漫长的时间经历才能使其弥合。比如十年、二十年,也许,成长的意义也许就是在年龄的增长中学会停止哭泣——这是一句生活中多么耳熟能详的话,可如今,长成大人的孩子若是再回头对其仔细琢磨,便会发现其是如此具有暗示意味,又是如何在话语的的连接中制造出了“成年人”与“哭泣、悲伤”的零和博弈,它自觉地预设了一个成熟的人不可能擅长悲伤的前提,也使众人在毫不犹豫地接受的过程中——因为孩子渴望成为大人,并会主动学习他/她们的认知与行为——成为了拒绝流泪的成年人。


如果这样的陈述太过于抽象,那请一定允许我将其具象化为福特的流水线工厂:一群接着一群哭泣着、胡闹着的小孩在时间轴上穿行,跨越了漫长的年岁,逐渐被打磨、被教育。他/她们变得越来越安静,情绪越来越稳定,直到确认检验合格,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同质化的个体。


这里的“同质化”从不指任何人的形象、性格,而是内在的对于社会角色的认识在成年人的头脑中被制作出了一套高度一致的图景——成年人意味着独立、责任,代表着与悲伤、哭泣的绝缘。


很奇怪,现代社会就是拥有这般塑造人的力量,它以一种完整又清晰的运作模式使个体从家庭关系——这已经算得上是人类在现代化社会里最后的依傍之物了——中脱离出来,成为契约制、官僚制体系中的一份子,以工作、劳动的身份在这个宏大的有机体内部谋得位置,以便其能够再以消费者的角色,参与进市场经济与资本运作的流程中。如此说来,个体不过是社会机器系统中的零部件,是保持整体的有序供应、生产链条不会出现崩塌而得以存在。


既然是机器,必定是不存在情感、情绪关系一说的,越是理性、冷漠,越能够成为机器系统中欣赏的对象,因为情绪稳定的人能够保证工作效率,就像是不会损坏的工具,持续地、持续地为机器有机体提供价值。


十几年后,直到我也成为了那个“情绪稳定”“不会悲伤”的大人,我才知道,这些成年人只是一群被扔进现代都市中孤零零生活的、被社会机器所要求的「异化」的存在。他/她们心里比谁都清楚,在一个人与人的关系越发冷淡、家庭与家族观念越发稀薄的时代下,个人就是个人,自己就是自己,悲伤没有用、哭泣没有用,它既不满足社会整体的要求与规则,不符合这场舞台剧上的角色剧本,也无法在各司其职的秩序社会中,得到真正的关注和帮忙。


大人是不允许自己在已经预设好的框架体系中哭泣的,工作、疾病、跌倒、离别、苦难,这些都不足以构成流泪的理由,因为情绪稳定成为首要前提,由此才能更好地制定应对策略。


在繁华的街道上、在灯火通明的摩登大楼里、在嘈杂的医院过道、在狭小的洗手间、在柔软的被窝里,坚强的成年人硬生生地憋住每一次想要放声痛哭的瞬间,强装镇定地擦去已经渗出眼角的泪水。只因为我们在这个系统框架中毫不质疑地相信「情绪稳定」的价值,认为只有冷静自持,才能够处理好面前的烂摊子,只有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才是生活应该有的剧本。


不过,被异化后的成年人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麻木地掩盖内省的痛苦,伪装着哈哈大笑的皮囊,快速应和每一声来自这个理性、机器、稳定的系统的呼唤:


“不要哭!哭是弱者的象征!”

“情绪稳定点,没人把你当孩子。”

“冷静下来,没必要哭。”


“好!”

“收到!”

“明白!”


情绪与其说是被压抑了,不如说是被抽离了;个人与其说是变得孤独了,不如说是涂尔干眼中人类关系能够广泛建立、家族与村落守护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的前契约社会消失了。所以成年人不能哭,也不敢哭,不仅是因为哭不符合整体要求,会变成奇怪的「异类」,更是因为没有哭和软弱的地方,鲜少有让我们肆意哭泣的人了。


这就足够解释,为什么“家庭”成为了“港湾”,甚至我想说,它是我们人类“最后一块关系连接的栖息地”。在那里,哭泣是被允许的,只因为还有比我们更大的大人,比我们更成熟的成年人。


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他/她们在用这些身份,允许你哭。


🌨️


💧 在感到震颤的瞬间哭泣

🕳️ / TuTouSuo / 成年人越来越容易被感动


不能在系统框架中哭泣的成年人开始自觉地守护或制对家庭的依赖,社会化的程度越深,越是与整个结构体系嵌合得紧密的个体越希望回到家庭、进入亲密关系中,因为他/她们已无法再承受单向度的、来自于不能崩溃、不能退出的现代生活的规训了。家庭是很重要的摆脱理性异化的途径,这就不奇怪很多人即使抗拒婚姻,也会不自觉走进亲密关系的原因——这里我将不再深入女性主义的话题,以免今天的话题偏离中心。


这也变相地说明,当关系的连接、纯粹的友好、集体性的动员,以及歇斯底里的崩溃和哭泣在现代社会里成为稀有物之时,个体就越容易对这些事物在生活中彰显的瞬间感到动心,会为之所震颤、流泪。


无论是来自于陌生人善意的帮助、情侣之间彼此分担痛苦和相互安慰的关系,还是电影中一次「Assemble」的呼喊,都能够使成年人感动、落泪,因为这是他/她们生活中鲜少能够出现的东西,就如同某种馈赠、礼物一般,使人快乐和动容。


“少时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小时候不知道大人为何总在那些尽显无趣的地方哭泣,不过就是朋友的来信,不过就是一段电影中纯粹的爱情故事,不过就是陌生的服务员多送了一碗热粥;这些小孩眼中所谓的“不过”,恰恰是因为孩童仍然拥有,他/她们尚未理解成年人的生活,尚未知道,仅仅是得到一份真切的关心,都是如此难得可贵。


如此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我们欣赏绘画、学着读诗,尝试去写下些什么,像是这篇文章开头的那些文字,就是因为文学、艺术创造的永远不是现实,而是期待和希望。


🌨️


💧 在压抑中罹患抑郁

🕳️ / TuTouSuo / 时代的症候群


抑郁症,有不胜枚举的观点在尝试对它进行分析,哲学视角中的虚无主义、社会学层次上的空心病、心理学中的神经症等等。这些角度的成熟性和解释力已无需多言。如果从近年来大热的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角度,又有大量类似功绩社会、透明社会、暴力社会的说法一并涌出。而今天提供「否定情绪」的逻辑,或许也只是其中的一些注脚罢了。


万物皆有能量守恒,无法向外拓展的情绪只能向内累积。众人将家庭与仅剩的亲密关系当作是逃离异化,向着海平面喘息的机会时,也意味着这些出口的崩溃、破碎、无法负担情绪上的纾解,那么个人将会被堵死在这一条条自救的道路上。


情绪在体内沉积,最终导致的只有堤坝崩塌,情绪的洪水如猛兽袭来。


我想解释的是,人在当下做出的很多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即使他/她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选择,都一定受到来自社会结构层面、整体文化与精神导向的影响。


迫切地恋爱、迫切于婚姻;依赖于家庭、执着于父母关系…很多被污名为“恋爱脑”或经常被戏称是“妈宝”的人,实际上都有种情绪宣泄的欲望在其中,想要通过重新建立或者维持住纯粹的亲密关系——这是种在机械社会中几乎不再普遍的、稀少的东西——由此摆脱个人的异化状态。


无可厚非,却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写到这里,我似乎有无数次想要哭泣的瞬间充斥于其中,却又被持续地压抑下来。这篇文章的原标题叫《做一个擅长流泪的成年人》,一是告诉你们,我们没有必要将崩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中;二是希望大家,都有那么一处,稀有的,能够让你尽情痛哭的地方。


以此,送给每一个爱哭的成年人。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 ᵒ̴̶̷̤ꈊ˂̶̤̀ )✧


扫描息流

获得全所新传考研公益资料


☾˚‧º· ☾˚‧º·


「24届/夏日专题班」


五门新传重点学科

60天/152小时/提升新传知识


♡+♡=♡²


「2024/公开课/再建巴别塔」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追逐独立,畅意自由



「2024/TuTouSuo/全程班」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


今天哭了,就这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