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芮城东周墓
山西芮城东周墓
选自《文物》1987年12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邓林秀
1962年秋,芮城县岭底乡坛道村农民在挖窑洞时,掘出一批铜器和一具人体骨架。铜器由县文化馆保存。我所曾派人前往清理。
坛道村位于芮城县东北,距县城约30公里,东与平陆县相邻。村子地处中条山阳坡,南望黄河,北高南低(图一)。村西有一条深沟,铜器即出于深沟东沿的一座古墓(编为一号墓)。在距沟边百米许的梯形台地上,有一座竖穴墓,当地农民挖土垫厩时已将墓穴填土挖掉一半。我们也发掘清理了这座墓(编为二号墓)。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一、一号墓
为土坑竖穴墓。破坏严重。墓壁较直,墓底长4.23,宽2.75、深约7米。方向北偏东2°。棺、椁已遭破坏并腐朽,但从残留痕迹中尚可辨其轮廓。椁似由一些不规整的圆、方木做成。椁长4、宽2.65,高1.35米。棺、椁之间有淤土。棺长约2.8、宽约1.08、高约1.02米,棺板厚8厘米。左右棺板略向内凹进。随葬品大件的在挖窑洞时已取出,小件的及人骨架已随土倒入深沟。据挖窑洞的农民介绍,随葬器物大都置于人架头部右方的棺、椁之间,只有少数兵器等器物出自棺内。出土器物(包括被农民取岀的)有铜器、石器等共24件。
铜器22件。
其中10件容器为明器,铜质粗劣,大都因铜液灌注不匀而在器物上留下许多洞孔;铸造又力求简便省事,如壶、瓮、盔皆盖、身合铸而无底;模具也极粗糙,使器壁厚薄悬殊很大,纹饰不大清楚。
鼎3件。分二式。
I式2件。口微敛,平沿,两耳直立口沿上,深腹,圜底,三蹄足粗壮。腹上部饰重环纹。一件通高25.5、口径25厘米(图版伍:1;图二:1)。另一件为明器,器小,铸造不规整。通高12.5、口径13.6厘米(图版伍:2;图二:4)
II式1件。侈口,平沿,两耳直立口沿上,微向外侈,浅腹,腹底略瘦并有烟痕,三蹄足粗壮。腹部饰云纹、乳丁纹,三足上部饰卷叶纹。通高23.5、口径27.8厘米(图版伍:4图二:7)
簋5件。均为明器。分二式。
I式4件。形制、纹饰相同。器盖与身无明显分界线,鼓腹,圆形兽耳,圈足下有三细小直柱足。盖饰涡纹,颈饰鳞纹,腹饰窃曲纹、蟠螭纹、瓦纹,圈足饰垂鳞纹。其中一件通高18.6、腹部最大径18厘米(图版伍:3;图二:2)。
II式1件。器小而粗糙。盖、腹无分界线,下有圈足。素面,盤上有不明显的窃曲纹。通高9.3厘米(图三)。
方壶2件。为明器,形制、纹饰相同。有盖,盖与器身浇铸为一体。双耳双环,耳为兽耳。垂腹,无底。饰有圆涡纹、鳞纹、重环纹、窃曲纹,器身以十字宽带纹将其它花纹分为四部分。高31、腹部最大径18.2厘米(图版伍:5;图二:6)
盉1件。为明器。扁形,盖与器身合铸为一体。有鹫有流,流为一细铜方棍,无底,四腿呈细小直柱状。素面。高11.5,腹最大径11.4厘米(图四)。
盘1件。为明器。直口,两耳直立口沿上,圜底,圈足不规整,器里外凹凸不平。腹饰窃曲纹。高11.1、口径22.6厘米(图五)。
碟形器4件。三件已残。敞口,宽平沿,圜底,身与底之间向里形成一凹槽。每个宽沿上有对称的四个小孔,可以相互穿连。素面。一件门径9.5、口沿宽0.7、通高1.7厘米(图二:5;六)。
戈2件。—件胡较短,援脊起棱,阑侧有--长方穿,援、内各有-•圆穿。援长13.8、内长6.4厘米(图二:3;七)。一件胡较长,阑侧有二穿,援上有一中心呈十字形的圆穿,内残。援长13.6厘米(图八)。
马衔2件。一长一短。两环相套处呈三角形,磨损严重。长的一件长23.8厘米(图九)。
马镳2件。器身呈弧形,背面有半圆形环纽两个。一件长11.3厘米(图一O)。
石器2件。
戈1件。残缺严重。援中部起脊,援上有一圆穿,有内。残长12.2、宽2.8厘米(图一一)。
圭1件。残缺,质软。残长8.5厘米。
二、二号墓
为土坑竖穴基。略有破坏,墓葬结构基本清楚。口大底小,底长4.55、宽3.28、深约“米。方向北偏西4°。墓穴填以夯土,夯土厚38-72厘米,已塌陷。有不规整的熟土二层台。葬具有棺有椁,椁板已腐朽,东壁椁板向西倒塌,椁底部铺14—20厘米的木板14块,已腐朽。椁长4.14、宽2.72、残高0.67米。棺长2.04、宽0.96米,高不洋,棺板厚8厘米。人架已朽,头近北向,葬式不明。随葬器物大部分在棺、椁之间,人架右方;脚下与左方也冇少吊:器物。器物多已被坍塌的夯土砸成碎片。棺内只有剑和零星的装饰品。出土器物大都是铜器,也有少虽的玉器、石器、骨器等(图一二)。
铜器60件。
鼎2件。皆残。一件盖较平,上有等距三环纽,敛口,侈耳附于沿外,深腹,園底,三蹄足瘦长。盖上饰三圈蟠螭纹间以云雷纹,紐饰宙纹,耳饰蟠虺纹、云雷纹,腹中部饰凸绳纹一道,上下饰蟠虺纹,最下饰~周蟠虺垂叶纹。通高23.2、腹部最大径22.2Hi米(图一三:6)。一件已成碎片,经复原知其形制,有盖,盖上有三环组,敛口,平沿,附耳,深腹,圓底,三蹄足粗壮。盖饰三圈勾连云宙纹,纽饰绚索纹,腹中部饰凸绳纹一道,上下饰勾连云雷纹并有细云纹衬底。高约24.6、腹径约24厘米(图一三:2)。
盘1件。略残。口微敛,宽平沿,两耳外侈附于沿外,浅腹,圜底,三蹄足较矮且粗壮。沿下饰蟠螭纹一周,耳各为四条蟠螭缠绕组成,其中两条螭的口紧紧衔住盘唇,另两条螭头在耳的外部。通高15.8、口径38.8厘米(图一三:5;一四)。
甗1件。已残碎,甑、鬲出土时已分离。经复原知,甑平沿,两耳外侈附于沿下,束颈,圏足与鬲L1和套,底右长条形孔。颈、腹均饰勾连云雷纹,腹小部饰凸绳纹一道。鬲敛口,束颈,肩有双H:双环,弧裆,三柱状实足。耳卜'起棱一周,索而。通高约40.6、甑口径31.2、鬲口径12厘米(图一三:1)。
壶2件。残碎。其原后知形制、大小皆同。敞口,平沿,颈内收、较矮,颈有一对对称的铺首衔环,深鼓 腹,平底,圈足较高。素面,颈及腹上下各 凸起一棱。高 约 29.2、腹部最大径16.6厘米(图一三∶3)。
盖豆 2件。均残。形制、大小相同。盖为圆盘形,上有圆形捉手,子母口。器身有一对对称的环形耳,圆底,圈足较矮。环耳上有一周贝纹和四圈联珠纹,腹中部凸起一周绚索纹。通高19、腹最大径18.8厘米(图一三∶4)。
戈 4件。可分二式。
Ⅰ式3件。器薄,其中一件仅厚1毫米。援尖锐,刃利,阑侧三穿,内上一穿。一件援长11、内长6.9厘米(图一五、二三;1)。
Ⅱ式1件。器厚,援端圆钝,阑侧三穿,内有穿呈T字形。援长10、内长7.1厘米(图一六)。
镞20件。可分六式。
I式2件。双翼较短,刃端圆钝呈弧形,中脊与后锋间有凹槽。长6.1厘米(图二三:4)。
II式1件。双翼较长,刃锐,其它同I式(图二三:5)。
III式4件。镞头呈三棱状,刃锐。长8.8厘米(图二三:7)。
IV式7件。造型同ID式,但较HI式长且大。长11.4厘米(图二三:8)0
V式1件。造型大都同HI式,唯后锋较DI式长且锐。长9.2厘米(图二三:9)。
VI式5件。镞头为圆棒形,无锋。长13.4厘米(图二三:2)0
矛1件。中间起脊,骸、身之间有明显分界线,散上起棱一周并有对穿。长13、刃宽2.3厘米(图一九、二三:3)。
鐏 2件。形状、大小相同。为鸟首形,镌口椭圆,口外起棱一周,有对穿。长7.5厘米(图二三:6)0
剑1件。残碎成六截。中有脊,脊断面呈菱形,茎断而呈长方形,环首。残长50.6、茎长11、环首径4.3厘米(图一七、二三:15)
环首刀1件。身略呈弧形,刃利,刃部和把手处断面均呈三角形。长17、刃宽1.7厘米(图一八、二三:11)。
马衔4件。大小有别,套接的两环较圆且磨损严重。一件长19.8厘米。
軎辖4件。可分二式。
I式2件。告圆筒形,有对穿可穿辖。饰蟠虺紋填以雷纹和联珠纹,外端有凸绳纹一周。辖首呈兽首形,两端皆有对穿。吿内径外端4.8、里端5厘米(图二一、二三:14)。
II式2件。吿圆筒形,饰蟠螭纹,里外.以绚索纹为界,余同I式。辖首也呈兽首形,两端有对穿。吿内径外端4.2、里端4.9厘米(图二二、二三:12)。
当卢2件。形状、大小相同。圆形,周边有四个对称的环纽。中部镂成四条蟠螭相互缠绕的图案,蟠螭头各財一纽,周边上有陶索纹。直径5.4、厚0.4厘米(图二三:13;二六)。
伞弓帽20件。对模铸成,内有朽木,上有对穿。长3.4厘米(图二四)。
铲1件。略残。形状呈梯形,糖身和刃均薄。长15.3厘米(图二O、二三:10)。
带钩2件。大小相同,锈蚀严重,长6.4厘米。
玉、石器共94件。
玉、石饰61件。其中56件有玉有石,质坚硬,为片状,大小不等。有璜形、梯形、长方形等,有的周边有七、八个方形缺凹,中部有二孔。另有2件系大理石质,磨制光洁,亦为片状,长方形,周边有十二个缺凹,长边各五,短边各一,基本对称。1件长9.4、宽2、厚0.3厘米(图二五:1)。还有3件呈圆柱状,石质坚硬,大小略异。1件有钻窝的高2.2、直径2.8厘米(图二五:3)。
石璋2件。大理石质。大小略异,形状相同。上有天然褐色花纹。磨制光洁。周边有十四个缺凹,长边各五,短边各二,基本对称。一件长18.1、宽5厘米。另一件长17.1,宽4.9厘米。均厚0.3厘米(图二五:5)。
石琮2件。石质坚硬。形状相同,大小略异。方形,每边各有两个半圆形缺凹,中有圆孔。大的一件长4.2、宽4、高1.9厘米(图二五:4)。
磨光长条石1件。石质较软,为细砂岩。淡红色,磨制规整。长16.9、宽5.6、厚2.3厘米。
石圭28件。石质为叶岩,极软,残碎,大小有别。
骨、铅器。
骨饰2件。形状、大小相同。均为长方形,腰部三面凹,一面平。高出部分饰有“x"形纹和平行划纹。长3.3、宽1.5、厚0.6厘米(图二五:2)。
骨镳2件。已残碎,原加工较细,长度不详。
骨贝66粒。大小不等,背有二钻孔可以穿系。长2—2.5厘米。
铅珠87粒。圆形,中有孔。长1.5—2、直径0.9厘米。
此外,还有人臼齿1枚,齿面磨损极少,说明死者年龄不大。
三、结语
一号墓出土的铜器,有不少与上村岭虢国墓地①所出同类:器相近。如I式鼎与1819:5、1705:18,1052:148的IVA號飴,U式鼎与1762:1、1651 s 7的V式鼎,方壶与1705:108的皿式壶,I式篦与1810:6、1706:99的I A式瓮,摂与1810:16的盔,衔与1617:77A-1的街形制相近,有的纹饰风格也有共同之处。石戈也与1617:3的IA式石戈形制相近。
上村岭虢国墓地的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中期,最晚不迟于公元前655年②。我们认为,将坛道村一号墓的时代定在春秋早、中期为妥。从随葬有三鼎、五寫、二壶、一盘等看,墓主身分当属士大夫阶层。
二号墓所出鼎中,蹄足较细的一件与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③所出皿式鼎在形制、纹饰上均有相近之处;蹄足较粗的一件与屯留武家沟战国墓④所出鼎、长子东周1号基⑤所出I式鼎、浑源李峪村2号墓⑥所岀鼎形制相近。盖豆与屯留武家沟战国墓所出盖豆形制相近。索面壶与武家沟战国墓所出壶形制相近。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认为,将坛道村二号墓定为战国早期墓较为合适。芮城住战国早期属魏地,故此墓当为魏国墓。
在上村岭虢国墓地已发掘的238座墓中,岀土三鼎的墓仅三座,因此,坛道村墓地应引起注意。此外,在沟东侧南北250米的范围内已发现同时期的墓罪七八座,估计这里是一座古墓地。在勘査时还发现墓地周围有遗址,在地面上也捡到商、周时代的陶片、鬲足、瓦片等。这些为我们研究东周时期该地的国属、虢国的范围、文化内涵等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