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刘青霞故居:25岁寡居的她与秋瑾齐名,孙中山称其巾帼英雄
“瑞视觉”前面发布尉氏刘青霞故居:两广总督马丕瑶三女儿嫁河南首富,鲁迅赞才貌双全 后,大家纷纷留言:“巾帼英杰,才识逸群”“巾帼英雄,开封也有她的故居”……
不错,是的。

2015年4月11日,瑞视觉拍摄了尉氏“刘青霞故居”那组照片;
次日,瑞视觉来到位于开封市区顺河回族区北土街刘家胡同的“刘家宅院”,拍摄了这组刘青霞在开封市内的故居。(王子瑞摄)

开封市内的“刘青霞故居”,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是典型的封闭式四合式院。

刘家宅院(刘青霞故居)坐北朝南,东、西宅院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东院、西院共有清末明初建筑风格的房间70余间。
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得益彰,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却也碧玉素装,雅而不俗,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

刘青霞原名马青霞,祖籍河南安阳蒋村,是清末重臣马丕瑶的三女儿,1894年18岁嫁与开封尉氏县豪门刘耀德为妻,遵夫姓,改称刘青霞。
刘家是河南当时的首富,有土地20余万亩,门前曾悬挂“双千顷”牌子,人称“刘半县”。此外,还在开封、南京、北京等几十个府州县镇开设了150多个钱庄、当铺和数以百计的生意铺面,日进斗金。
刘青霞的丈夫刘耀德是个纨绔子弟,曾扬言:“南京到北京,不饮别家水,不宿别家店。”他还站在开封城头向地上扔包元宝用的金叶子,任人抢拾,曾在南京游湖时站在船头向水里扔元宝,寻欢作乐。
婚后七年,丈夫刘耀德病逝。刘青霞这个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女子,一步步解放思想,致力于办义学、兴善举和妇女解放及教育事业,积极参加并出巨资支持革命事业,并在去世的前一年将全部家产捐给了冯玉祥任督军时的河南教育事业。

1923年,刘青霞在安阳娘家去世,享年45岁。其灵柩被运回婆家尉氏,葬于刘氏祖坟。
刘青霞这位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慈善家,是新学教育、女学教育的先驱,孙中山为她题写“巾帼英雄”“天下为公”的匾额,鲁迅称其“才貌双全”。
马青霞与秋瑾齐名,被后人赞为“南秋瑾,北青霞”。

刘青霞父亲马丕瑶,字玉山,是同治元年(1862)进士,初在翰林院任职,后任山西按察使、布政使和江西、广西、广东巡抚,直至护理两广总督。
辖区百姓称颂其为“马青天”,光绪帝赐他“百官楷模”牌匾。

刘青霞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他们在父亲的影响下,不论是从政经商还是务农,都有所建树。
长兄马吉森,是清末民初实业家,积极创办厂矿企业,开河南地方民族工业之先河;次兄马吉樟,是光绪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北按察使等职,为官恤民善施,力主改革,刘青霞曾随其到日本考察学务。

开封市内的这处刘家宅院,曾刘家大院被开封市供销社购买,后由红旗幼儿园及顺河区房管所占用。
作为刘青霞故居纪念馆,于2011年11月成立并免费对外开放。
开封市刘青霞故居纪念馆,现在是河南省级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社科普及基地和家风家教示范基地,焦裕禄干部学院、开封市委党校、焦裕禄精神学习中心的现场教学基地,同时也是河南工业大学、黄河水利学院、开封大学、一师附小等多个院校的教育实践基地。
2006年5月25日,开封市内的“刘青霞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回头一看,尉氏县城内的“刘青霞故居”,也是同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