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们的牙齿全球领先——谈谈波罗蜥科牙齿的一些杂事儿
纵观副爬一亿零六百万年的伟大历史,波罗蜥科并不算是很出彩的角色:比繁盛比不过前棱蜥超科、比体型比不过锯齿龙类、比怪略逊于中龙......然而某种意义上来说,波罗蜥科才是被遗忘的超级巨佬,且不谈在当时堪称一绝的真双足蜥,波罗蜥科的牙齿形态和完整的齿列模式在当时可谓是先进中的先进。为了取食坚硬的植物纤维,它们魔改了自己的牙齿产生了在当时的蜥形纲里最独特的异型齿,拥有相当厚的珐琅质,并且拥有深齿槽的槽齿植入模式,波罗蜥科是最早一批独立演化出这种模式的羊膜动物。

在去年,科学家对波罗蜥科的伟 波罗蜥(Bolosaurus grandis)和程氏 别里贝蜥(Belebey chengi)进行了仔细地再描述。再描述揭示了一些新的信息,那么就让我带着大家看一下吧。
伟波罗蜥是发现于早二叠世空谷期美国的波罗蜥科成员。正模标本OMNM 52311是一个破碎的齿骨,舌侧面损伤导致其暴露出了牙槽骨的小梁结构。

CT扫描显示,伟波罗蜥和其它波罗蜥科一样,最前面三颗牙的牙根深深地植入了齿骨内部。伟波罗蜥正模的第十一齿槽缺失了牙齿,科学家推测:这是因为它在换牙的过程中死亡:当牙齿脱落时,替代的牙齿并未完全地补充到这个位置,加之牙齿脱落本身可能在牙齿替换的过程中。这或许导致并不稳定的牙齿脱落并在保存的过程中消失。尽管在其它的个体中并未观察到替换的牙齿,但正模的第十二和第十三牙齿的替代齿齿冠已经开始形成,齿冠像块根一样粗而短。


程氏别里贝蜥是发现于中二叠世甘肃的一种波罗蜥科成员,在2008年的建种论文中作者认为它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波罗蜥科成员,不知这个记录是否有被打破。

根据对程氏别里贝蜥的齿骨扫描,它每一个牙槽坑都有一个可供替换的牙齿,尽管不像伟波罗蜥那样呈块根状。

程氏别里贝蜥的异齿性趋势接近伟波罗蜥,但是它是呈渐进式的:它的每一颗牙齿大体上略相同但是略有变化,除此之外,CT扫描显示:随着功能性牙齿在牙槽中占据的比例增大,发育中的牙齿空隙会变得越来越大。研究显示:最不发达的替代牙齿靠近接近替代牙窝的开口,并且位于尚且有用的功能性牙齿之下,随着替代牙齿的发育,原有的功能性牙齿会被挤掉然后脱落。

这些关于波罗蜥科研究表明:替代牙齿在牙窝中首先花费大量时间发育,当功能性牙齿不再“功能”,它们将会成为新的一批功能性牙齿。而别里贝蜥的齿骨CD扫描显示:替代牙齿几乎处于相同的发育阶段,乍一看好像是它会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一口气全换掉自己所有的牙齿,但是这个在羊膜动物中十分罕见,而且对于依靠咀嚼的物种来说是很危险的。在经过了仔细地鉴定以后:科学家认为波罗蜥科实际上是从颚骨的前部开始换牙一直到最后面,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波罗蜥正模上只有第12和第13个替代牙,并且第11牙槽功能牙和替代牙全部缺失。
波罗蜥科确实是一种拥有这奇特牙齿形态的一个演化支,它独特的牙齿更换形式宽于保证它的一个磨损更换率,避免过度磨损而无法进食,同时它们厚重的珐琅质也极大的强化了牙齿的能力。这种领先当时世界的牙齿,应该就是它纵横于那个时代小型草食生态位的利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