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在岛屿读书 第一季 第七集

2023-07-11 22:00 作者:天天吃的好香  | 我要投稿

第七期

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想象和经验是相通的

《山海经》先秦古籍,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是最早塑造中国人对海洋感受、精神世界的文本。

中国不是海洋文明,在《山海经》中由海到山,更多的是山对人的塑造,记录山川、地理、动物、植物的书

随着考古学,发现不只是神话传说,有些是先人对世界真实的记载

 

《海错图》对我们认识海洋有很大帮助


花鸟画是主观的情绪的释放,是文人的趣味,但聂璜淡化了这一点,更多地强调科学性、客观性

 

《瓦尔登湖》

“拿熊皮来康德科换朗姆酒”——为了酒(资源)出卖自然

 

梭罗最早的无意识的环保份子

 

观察自然、融入自然的过程

 

不是“钓鱼”,而是“喂鱼”

 

疍家渔排 “漂浮在海上的村庄”

住在鱼排上

 战国时期就有,百越族从浙江一路迁徙到南

 

“万类霜天竞自由”

 

 遵循自然规律


美食是记忆的锁扣,是深入到血液里的

胜利饭店(许三观卖血记)

故乡和食物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食物和文学的关系在乡土文学中是联系最紧密的

 

乡土文学是从鲁迅开始的,写的是乡村、土地、农民

鲁迅处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他不能平静的面对自己的故乡;故乡的人背后有时代的变迁

鲁迅那一代作家,是要改造社会的,是了不起的

鲁迅的作品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整个时代的面孔,影响一代人的精神和自省能力

 

怀旧:

沈从文和鲁迅的怀旧都是怀念他们的少年时代

鲁迅是站在过来人的现代的眼光来回看乡土,是批判的、要进步的,要与时俱进的

沈从文是从湘西走向大城市,变成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在回看乡土时,觉得乡土是先进的,乡土的人性是优美的

乡土不仅是怀旧,还有对自己文化的批判和反省。如《呼兰河传》《八月的乡村》

⚠️最早的乡土文学的作者,都是生活在都市的人,他们不写大都市的生活,写童年、少年时生活的土地

 

艾芜

 

赵树理(和汪曾祺很像,前期作品是洋里洋气的,仿欧洲现代派的。《复仇》是一部完全的现代主义小说 写很多心理感觉 语言是密密麻麻的 八十年代重回文坛,语言变得干干净净的,非常简洁)

 

文学与故乡的变异

苏东坡诗四川人,但他作品中很少提到四川,与之有关系的反而是黄州 惠州 儋州

黄州《寒食帖》《前赤壁赋》

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儋州 

 

李白故乡在哪里?

有水便是故乡,有酒便是家

 

古代作家和现代作家在故乡上的区别?

古代作家基本都是官员,官员必须离家做官,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还是想回家)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作品中常出现长安,代表了杜甫回望朝廷的一种态度

即对古代作家来说,故乡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归宿,赋予她的家乡一种精神含义

 

苏童虽然用标准的汉语写作,但一上来就有苏州腔

 

国外乡土文学:

美国 南方文学、北方文学

典型地方主义(只描写一个小地方)如弗罗斯特

“为了成为一个作家,伪装成地方主义者”

 

《雪夜林畔小驻》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我还要再奋斗一些年再死去

 

浪漫主义里有对过去的怀念,但中国的乡土文学并无这种感觉

 

nostalgia(怀乡病、乡愁)

 

格非 江南文人的隐忍与历史的大开大合

《尘埃落定》大历史和小历史的变迁、碰撞

历史场景的追溯和还原,带来文学享受和问题意识

《晚熟的人》古老文学传统和世界性

 

细腻的情感、浓密的笔触绘制出自己的家园,写作深处被照耀过、疼痛过、闪耀过的家乡仍是写作出发的地方


我在岛屿读书 第一季 第七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