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價值觀不是文明的物質觀】

(出自王世宗教授《必然之惡——文明觀點下的政治問題》一書,第五章〈經濟與財政〉)
經濟學的價值觀不是文明的物質觀,因為經濟學不得不強調財利的重要,這等於是主張生存的價值高於生命的意義,此說不見於經濟學說中正表示經濟學者缺乏天人交戰的感受;事實上經濟學是社會科學中最富科學色彩者(esp. econometrics),它少有人文關懷與價值判斷(如避用必需品與奢侈品等詞),其研究目的亦顯得平淡而卑微,若說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是滿足各人的物質需求,這不僅含意模糊且乏宏旨壯志。經濟學與經濟主義(economism)的關連並不緊密,經濟學中有關價值立場的爭議(normative economics vs. positive economics)相對於其他社會學科而言實甚輕微(經濟學者對於價值判斷頗感「迷惘」但非激動),這顯示經濟學對淑世問題的冷漠,然其有志一同的重利態度(That is gold that is worth gold.)表示經濟學並非不懷價值觀,而是其拜金主義(mammonism)價值觀既不須宣傳也不好招搖,畢竟人人都愛錢但也知道謀財不是高貴的事。經濟理論中的「經濟人」(economic man)是一種理性的牟利動物,而經濟人格的典範則為精於投資(投機)、勇於冒險、強於創新、而善於賺錢的企業家,如此經濟思想中的人生極致成就無疑是企業家利用經濟人所獲致的「名利雙收」 ,然此成就須成於一個富有「趁隙而入」機會的環境,可見經濟學不是一門正本清源的濟世道術 ,甚至不是一門可靠有效的學科(如「完美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之說既非事實也無良效),所以賺錢發財不必懂得經濟學,而經濟學也始終無法提出一套適用所有人的行為準則(fallacy of composition) 。「福利經濟學」(welfare economics)以造福人群為理想(故特重財政建議),但福利一說含有價值觀念而為許多經濟專家所不喜,但他們以「效用」(utility)代「福利」之說只有更暴露經濟學的功利思想本質,雖然現代經濟學與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其實不甚相合(功利主義對經濟學的最大貢獻不過是米爾的「各盡所能」賦稅理論),此因功利主義終究是「以利釋義」而富有人文關懷與道德取向。如經濟研究指出,學歷高低與收入多寡關係密切,因此教育乃為經濟學者視為一項值得著力的「投資」(investment)——它可提升相對於「物資」(physical capital)的「人資」(human capital)——在此見之下一切知識皆成得以買賣的商品,這當然包括經濟學本身,然經濟學者也理當不以為忤,可見經濟學式的人生觀之冷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