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抗倭名将:一生战功赫赫,晚年更得善终
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景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明朝水军与倭寇的一次激战的描述,赞扬了明朝水军的军威、士气和高昂的战斗力,歌颂了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洋溢着作者雪耻报仇、保国安民的政治理想,抒发胜利的欢乐。
而这个作者就是明抗倭名将俞大猷,(公元1504年-公元1580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汉族,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今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人。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他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四十七年,“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本邑好友潘湖黄光升密授俞大猷方略,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

编辑
在《抗倭名将俞大猷》这本书中,作者曾纪鑫讲述了俞大猷一生的事迹,曾纪鑫,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历史学家,编剧。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各类体裁作品一千余篇,出版专著三十余部,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称。
世人言,戚继光如虎,俞大猷如龙。俞龙戚虎,杀贼如土。
龙与虎,是威武勇猛的象征,而且,龙比虎要高出一筹。但是提及抗倭英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其实,嘉靖年间所取得的几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抗倭胜利,都离不开俞大猷谋定而后动的正确指导与身先士卒的勇猛顽强,不仅与戚继光媲美,甚至超乎其上。
俞大猷从小念书习文,考中秀才后又求教于名师,严于律己,刻苦攻读,努力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师从名家学习《易经》和剑术,并能从《易经》中推演兵法,可以说称得上一位真正而出色的文人学士。

编辑
与此同时,俞大猷又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功,先拜泉州永春人刘邦协为师,操练棍法;后拜南少林派名家李良钦为师,学习荆楚长剑。此时,他强调学习武艺,是因北虏未平,海疆不宁,学好文武艺,奉献朝廷与百姓。其父病逝后,俞大猷放弃学业,继承了百户的世袭职务。
在重文轻武的传统下,武官的战绩往往取决于庙堂笔墨,武将若想获得晋升,就不得不依附于文官为主的权贵集团,懂得人情世故。俞大猷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影响了他一辈子,这位大将身上有些君子的自傲,再加他性情耿直,从不肯委曲求全。在那样的官场环境下,想通过实质上的东西建功立业,根本是不可能的。这样耿直的俞大猷,得到的是极为“耿直”的对待。平息安南入侵,严嵩将俞大猷的战功压下,只给了他五十两赏银,收复兴化,又是五十两赏银,非但如此,他的仕途动辄得咎,“四为参将,六为总兵,两为都督”的背后,是“七次屈辱,四次贬官,一次入狱”。这是俞大猷之所以没有戚继光出名的一个原因,没有戚继光情商高。
俞大猷一生,不仅致力于军事,哪怕回到故乡,仍然关心国家大事。他在《与春陵王抚院书》中说:“猷退处江湖,惟歌颂太平而已,可忘情于天下也。猷不能忘情者,荐绅士夫每言天下可虑之事三:胡虏、黄河、宗室是也。”皇亲国戚、黄河水患、北方胡虏,被他视为天下最可担忧的三件大事,可谓眼光独到、切中要害。

编辑
俞大猷身体健朗,七十多岁还能上阵搏斗,抵挡二十多名精锐士卒,但由于对谭纶之死,打击太大,以致精衰力竭,疾病丛生。于万历七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公元1579年9月16日,俞大猷告老还乡仅半年,便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七岁,相当于在职四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