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行测小技巧(29)了解成语「出处」是关键

2022-07-27 18:33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行测「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和「判断推理-类比推理」3个板块经常考到成语,从公考App统计的正确率来看,很多小伙伴似乎还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点,那就是成语的「出处」非常重要。

在公考中,很多涉及「成语」的考点都在测试考生是否对成语「一知半解」。如果考生对一个成语看上去很熟悉,也知道其大概含义,但却对其出处一无所知,那就有可能栽到出题者精心涉及的「陷阱」中。

接下来以真题为例,简析下「出处」的重要性。

一、「常识判断」板块

【2022青海】下列我国历史著名战役与其主要统帅及所涉及的成语典故对应正确的是:
(A)长平之战——李牧——纸上谈兵
(B)淝水之战——苻坚——草木皆兵
(C)垓下之战——项羽——破釜沉舟
(D)宋金蔡州之战——岳飞——直捣黄龙

下列我国历史著名战役与其主要统帅及所涉及的成语典故对应正确的是:
(A)长平之战——李牧——纸上谈兵
(B)淝水之战——苻坚——草木皆兵
(C)垓下之战——项羽——破釜沉舟
(D)宋金蔡州之战——岳飞——直捣黄龙

正确率32%,易错项CD

这道题的4个成语,基本上所有参加公考的小伙伴都非常熟悉吧?甚至可以说,不知道这4个成语含义的公考生就和大熊猫一样稀有。

但尽管如此,本题的正确率还是低的惊人,其原因就是不了解成语出处,使得很多考生误选了CD两个选项。简单解析下:

A「长平之战——李牧——纸上谈兵」

本题A选项对应的「赵括-纸上谈兵」典故极为出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语文两门课上都是重要知识点,因此基本没有误选A的小伙伴。

B「淝水之战——苻坚——草木皆兵」

B选项正确,「淝水之战」不仅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重要,也贡献了很多成语,如:

投鞭断流(苻坚战前夸下海口,称自己拥有百万大军,每个人把鞭子投到长江中就能让长江断流。)
草木皆兵(苻坚初战兵败后,看到淝水对面八公山上的草木都觉得是晋军,面露惊恐之色,心慌意乱。)
东山再起(谢安原本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但在前秦兵临长江之际重新出山,以少胜多赢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拯救了东晋。)
风声鹤唳(前秦兵败后,士兵听到风声和鹤的叫声都以为是晋军追过来了,拼命奔逃。)
谢安折屐(谢安正在下棋时传来了东晋击败前秦的消息,但他看完捷报面无表情,继续对弈;棋局结束后,谢安高兴的走过门槛,屐齿折断却没有察觉。)

本题正确率只有1/3左右,说明很多小伙伴在知道「草木皆兵」含义的同时却不知道它出自「淝水之战」,那如果下次公考考一个「东山再起」「风声鹤唳」怎么办,还会继续做错吗?

——当然不会,因为我们学习成语就要学透彻,最好像这里一样,把同一时间、事件线索的成语合在一起学习,从而强化记忆。

C「垓下之战——项羽——破釜沉舟」

误选C的小伙伴多半是把「巨鹿之战」和「垓下之战」弄混了。

项羽的一生贡献了很多成语,出自「巨鹿之战」和「垓下之战」的尤其多。

巨鹿之战:作壁上观、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先发制人
垓下之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江东父老
其他成语:拔山盖世、取而代之、沐猴而冠、锦衣夜行、妇人之仁、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

因此「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而非「垓下之战」,这里千万不能再弄混了,其他成语也要同时记住。

D「宋金蔡州之战——岳飞——直捣黄龙」

宋金有两次蔡州(今河南汝南)之战,一次是1161年双方围绕蔡州的争夺,一次是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的最后一战。岳飞「直捣黄龙」出自朱仙镇之战胜利后的豪言,与蔡州之战无关。

D选项战役的知名度不高,但如果了解「直捣黄龙」的出处,即可判定D的对应关系一定是错误的。

二、「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

【2022国考】文创产品能否经受检验、笑到最后,关键在于是否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在专注其实用价值的同时,更要看到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涵、所具有的文化表达功能。如果对传统文化 ________,盲目引入商业化流程,反而会贬损传统文化的价值。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敬而远之
(B)不求甚解
(C)不以为然
(D)浅尝辄止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敬而远之
(B)不求甚解
(C)不以为然
(D)浅尝辄止

正确率50%,易错项CD

这道题4个成语都很简单,但有一半的考生做错,其原因就在于对成语「一知半解」。

本题B「不求甚解」出自晋朝陶潜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选项的含义为「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了解」,最初为褒义,现在褒贬义皆可,但一般不用在中立态度上,这种用法是相当特殊的(一般用法包括「褒义」「贬义」「中立+褒义」「中立+贬义」4种)。

在本题中,B选项的用法为贬义且「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了解」与语境相符,正确。

C「不以为然」出自宋朝杨万里《宋故少保左丞相郇国余公墓铭》:“时宰主之独参政。周公必大;不以为然。”也有说出自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该成语的「然」意为「对的,正确的」,因此该成语含义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现今用法保留了「不认为是对的」的本义,更强调「不放在心上」这一特点,隐藏含义为「对某事物不放在心上,但该事物的后续发展必然出乎意料」。

不难发现,C看似可以代入原文,但了解了该成语的本义和现在用法后,会发现无论是本义还是现今常见用法的隐藏含义都无法对应,因此排除。

D「浅尝辄止」出自清朝鼓养鸥《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这里「尝」意为「尝试」,「辄」意为「就」,含义为「稍稍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做事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

D看上去似乎很符合原文语境,但代入后可发现原文强调的是「盲目引入商业化流程(也就是作者不希望盲目引入)」,而该成语强调点是「稍微尝试下就停止(即根本不引入)」,两者含义恰好相反,因此仔细了解原文后不难排除。

三、「判断推理-类比推理」板块

【2022青海】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A)异曲同工∶深入浅出
(B)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C)除旧布新∶空前绝后
(D)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A)异曲同工∶深入浅出
(B)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C)除旧布新∶空前绝后
(D)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正确率38%,易错项D

很容易发现「化险为夷」和「转危为安」含义相近,因此我们需要在选项中寻找「近义词」。

AC较容易排除。

A「异曲同工∶深入浅出」

「异曲同工」意为「不同的曲子同样精彩」,引申为「不同的观点、措施、能力等都同样精彩」;「深入浅出」一般用于「发表的言论、文章的观点或对某事物的讲解深刻,但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上浅显易懂」,不是近义词。

C「除旧布新∶空前绝后」

「除旧布新」意为「清除旧的,建立新的」,强调「以新的代替旧的」;「空前绝后」意为「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用夸张性手法形容「独一无二」的事物,两者也不是近义词。

BD「二选一」颇有难度,但知道成语出处就很容易做对。

B「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承前启后」出自明朝朱国祯《涌幢小品·曾有庵赠文》:“公承前草创,启后规模,此之功德,垂之永永。”

「继往开来」出自宋朝朱熹《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

不难看出,无论是朱国祯还是朱熹,他们要表示的都是「承接/继承」前面的,「开创/开辟」后面的,因此两者为近义词。

D「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畏首畏尾」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这里「畏」意为「害怕」,成语含义为「前也怕,后也怕」,形容「做事胆子小,顾虑重重」。

「瞻前顾后」出自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瞻」「顾」分别意为「瞻仰、回顾」,该成语原用来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到」。后多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不难看出,「瞻前顾后」是「褒义变贬义」的成语,如果按照原本含义,和「畏首畏尾」构不成近义词;即使按照现在的用法,「瞻前顾后」强调的也是「顾虑、犹豫」,而「畏首畏尾」强调的是「害怕、畏惧」,两者只能说含义较为相关,近义程度远比不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因此,综合考虑,本题B比D更加合适(如果只有ACD,那肯定就选D了)。

通过这篇文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成语出处」的重要性。如果复习累了,不妨逐个搜索下行测3个板块中考到的成语,了解其出处,从而帮助自己更快做对相关题目。

行测小技巧(29)了解成语「出处」是关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