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的爱
人之本性
大爱无疆、愿爱无忧,爱有千百种表达,并非所有人都知晓爱为何物,但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怀有爱,也正因人们常常陷入浅薄的爱,而忘了爱最美好的样貌,因此谨以此文表述我所希望爱的样貌。爱是人性中最核心的事物,人的一切情感都起源于爱,人的一切关系都蕴含着爱,可以说爱使人性成为人区分于万物的特征。爱,既非仅是柏拉图式的排除性爱,也非仅是爱美者对美少年的迷恋,是区别于所有明定的情感,是喜欢、迷恋、爱情、亲情、友情等亲密情感的根源,是一种固有的属性、持续的状态、深刻的关系,可以称之为永世的爱(其后统称为“爱”)。爱不是一见钟情,也不是日久生情,更不是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是在双方长期共同生活中,由相互帮助和对抗冲突的共同经历建立的了解和信任,形成的亲密无间、超越藩篱的关系和状态。爱着的双方,如同一体,不因物质、性、欲和他者关系等任何因素而变化的,是纯粹而永恒的。
爱具有广泛性和超越性,这不是一体两面,而是两个层次,单向的爱是广泛的,双向的爱是超越的。单向的爱,也是单方面的爱,不仅所爱对象范围广大,还是对所爱对象及其涉及一切的无差别的喜爱、认同和接纳,是圣人般的爱,是道德的、慈悲的、排除理性的。双向的爱,相较于有了互动和反馈,因此广泛性被约束成为破除彼此之间一切阻碍的超越性,也就是无论双方的性别、种族、性格、身份、地位等的差别,都坚定不移地相爱,此外这样的爱是非性,但伴随爱而来的其他情感不排除性。
中性、异性和同性
人类原本便是中性,第一性征有了性别的区分,第二性征有了显著的两性差异,但性别的认知是社会化的结果,生理性别 sex 的功能只在于生殖繁衍,社会性别 sexuality 是为了分层分化。人的中性是人社会性别的中性,随着人认知的变化性别处于流动之中,先天的认知是无性的,后天的社会结构作用“分化”出单性,认知发生变化时社会性别发生转化,以男女区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受(后)现代性的影响而解构,更多的朝向“最大共识”的中性。当排除社会结构的作用时,人的中性便显露出来,而爱不是社会的而是关系的,在爱中显著的是人的中性。
异性吸引,这是基因延续决定的,人类两性将生殖细胞分为两部分,只有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才能孕育生命,这样的生育法则决定了两性的关系,从而为社会中两性秩序提供依据。异性的爱,往往隐藏在性之中,性冲动和性是为了完成交配,情是通过关系延续性冲动的结果,爱则若有若无地存在于两者的关系中,被误解为性欲和爱情。但情也只比性的持续时间较长而已,若失去吸引力,则性和情都会逐渐消退而出现转移,因此大多数人都会对性征有吸引力的人产生性冲动,对配偶外的人发生移情。文化中,往往强调性的专一和情的长久,这是反人性的,只要有繁衍的需求,性和情便不是忠贞不渝的。
同性依恋,是孩子心理发育过程中,对喜爱和亲密的同性的依赖,随着荷尔蒙的躁动,往往呈现为假性恋爱。如果说同性恋是排除生殖需求的纯粹性爱的关系,那么同性依恋便是排除性的纯粹爱的关系,考察同性依恋更能探究爱所形成和延续的根源。幼年时期,孩子的社交距离仅分为喜爱和讨厌,喜爱程度通过身体接触面积来表达,社会结构使男女的区分较早出现,男女因素成为最早社会隔离的因素,因此孩子更多向同性而不是异性亲近。又由于孩子对周围环境的陌生感多于熟悉感,认知的缺失和想象的能力都使孩子在心理上需要依赖,依赖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东西,特别是温暖和柔软能带来安全感,同性因此是很好的选择。同性依恋中,年龄的差异越大越会建立权威结构,而年龄越相近的则越会建立平等关系,但依然存在权力结构。此外,在社会结构的作用下,孩子更多依恋老人,成人更少依恋他人,男孩更多依恋母亲,女孩更多依恋父亲,女性较男性更多延续对他人的依恋,男性较女性更多将依恋发展为其他情感。
爱的结构和秩序
爱的源头是亲密和共同,人最初接受的爱,便是初级群体的爱,也就是家庭的爱,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亲情是最接近爱的,但亲情与爱不同的是,那是基于血缘的情感,并且天然地存在权力结构和秩序,从亲情来看待爱,能了解爱的发展历程。父亲对孩子先天的爱,是源于自身后代的生命从无到有的观察,而母亲对孩子先天的爱,其深刻在于10个月中生命从身体中孕育的体验,自孩子出生前,都是父母对孩子单向的爱,因此这个时期对孩子的爱是广泛的,并延续到接收孩子反馈时。孩子对父母的爱并不是接受到爱意而自然形成的,而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与父母长期互动中得来的,若家庭未能产生爱,那便只有作为权利和义务的亲情关系。培养爱的互动在于共同的经历,其过程称为磨合,其结果称为默契,其中必然经历合作和冲突,在此过程中爱的广泛性发生收束,超越性正在形成。因此有爱的关系,是会包容和体谅,是能愉快和轻松,是去顺从和依赖。
爱不是乌托邦的理想状态,因其必然存在结构和秩序,结构是由关系而来,关系因爱而形成独立系统,两者的关系也能有稳定的结构,秩序是从差异而来,力量(能量)的对比使分工和分化在多次博弈中自然发生,秩序就是为了维护这样的差异。但结构和秩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长期的互动和环境变化过程中,结构和秩序在处于变动中,甚至出现颠倒和异变。爱的关系不仅限于两者之间的,三者及以上的爱的关系也会出现,但爱的建立是漫长的,建立和维护的成本是高昂的,多人长期的共同经历的可能受制于现实,因此群体中的爱是弥足珍贵的。爱也不仅限于人,只要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便有爱的能力,便能建立爱的关系,因此如果人人都对他人怀有爱意(单向的爱),即便全社会不会建立全面的爱的关系,但也能收获的其他人的爱意(广泛的爱),若群体、组织、国家之间怀有爱意,那便不会出现双输的场面。
人从生育法则,建立生育制度,从而构建整个国家系统,人类社会根源就是性和欲,也就是延续和发展的需求造就了人类世界,而背后隐含着由需求生发出来的又排除需求的所谓的爱。爱不是无条件的、无私的、平等的,是有层级、秩序和结构的关系,这是因其作用于“社会人”决定的,但同时也是无条件的、无私的、平等的,其实质是对自己的关系,这是由其起源于人性决定的。在辩证的视角下,对其描述和区分的概念失去了效用,于是便回归为一种普遍的真理——道,或也服从于心学中的“心外无物”,如果说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那么爱是人的本原。
风林鸟
2021.7.3
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