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童年记事—北寨山马桑与寺庙的传说(3)

2023-07-12 22:14 作者:闲云野鹤晚归林  | 我要投稿

儿时见过生产鞭炮的过程,其实里面没装多少黑火药的。那时在白沙场上有一个鞭炮作坊,处于半边街处临街的几间门脸,门外是一个两米宽的屋檐郎道,再往外两米宽的青石板街道,街外就一条石砌就堡坎,一米多高。作坊生产时常常门脸大开,有些工艺甚至搬到廊道和大街操作,学生们时常在放学路过时围观。除了火药炒制,从做引线,搓纸筒,切纸管,填泥,插引线,装药,封泥,编鞭炮串等一系列工序都见过。其中装药时先将同规的空纸筒上百个拼成蜂窝状一板扎好放在一个平台上,倒上粘土粉用直尺刮平使每个纸筒填满,用木杵捣实,完成一道工序;再倒上黑火药刮平,插上引线后捣实,完成第二道工序;再用粘土粉捣实填满,完成第三道工序;最后用捲了黑火药的皮纸引线将单个鞭炮的引线编在一起形成一挂完成鞭炮制着。这个作坊从记事起一直在闹市生产也没听说出过大事故。 关于朝山,据说在以前有更热闹的形式,可烧香祈福拜菩萨,朝龙顶山时其它寺庙的信徒会抬着神像前去拜佛,据说拜过龙顶山寺的菩萨会更加灵验。但也有意外,说是有一年朝龙顶山时,刚把北寨山的火神菩萨抬到外山门,神位的屋子就着火了,于是大家又赶忙将神像抬回归位。也许祝融大神不想连年劳累奔波,发一点小小的脾气。从此朝山再不敢请火神离位。父辈们曾见过供奉火神菩萨后面墙上有烟熏火燎的痕迹,这也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神迹之一。 在由这棵马桑树修建的几个大寺庙中,数龙顶山在我的印象中最弱,那里我记事时就是龙顶公社办公室。大概4~5岁的时候,父亲朝龙顶山带着我去过一次,那时觉得去了一个山高水远的地方。朝山的前一天下午从家里出发,走路到姑婆(爷爷的妹妹)后人家去住。路上经过一个叫乱石山的地方时,碰见一个父亲认识的人,问我们到那里去,父亲用手指向天边的一个小山坳,说到里。当时我就觉得好遥远哦。晚上同父亲一起与一个20来岁的表叔同睡一张床,一直热得受不了,早上才听说那表叔感冒在发烧。 早饭后我们告别表叔表爷那一大家人,与父亲一起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朝龙顶山进发。在半路上父亲对我说,今天你五孃(姨)要卖甘蔗,你可以去敞开吃。那时没有空间概念,不知道今天为什么会遇上住很远的五孃。对平常吃不到糖的小孩来说,对那嚼起来呡呡甜的甘蔗非常具有吸引力。 我有三个舅,但姨孃只有一个,记事起姨孃姨叔对我们非常好,即使我们还是小孩也不会有所轻视,说话做事就象对待大人那样礼节周到,轻言细话,跟你在一起时能陪你唠嗑半天。不像对他们自已的孩子,说话总是高声大气,还时常责骂。那次朝山父亲去办其它事,我就在庙外高墙下陪五孃卖甘蔗,听她说了半天听得懂听不懂的家常,我也顺带吃了半天的甘蔗。印象中的朝山就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中午到另一个姑婆后人家吃了顿午饭,这家给我奶奶的娘家也有血缘关系,好象是姨婆女婿的后人。都说的四川人竹根亲,就这样穿去穿来都有血缘关系。 回家时父亲带着我走另一条小路上山,弯弯曲曲的羊肠路,是那种连户道、生产路串起来的土路,上面没垫一块石板,还好没下雨,否则泥泞能没脚背。当父亲背着我晃悠晃悠地走在崖边的小道上的时候,我就在父亲背上不断想像着掉下山崖的恐怖过程,然后抱紧父亲的脖子,脸朝山壁,做起鸵鸟。 近年出差曾路过龙顶山,寺庙也恢复了红墙碧瓦,显出一些恢弘的气势,但仍没进入寺庙内。小时候脚短路长,长大了才知道我家与龙顶山、五孃家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最远就3~5千米距离,五孃的家距龙顶山比我家还近。

童年记事—北寨山马桑与寺庙的传说(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