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你的心底肯定有一块玉

2023-09-08 08:21 作者:张广天与文学  | 我要投稿

玉魂人魄——读张广天长诗《玉孤志》有感

作者:高敬  影像说史 2019-10-02 21:00

玉孤而遗落,失主而神伤 孔夫子说,如果不能和中行之士交往,那么他宁愿与狂者和狷者做朋友,因为“狂者进取”。曾被冠以“先疯导演”头衔的张广天,正是当代文学艺术领域的一位狂者。况且,他不仅“进取”,而且不羁。他有着奇瑰的想象,恣肆的语言;他突破了各种框框的束缚,在文艺天地里纵横无拘。他在2019年推出的长诗《玉孤志》,同样是这样的风格。长诗以“玉”为主人公,叙说了一个纵贯五千年、横跨东西方“玉”的故事,咏唱出一曲人类精魂诗篇。

《玉孤志》的副题是“甪直王胜体诗传”。甪直,著名的江南文化古镇。王胜,是诗人虚构的一个人物,是这古镇上一位唱宣卷的艺人。《玉孤志》分为五篇,诗人解释说:“序篇《玉的献辞》、上篇《地狱行》、中篇《人间行》,都是王胜的手笔;续写下篇《养孤记》和后述《征信录》,乃仿王胜诗体,为使全书浑然无间;故书名为《玉孤志》,又叫做《甪直王胜体诗传》。”我们毋宁把这看做一个噱头,确信全篇都出自诗人之手。

▲玉之灵、人之魂

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远古时期,祭祀是上天的代言者,是通天的精灵,玉则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和“法器”。进入文明社会后,玉成为君子品行的象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也,兼五德者。”中国文化中,君子比德与玉,圣人被褐怀玉。诗人曾说:“玉之意象,除了传情,还喻示君子的格位。”(张广天:《手珠记》)《玉孤志》以玉为意象,点出了玉之五德,说明了玉德与人的关系:

玉是一种匡正,

以它的属性指向律法:

温润指向仁爱,

颖栗指向忠诚,

坚韧指向英勇,

清越指向智慧,

裂不伤人指向纯洁。

人视玉而心悦,

心悦而渐渐由玉引领。

这些都是曾经约定的律法,

爱玉人必是守约者。

(《人间行·澄澜物语之杯》)

玉,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精灵,是亘古以来人类精神的凝聚。玉的灵气从何而来呢?《玉孤志》不吝笔墨,以诗意的语言,滚动在神话与历史之间,营造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玉的世界”:玉的历险、玉的形制、玉的灵异、玉的故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鲁迅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而《玉孤志》中的人类精魂,何尝不是如此?人类历史与人类精魂,两者一显一隐,一表一里,一外一内,形成的路径是相似的。人类的英灵汇聚到玉中,玉因此成为人类精魂的承载者。请看诗人的描述:

千古的英灵们汇聚过来,

凤鸟的英灵,

神兽的英灵,

见微知著的圣通者的英灵,

专一而不弃的英灵,

悲的英灵,

武的英灵,

仁爱的英灵,

卑微而纯良的英灵……

它们滚滚而来,

血肉风干了,

剩下油脂,

渗透进我的肌理。

——(《玉的献辞·三》)

玉代表了至纯至真贯通天地的灵性。诗人曾说:“这个世界上一切物质都可以与人一起过,奇妙的是,只有玉可以过出一番神气,运气和骨气来。”(张广天:《手珠记》)玉之灵,就是人之魂。诗人在《玉孤志》中,描绘了玉的天性,玉通人性,知天意,染地气,“天人地虽隔绝,有玉则贯通”。玉贯通了天地人神,贯通,才是玉的本性。于是,在人间,玉之为用,可谓大矣。诗人说:

玉者,寓也,

寓人心气志愿;

玉者,浴也,

涤人尘灰污浊;

玉者,欲也,

存人性情活气;

玉者,育也,

养人灵秀品概;

玉者,遇也,

遇人命中福祚;

玉者,裕也,

丰人寿禄荣誉;

玉者,喻也,

晓人物理真知;

玉者,域也,

通天达地以至无限。

(《征信录·玉用》)

天地把灵气赋予了玉,正如天地把精魂赋予了人。在诗人眼中,玉不是供人把玩的一个器物,不是让人炫耀的一个装饰,“万玉都是天伸到地上的筋骨根须”。玉与人合一、灵与魂合一,凝成人类精神世界里的那一点良知,“千万年紧凑在一起”,“世界浓缩为一团”。

▲玉之史、人之事

《玉孤志》是一部想象力出奇的史诗。文学史上的史诗,或是创世神话,或是英雄故事。《玉孤志》却是一部以“玉”为主人公的史诗,也是一部“玉”的诗史。玉伴随人类走过千万年,人类得玉、失玉、寻玉、争玉、养玉、用玉,玉遭遇过厄难,玉曾经失去,但玉的灵魂永存人间。

诗的上篇《地狱行》和中篇《人间行》,是诗人借王胜之名,叙述玉的一段段经历。《地狱行》是玉的神话,映射出的是人类历史;《人间行》是玉的历史和典故,凸显出的是中国人的精神史。诗人讲的是玉的历史,更是人的历史,是人的精神冒险史。在漫长的历史中,玉之灵与人之魂合一,构建出人类仅有的那点良知。正因为有了这一点良知,人类才没有被心中卑劣的贪欲吞噬,没有随着贪欲引发的争斗走向灭亡。

《地狱行》是一篇构思奇特的神话,讲述玉遭受厄难的故事。诗人设置的地域,是“一座不夜长明的城,他们叫做巴黎”。这个“巴黎”,不是现实中法国的首都,而是“地狱”。诗人说:

这里是叫做巴黎的地狱,

来往的车马与行者非人非鬼。

那富有的像人,

那穷饿的似鬼。

(《地狱行·巴黎 拿摩提贱影》)

地狱是众鬼的世界,走私犯侯中强、“绅士”雅各布、“名媛”墨菲、被封圣的断魂赤佬、大司寇储安乐……,共同组成了鬼的世界。他们的品性,恰如墨菲的自述:“每个人都赐我一重罪孽:卑鄙,阴险,贪婪,怯懦,嫉恨,懒惰,残忍,虚伪……”诗人描绘了地狱里颠三倒四的景象:

人的脑袋朝着庙堂,

人的屁股对着阴沟;

这地狱里竟是庙堂应纳屁股,

阴沟照着头脸。

(《地狱行·众神在流浪》)

地狱众鬼挖空心思、明争暗斗,为的是抢夺玉。他们不惜破坏玉,玉杯被用来喝人血,玉玦被改成玉环,玉因此遭受无穷的厄难。地狱之中,凝固在玉体中的众神,被迫去流浪,如诗人所描绘:

众神在玉体中是凝固的,

只受人的精气和造化的垂顾才被激活,

或者灾难和苦难临到的时候,

那无助的求救呼声和咸的眼泪会感动玉心。

……

玉玦欲哭无泪,

神的位置日益被毒沁占领,

玉之吸力召不回流散之神。

(《地狱行·众神在流浪》)

这个诡异的地狱,岂不正是人类自己造成的?翻开史册,多少次的“人间地狱”,不是因为人类自己的贪婪和虚伪造成的呢?当人类失去了玉的品行,就会被欲望吞没,在争斗中自残。那时候的人类,不管是有罪的还是无辜的,都只能在地狱中煎熬。

在《人间行》里,玉离开了地狱的厄难,开始在人间——准确地说是玉在大中国的历程。这是一篇诗意的中国玉史和玉论,诗人描绘的是人间的玉国,从远古森林里人与玉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到民权革命风起云涌,王玉时代进入民玉时代。玉在中国,在一个个王朝、一个个民族手中走过。人们爱玉、拜玉,“天拣何姓为君,皆因玉之缘故”,这国成为玉国,玉成为这国的魂灵。诗人说:

祂将天地人的秘密昭示给一群人,

这群人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聚集起来,

不以族血,不以言语,但以玉信而立国。

用玉以信上帝,以听天音,

受玉荫庇而抵御不祥,

佩玉抚玉而疗冤疾。

玉,成为这国的魂灵,

成为这国的国界,

成为这国的国本。

(《人间行·玉国 玉人 玉字》)

玉国之人,以玉为师,契字为约,于是有了玉字。这是文明的曙光:

玉是东方最原初的卷本,

先民以玉刻出了第一个字,

于是有了后来像玉之字所书的无尽文献和典章。

(《人间行·玉之根脉》)

东方人在这文明的光照之下,借着字受到玉荫庇护,铸造出一个个辉煌。可是,有一天他们失去了玉字,沦入困苦飘零。他们不识形义,又不会拼写记音,背负着字形的空壳,于是玉的精神失去了,文明衰落了。诗人描绘说:

玉国的人倘失了玉字,

就好比撕毁了契约,

你祖先的特殊恩宠不复临到你,

他族的便宜又要你支付双倍价钱,

你成为孤儿,

一群一群的孤儿,

纵拼尽全力,

终究一无所有,

甚至欠下新账,

被追讨一生。

(《人间行·玉国 玉人 玉字》)

这是玉在中国的历史,何尝又不是中国人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也有失去最初的精神,沦为“孤儿”的时代。玉与人,竟然有着这样神秘的联系!

▲思之奇、情之诡

如果说《玉孤记》的上、中两篇是“王胜讲的故事”,那么下篇《养孤记》可以称为“讲王胜的故事”。这种奇特的构思,不能不让人击节赞叹。王胜讲的故事,是人类波澜壮阔的史诗,是一部玉的诗史;王胜的故事,则是一篇人与玉的故事,是人与玉的一段传奇。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聊斋志异》《子不语》这类志怪小说的影子。

旧时说,玉孤而遗落,失主而神伤。《养孤记》讲的是“王胜养孤”的故事。甪直镇骑着甪(甪,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去宣卷的艺人王胜,目睹玉玦就要断裂,心生悲悯。诗人说:

悲悯心,

谁知道悲悯的力量有多大?

但凡喜怒哀乐打不通的关节,

但凡千军万马过不去的关隘,

只消悲悯一瞬,

就都融化了。

(《养孤记·甦醒》)

王胜的悲悯,打动了玉玦中的精灵。玉的精灵苏醒过来,化身为一个女子,名叫澄澜,字清凝,自称是是东方青春大神句芒之子。在王胜眼中,她或是少女澄澜,或是少男清凝;在镇民眼中,他们却是一男一女两个。澄澜拜王胜为师,听王胜讲人间的秘密。清凝带给王胜一缸的财物,取不尽,用不竭。王胜发现了财富的秘密:

人总要自己消受不了的,

有了还想有,

结果一世贫苦,

临终还欠了账。

(《养孤记·财富的秘密是这样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

这话一点也没错,

只是别让钱将你当做磨来推。

(《养孤记·有钱能使鬼推磨》)

王胜设帐讲课,听者只有澄澜和清凝,但王胜只看见座中一人,今日是清凝,明日是澄澜。王胜为他们讲孔夫子,讲老庄的大道,讲佛门的佛法,讲什么是为人之道,师徒间互相启发。王胜也讲玉品:

说玉品即人品,

即万物之品。

玉品集结万品于一身,

识玉则识天下。

(《养孤记·玉品》)

《养孤记》叙述的是人间的道理,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谈经论道的结果,是师徒两人饮酒大醉,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儿。于是,澄澜嫁给了王胜,与自己的师父成了亲。而王胜也终于看到了澄澜与清凝两个,诗人说:

那些时日,

他们正襟危坐,

论过了法道,

论过了纲常,

却终于难逃情劫,

深陷其中。

(《养孤记·他却终于看见了两个》)

这个志怪的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读者也许会问:王胜最后怎么样了?澄澜与的结局如何?诗人奇妙的构思,在这里再次闪现:

碎如一滩烂泥的王胜,

这时候他看见了两个,

一个男孩儿清凝,

一个女孩儿澄澜,

他从此与两个同榻,

与两个同进同出,

与两个朝夕相处。

(《养孤记·他却终于看见了两个》)

这段BL的感情,难道不是应该发生在《圣经》里的罪恶之城所多玛,或者蛾摩拉吗?为什么会发生在江南的甪直?怎么会发生在渊博的宣卷人王胜和纯洁的玉精澄澜身上?诗人不愿回答这样的问题,而是更加让这个故事走向深入。王胜情绪低落地回到家里,看到他的新妇澄澜……,背对着他的坐骑甪。王胜听到了《圣经》里的警告:

……

王胜杀死了他的甪,同时被甪踢断了六根肋骨,心脏和肺也受了伤。澄澜在他的床头,自承犯下的罪孽。……不知坠到哪里是罪的底处。终于,他们遇到了接应他们的天使,天使告诉王胜人生的真谛: …… 罪孽啊,罪孽。人带着原罪来到世间,赎清罪孽再离去。王胜用笔记下了玉的诗传,留给了人们,看得见诗传的人,都能得闻来自上帝的佳讯。诗人说:

凡闻着佳讯的人,

都看见了全部的财富,

全部的恩赐。

(《养孤记·玦会一直传下去》)

王胜死了,澄澜按照他的遗嘱,用无底的棺材安葬了他。然后,澄澜化作一缕青霞,归入玦中。诗人说,这块玉玦和王胜的诗稿,一起归入自己的手中。

故事结束了,男主女主各得其所,令人荡气回肠;其实,故事没有结束,因为承载着澄澜的玉玦还在诗人手中。诗人说:

这不是玦最后的驻处,

玦会一直传下去,

一直传下去,

从我再到下一个人,

从下一个人再到下一个人;

玦的事也会一直写下去,

一直写下去,

直到世界的末日。

(《养孤记·玦会一直传下去》)

人与玉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永远也不会结束,正如人不能没有精魂。没有精魂的人,只能是行尸走肉。在诗人笔下,那块损伤的玉玦恢复了原来的模样。诗人说:

那玦口下缘的隐痕弥合了,

血泣涌出的红泪已然褪去。

玉孤而遗落,

失主而神伤,

伤裂而血泣。

如今痊愈完好了,

这是玉玦认了新主。

(《征信录·我的心中充满了喜乐》)

玉玦的未来会怎样?问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问:人类的未来会怎样?澄澜有一天,从玉玦中醒来,告诉诗人这样的话:“自入世以来,凡养护我、善待我的,有福了。”

玉的精灵苏醒了,就是人的精魂复苏了。当这样的时代降临的时候,就如诗人所说:“我的心中充满了喜乐。”是的,有福的人终将有福,沉迷的人终会苏醒。玉会失主、玉会遗落,然而玉孤只能是时光中的一段。人与玉的情缘,永远不会消失,这正是人有喜乐的根源。

(来源:影像说史https://mp.weixin.qq.com/s/1olTxDAd1QY-GUhB6Uicxw)

你的心底肯定有一块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