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庄子《人间世》(一):虚空自己

2023-02-19 16:52 作者:邂逅经典文化  | 我要投稿

《人间世》是《庄子》一书第4篇文章,是继《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之后的名篇。很显然,《人间世》主要就是讨论“人如何处世”的学问。庄子在本篇文章通过七则寓言故事阐述了他的处世哲学。今天让我们一起读庄子的这篇文章,由于文章过长,下面我们分六个部分阅读。庄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诸侯纷争的乱世,人人尔虞我诈,利欲熏心,太多的人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悬着一颗担惊受怕的心。在如此风雨飘摇的世界里,如何才能寻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脆弱的生命该如何保全?这正是庄子在《人间世》中所要表达的,对我们今天的人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对于处世之道唐代诗人寒山有一首诗写道:“有人辱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表达了一种为人处世少有的机智忍让之心。当一个人无缘无故遭人辱骂,谁还会心平气和地面对?但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是不会计较的。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种处世方法,也是一种高尚情操。庄子在《人世间》这篇文章前半段,用三则㝢言,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的阐述入世与处世的艰难,并分别给出了应对之道。第一个故事是庄子用孔子教导颜回如何入世的寓言,强调了入世如何保全生命的生活哲学。

在这一则寓言故事里,颜回去拜见他的老师孔子,请求远行。孔子问:“你准备去哪里?”颜回说:“打算去卫国。”孔子说:“你准备去卫国干什么呢?”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很年轻,独断专行;轻率地处理国家大事,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轻率地役使百姓,全国为此死亡的人不可计数,就像山泽中的草芥一样,百姓流离失所,无所归依。老师曾教诲我:‘国家安定太平,就离开政治中心去山林隐居;国家动荡离乱,就应该前往拯救,就像良医门前病人多一样,努力使之得到治理,从而救助百姓。’我希望实践先生的这些教诲,找到治理卫国的办法,也许可以帮助卫国逐步恢复元气吧!”

孔子听了颜回的理想后觉得颜回的思想有问题,认为颜回如果贸然而去,恐怕就会遭到卫国国君的杀害!因此孔子对颜回说到:“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意识就是:大道的特质就是不宜繁杂,纷乱复杂则事务必然头绪繁多,事繁杂乱就必然会受到各种干扰,内外纷扰必然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而产生忧患,忧患滋生必将人人自危,更何况拯救国家。古时候修养高尚的至人,总是先行修养自己从而使自己安然立世然后才去扶助他人。如今在自己的安危还没有什么保障的情况下,哪里还有什么可能在暴君那里推行大道呢?

紧接着,孔子很严厉地对颜回说:“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在这里,庄子借孔子的口提出了一个议题,就是道德和智慧其实就像两把凶器,不过是人世好名和好争的产物。当然,庄子在这里说的是指世俗中的智慧和道德,或者说世俗的小聪明、小把戏。孔子对颜回说:“虽然德行笃厚诚实自守,可是未必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虽然不争求名声,可是未必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如果勉强用仁义和规范之类的言辞陈说于暴君面前,是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这是害人。害人的人一定会被别人所害,你这样做恐怕会遭到别人的伤害呀!况且,假如说卫君敬重贤能而讨厌邪恶的人,那么,哪里还用得着等你去才有所改变?如果你真去了卫国也只能是无所作为,否则卫君必定会紧紧抓住你偶然的一言半语的疏漏迅捷地向你施展手段。那么,你必将眼花缭乱,却要在容色上佯作平和,于是,你为了使自己能够自圆其说,而被迫俯就,从而内心也就只能认同卫君的所作所为了。这就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不仅无益而且是错上加错。有了依顺的开始,以后便只能是无奈地顺从他的旨意;假如你未能取信便深深进言,那么就一定会死在这位暴君的面前。

接着孔子给颜回举了两个古代先贤遇害的例子:孔子说:“从前,夏桀杀害了直言进谏的关龙逢,商纣王杀害了劝谏的贤臣比干,这些贤臣都十分注重自身的修养,并且以臣下的地位抚爱百姓,同时也以臣下的地位违逆了他们国君的旨意,所以他们的国君就因为他们修养高尚而排斥、杀害了他们。这就是好名的结果。当年帝尧征伐丛、枝和胥敖,夏禹攻伐有扈,导致国家变成废墟,国君自身也遭受杀戮,这就是他们不停地使用武力,贪求名利的结果。你难道就没有听说过吗?求名贪利,纵使圣明之人也不能感化他们,何况是你呢?”到这里,别说颜回,我们普通人也感到郁闷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该怎么办?下一篇我们来读孔子如何为颜回解答这个问题


END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蓦然回首,邂逅经典文化。




读庄子《人间世》(一):虚空自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