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西门面馆激战区,还剩多少烟火气?

上海老西门,是最有老城厢味道的地方,不仅保留了传统市井生活方式,还是吃面爱好者的天堂,随着城市更新,当大肠面、逸桂禾迁入商场,永丰重开,河南拉面、胖子面搬家,还有消失的麦子香,以及仍在留守的阿平,趁空浅聊几句老西门的面馆。
(相关视频详情↓↓↓)

大肠面
上海第一的大肠浇头

和淮海路光明邨一样,复兴中路的大肠面也是全年排队王之一,甚至有人为了免排队吃一碗,到隔壁彩票店交钱。(扩展阅读:上海 | 穿行于大街小巷,就为了吃碗面!)
破小的自家门面,硬生生被隔成二层,每次来老板都在后厨赤膊上阵,烹饪大肠;阿姨们则凭惊人的记忆力按顺序将不同的面端给不同的食客,而我的首要任务就是迅速抢座。




大肠面的面真心普通,但每次吃一口这里的大肠,都忍不住感慨:“天呐,为什么这么好吃?”已经被反复按摩搓洗的大肠,经过调味焖烧之后,仿佛被赋予了神来之笔,肥而不腻,韧而香糯,堪称魔都第一。
总吃大肠难免单调,“大辣烤”(大肠辣肉烤麸)便横空出世,成为许多老食客的经典标配,大肠的甜、辣肉的辣、烤麸的咸和谐共处,未尝不可。
看涨的价格,简陋的环境,却从未阻止来自全国各地大肠爱好者的膜拜,连爸妈也是定期报道的忠实粉丝,特地去中华路吃了女儿家的,似乎姜还是老的辣。




直至去年年初,老西门加快改造,大肠面迁入不远处的南六商场一层沿街铺面。店面敞亮了,价格上去了,装修仍保持最简风。




我欣赏大肠面老板坚守做好大肠的本分,毕竟在营销盛行的年代,他凭口味打天下。

逸桂禾
上海最佳阳春面

逸桂禾的老板魏逸非等闲之辈,从最早的辣肉丝面馆到现在转型,他始终饱受争议,倒不是产品,而是行事作风。
N年前我曾在街边,被魏老板指挥吃上辣肉丝拌面,酱香浓郁,回味无穷,后来模仿者不少,哪怕原辣肉丝面馆厨师开了新辣肉丝面馆,那味道也差了。



于是,他另辟蹊径开了逸桂禾,主打老味道,阳春面又再次令人惊艳,从卖相到口味接近满分,只是价格令人望而却步,在尝试过许多面浇后,我深谙他家的精髓在于“面”,浇头口味不敢恭维。







之后他又在附近开出逸记鹅馆、逸新裹,无论是小众鹅店还是想还原经典辣肉丝,不难看出,他很爱折腾。






去年年初,同大肠面一起迁入南六商场,有幸成为邻居,魏老板依旧神兜兜,售卖天价生日面宴,令人瞠目结舌,反正自媒体爆发的年代,他一直在热搜上。




如果不在乎价格,这里的阳春面是我目前在上海吃过最香的,以及面拖大排也值得推荐。


永丰面馆
教科书式红烧牛肉面

夹在大肠面和逸桂禾两家网红店之间,清真永丰低调,却有自己的生存逻辑。(扩展阅读:本帮清真面,咸鲜与料口,各凭本事!)
老板外号“长脚”,很多人把他与长脚汤面弄混,最早的手写菜单,红烧牛肉面位列第一,而仅在冬季供应的羊肉面同样出色。

在老西门念初中那会儿,偶尔跟同学来吃一碗,虽然极爱拌面,但在这里首选汤面,吃过一次,就被清真风味的咖喱汤底圈粉,咸鲜之中满是牛肉香,颇有汤清味浓之意。
每碗红烧牛肉面都选用极好的半筋半肉部位,差不多有七八块,每块皆饱满扎实,从汤、面、浇头,处处流露出几十年如一日的“细节”讲究,令人着魔。




当我以为再也吃不到时,它却以“永丰面馆”的姿态重现南京路汉口路,长脚仅是技术入股,环境按照投资人的想法变得精致起来,菜单也多了选择,唯有熟悉的孙阿姨仍在面馆工作。





要说口味依旧满意,甚至遇到了比鲜味更厉害的牛舌,唯有价格随商圈变得贵气起来,运气好或许能遇到长脚来店里指导。

吉友饮食店
粥底老板的意外之作

第一次吃吉友是在建国路上,主营粥底火锅,虽门面很小,但生意很火,后因动迁搬至如今的方斜路,便有午市卖面,晚市火锅的转变。
第一次去是刚开业不久,面馆还在火锅店一楼,上海老板亲自坐镇,对出品要求不低,点的黄酱拌面、爆鱼汤面印象很好。隔了几天再访,要了一碗雪菜肉丝汤面,所有汤面默认阳春面,葱花、猪油、红汤在这个价位上甚是满意。







没想到面馆生意越来越好,老板顺势把隔壁门面盘下,名“吉友饮食店”。当时拍了一期老西门面馆合集的视频,带老爹在这里吃了一碗狮子头面,他也吃的甚欢,堪比拳头的狮子头用料、调味都是咸鲜回甘,面条的爽滑令人欣喜。


吉友面馆这三年稳扎稳打,逐步走向成功。单论阳春面,它并不及逸桂禾,但综合整体口味、价格服务等多方面因素,却是性价比极高的,是我自己都会一而再再而三光顾的面馆。

胖子面
陡然走红的本帮面馆

不知何时,在文庙路参差不齐的老式里弄中,横空出世一家胖子面,据说开了十五年,但至少我在申江(敬业名办初中)上学四年是没有的。
有人说胖子老板曾是五星级酒店大厨,也有人说他是为了爱情开小面馆,听听就好。
店虽小,但搪瓷盆装的各色浇头一目了然,红烧肉、大肠、大排、鳝丝等等,浓油赤酱,十分诱人;且每碗都分量扎实,而且非常甜,所以老板吃成了胖子吧。


去年因文庙旧改,胖子老板闭店半年后,迁至建国东路,租金涨了,店面大了,虽然汤面涨了4块,也能接受。这半年,胖子老板也没闲着,改良面条,研发新品,我冲着那块比手还大的大肉去了,肉酥不腻,配拌面适宜。






始终不理解它为何陡然成为网红面馆,论口味仅是街边不错的面馆,或许更多来自那份温馨吧。

河南拉面
上海河南牛肉拉面产业第一家

上海的“河南拉面”不是河南特产,是为上海人量身定制的。老板崔陈义到上海打拼,后在老西门开了河南拉面,据上海襄城商会统计,襄城有五万多人在上海从事拉面行业,而崔陈义堪称“河南牛肉拉面产业的第一人”。
上学时未曾注意,因为常去的是蓬莱路红烧牛肉面。第一次来,店面够小,人也够多,耳边不时传出师傅拉面时,面团狠狠拍打桌面的声音。



红烧牛肉面是浓咖喱汤底,大块牛肉重口上瘾,拌面配桌上的辣油很香,但更喜欢这家的炒拉面,大火猛炒,镬气十足;不难发现店内还有许多契合上海口味的浇头。




去年年初,肇周路动迁,这家店搬去普陀石泉路,老食客纷纷跨区去吃,重口味的食物,很容易抓胃,适合体力劳动者,难得吃吃未尝不可。

麦子香面馆
阿姨们的家族生意

要不是被同学带来吃红烧牛肉面,我是不可能知道这家店的,毕竟往大兴街普明面馆更顺路,而不是转向大林路。但那时的牛肉汤底、大块红烧牛肉、一勺咸菜,不仅抚慰人心,关键价格还便宜。
麦子香的门面很不起眼,几位阿姨却共同经营得有声有色,从炒浇头到下面捞面,一气呵成,浇头多样,你只管点。


其实除了牛肉面,其他口味十分普通,对肉类的调味不是偏咸,就是煮得过柴,但这里可以选小宽,所以让我有了念想。




更类似家门口随便吃吃的地方,吃什么不重要,更多的是习惯。

阿平面馆
最后的烟火气

随着普明面馆歇业,开在文庙旁尚文路上的阿平面馆是最后没有搬走的一家。早前叫“尚文饮食店”,只不过多年来大家都喜欢用老板兼厨师阿平的名字称呼这家店,久而久之,阿平面馆成为了大家熟知的招牌。






面馆开了几十年,每天营业到下午一点左右,基本来吃面的都是街坊邻居。偶尔有两次工作日上午九点去,店里仍然坐满了吃面的食客,阿平和两个服务员忙碌不堪。

我觉得这里的拌面比汤面好吃,每次等他煮面,先奉上清汤,最近一次来选了大肉浇头,是带着软骨的厚切猪五花,口感算不错,调味以酱油为主,咸多于甜,细面爽脆,就像老板一样手势利落。


其实早些年,老西门附近像这样经济实惠的面馆非常多,如今阿平是最后的烟火气了,何去何从,不得而知。

如今的老西门确实“老”了,旧改势在必行。但拆的远比修的多,部分餐饮店有的搬到商场,不过人气比从前冷清,其余的则不得而知,只怕成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