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5.28 “永恒真理”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28、“永恒真理”
在旧哲学中,这是指具有终极的和绝对意义的真理,即一成不变的真理。大多数形而上学家,包括一部分唯心主义者,由于他们认为人的认识是一次完成或一个人即可以最终完成的,加上受他们的剥削阶级利益的驱使,总是把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自己的学说夸大为永远不会改变的“永恒真理”,并进而宣扬“永恒道德”、“永恒正义”等等,借以欺骗人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严厉地批判了上述错误观点,指出人们通过社会实践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达到客观真理,但历史表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因为客观世界无限复杂,其发展变化永无止境,人们在认识世界时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它作出包罗无遗的反映,一次结束认识使命;而只能是经历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按照人类认识的性质和使命来说,无疑有可能完全地认识世界,达到绝对真理;但是对于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认识,人们在实践中只能日益接近绝对真理,而永远也不会穷尽它。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证明: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注意哲学一般不使用“永恒真理”的概念,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承认“永恒真理”的存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评杜林不懂得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上应用辩证法,指责他顽固地站在形而上学独断论的立场上对复杂的科学课题滥用“最后真理”、“终极真理”、“永恒真理”等一类的大字眼,指出杜林自我吹嘘他的哲学达到了“最后终极的真理”,纯属于胡说八道。但是,恩格斯在批驳杜林的谬论时指出:的确存在着永恒真理,如“二乘二等于四,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两个直角,巴黎在法国,人不吃饭就会饿死”,以及“拿破仑死于1821年5月5日”等等,这些论断无疑是属于永恒真理,而且是“如此确凿,以致在我看来给予任何怀疑都无异是发疯的那种真理”。[i]但是恩格斯强调指出:在这类简单的事物上使用“永恒真理”一类的大字眼,除了妨害人们认识的发展外,不会起好的作用。列宁在谈到恩格斯对杜林的上述驳斥时指出:“恩格斯嘲笑他,并且回答说:当然,永恒真理是有的,但是在简单的事物上用大字眼是不聪明的。为了向前推进唯物主义,必须停止对‘永恒真理’这个字眼的庸俗的玩弄,必须善于辩证地提出和解决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ii]
注:
[i]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6、129、126页。
[ii] 《列宁选集》第2卷,第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