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藏明清书画选赏
山西博物院藏明清书画选赏
选自《文物世界》2007年03期,张献哲
山西博物院书画藏品中,宋元时期的作品很少,绝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作品,笔者曾在其他报刊上介绍过一些作品,现再选若干明清时代作品加以介绍,望读者、专家、学者正之。
一、明 王綦《牡丹绶带图》
王綦是明代中期画家,主要是画山水,但也能画人物、花鸟,花鸟以“形似即可”,不求精工。生卒不详,活动于万历和天启年间。
这幅画绘一块上大下小的湖石置于地上。湖石以中间透空为界,分上下两块;上石大致呈三角形,下石似半圆形;中间左右各有一弯曲,形象石柱连结上下两石;形成中间透空。从透空中间,可窥湖石后边有三枝挺拔向上的绿牡丹,其中两朵盛开,另一朵含苞待放。湖石左侧有两枝杂花,又像萱花。湖石左侧最顶端,伫立一只头西尾东的绶带鸟,它蓝羽冠、红喙,两只红爪紧紧抓住湖石,生怕掉下去似的。从图看并非只求“形似即可,不求精工”,而是很工致。设色淡雅和谐,恰到好处,色彩丰富,富有变化。蓝羽冠、红喙、红爪,其色鲜艳,让观者一看就将目光集中在鸟上,画面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动静结合,不经意中却匠心独运,有说不出的一种魅力。在构图上力求对称,此图以右侧为主要位置,为不让有右重左轻之感,作者在画幅左上角题款,以补不足,使其左右对称。图轴,纸本,设色,纵137,横64厘米(图一)。
二、清 杨晋《富春大岭图》
展开画轴,一幅青山绿水画跳入眼帘,由下而上弯曲的河水上,板桥横卧,两人已过桥,另一人行至桥头。左畔馒头状岩石垒垒,杂树丛林中夹杂着野草,右岸数间房屋错落有致,周围有树木掩映,左岸山间树丛里似有果树,枝头挂满果实,其为近景。以河水为界,左边山峰拱形并立排列,山沟里有村落房屋,山头树丛里间有松柏,郁郁葱葱,河上又有一座拱形廊桥,溪水从桥下潺潺流过,泻下山崖,形成小瀑。桥右头连着峭壁山崖,小路崎岖,一樵夫担柴匆匆行走,很有生活气息。隔水相望是远景,山头平缓,左边一较高山峰突起。山前水面广阔,山峦右侧山坳处,寺观巍峨屹立,颇为壮观,山峦左上角为丘陵地带。
此画构图新颖,不落俗套,布局协调合理,疏密相间,层次分明。运笔苍劲,线条流畅,粗细皆有。树双勾,以细为主,山石少有皴擦,既是点苔也不草率。设色以青绿为主,稍加淡黄、淡蓝,黑灰均施,使其色彩丰富,既是点景人物,也较生动活泼。左上角款署“富春大岭图”“壬寅长夏仿黄子久(公望)笔。杨晋”。钤“杨晋私印”“子曰子鹤”两印,右下角钤“鹤道人时年七十有九”印。壬寅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作者时年七十九岁。图绢本,设色,纵179、横96.5厘米(图二)。杨晋(1644~1728年),字子鹤、子和、西亭二雪等,江苏常熟人,善画山水、人物、水牛,王翚之弟子,工村庄景物,亦写人物花卉,最善画牛。
三、清 上官周《山水册》
上官周(1665~?),清代画家,字竹庄,号文佐,福建长汀人,能诗善画,精篆刻,尤精人物画。传世作品除人物画外,还有山水画及《晚笑堂诗集》。
这件山水画册,是他晚年作品,共绘十开,每幅画左或右上均有题词。1.梅花书屋。2.观泉图。3.秋渡。4.秋晨。5.溪水疏林。6.观瀑。7.疏林黄叶稀。8.对谈。9.烟拂云梢。10.台阁风声。标题为笔者所加。十幅山水画,从构图布局可分四类:1、2图类似;5、7图相似;3、4、6、8、10图相近;唯9图构图独特,别具一格。这里介绍的即第九图《烟拂云梢》:远山隐约,山野迷蒙莽苍,云绕雾罩,树丛旁一小屋,一派江南山景。题云:“烟拂云梢留澹白,气蒸山腹出深青”。此图意境新颖,墨色均匀,主题突出,妙趣横生。作者将热爱祖国山水感情凝融于笔端。晚笑堂画,钤两方印。纸本,设色,纵28、横18.5厘米(图三)。
四、清 周荃《仿北苑山水轴》
图绘远山近树,山环水绕,水面时宽时窄,坡岸碎石,岸边弯曲。近景右下角几间屋宇,水面较阔。中景,坡脚下多碎石,村落房屋,拱桥横卧,连接左右两岸。河中一船夫撑船顺水而下。左岸坡石树丛里掩映一寺观,内有佛塔高耸,气势雄宏。远景,峰峦平缓,层层逐渐淡远,烟岚轻淡,悠远可见。此图有明显董源(北苑)笔意。山体上多碎细圆石头(矾头),山石皴纹少,笔法苍劲醇厚。画上题“:⋯⋯余此帧纯北苑,恨手腕无灵,不能仿佛十一耳;魁翁老祖台具千秋法眼,必有以教我也。”款署“丙申秋仲长洲治下周荃”;钤“荃子静香”、“齐楚观察”两方印。丙申为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此画为画家精心之作(图四)。
周荃生卒不详,字静香,号花溪老人。长洲(今苏州)人。工书画,山水师倪瓒、黄公望,功力深厚,活动于清顺治康熙年间。
五、清 张道渥摹《文点秋林读书》
一米多的画幅,作者只用了一半作画,其余留作为天。而在一半的画幅中还留有宽阔的地面,使整幅画面宽阔、舒畅。这种构图法简疏新颖,极少见。一般构图或是较满塞密点,或稍留天地,或三远法,或是中间两侧较疏阔。所以此图从构图看高人一筹。画幅山峦逶迤隐现,左低右高,比较平缓。右侧山下一座房屋,掩映于两侧杂树之中,右侧有四棵树,其中有棵叶子发红像枫树叶,另一棵好似果树,各具形态。房内有一老者,坐在榻上展卷读书。他的对面站一侍童等待他的吩咐。左侧一条小溪由远而近弯曲流来,将画面自然分成左右二片。从色彩看是深秋季节。山林寂静,空气清新,秋高气爽,既是收获丰硕季节,也是读书出游的好时光。用笔清秀细致,树木双勾,山石皴染,设色较淡,青中显出黑灰,红叶加黄为赭色,色彩协调,观后令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作者虽题是摹画,但用心妙矣!画右上有翁方纲隶书题款“渔洋先生秋林读书图”“嘉庆丙寅,夏苏斋摹本”,右下角钤“水渥临本”。绢本,纵116厘米,横59厘米。嘉庆丙寅为1806年,原画作1668年,很有收藏价值(图五)。
张道渥,生卒不详,字水渥、封紫,号竹畦,又号张风子,山西浮山人,与张向陶、汤贻汾同时,工山水,著有《水屋誊稿》。
此图为张道渥为翁方纲所摹。原作款“戊申八月写阮亭先生寿文点”照临。
六、清 刘度仿《王维山水轴》
此画构图宏大,布置经营细密,画面从东下部层层推进,山石崚❕,山崖峭壁,峰峦叠嶂,有的山峰似锥如剑,有峰顶为矾头圆石,山泉、瀑布轰鸣。山崖峭壁处,或凹处,松柏虬干曲枝倒悬,枝叶繁茂,犹如蛛网。右转弯处沿羊肠小径拾级而上,通向一座四角屋宇。画幅底部绘水口、溪流,岩石如矾头,左右对称,左侧崖壁上栈道沿壁而凿,外设栏杆。沿栈道而上在深凹处,有两个高士站在道中,一人头戴尖顶帽,身穿红衫,一人穿绛色长袍,高谈阔论,谈笑风生,欣赏这壮美山水景色,或听山泉之音,松涛鸟鸣,陶醉于自然交响乐中。人物虽是点景之用,由于作者功夫老到,形象自然生动。画幅没留天地,虽满,但不感憋闷。用笔线条劲挺流畅细密,披麻皴、点皴并用。色彩以绛色为主,用白、蓝、灰、红,使颜色变化丰富。浓淡相宜,层次分明,虚实相当,动静结合,有画作者其师蓝瑛之笔意。款:“临王摩洁,画于石莲山房,庚辰三月刘度”。钤“刘度之印”朱文、白文“叔宽”纵131、横59厘米(图六)。
刘度生卒不详,字叔宽,钱塘(今杭州)人,生活于明末清初,蓝瑛弟子,武林派,喜好临摹宋元名迹,多画青绿山水,泉石丘壑布置细密,也绘没骨山水。所绘人物楼台细如毫发。
七、清 岳礼《云栈图》
此图构图精制,山峦层叠,林木繁茂,寺观雄伟,楼阁高耸,栈道细而狭窄,穿洞攀崖,沿壁而行,屋宇数间,门前坡石道路稍宽,房左树木丛林,多细高耸挺拔,少数东歪西斜,奇形怪状,各具形态,屋前水面岸边,矾头碎石形成水岸,右侧山崖畔,有一瀑布二
叠直下注入水面。山头树林茂密。用笔细致精道,树干双勾,山石纹理用劈斧皴擦,质感较强。水墨运用也很精妙,虽是水墨,但好似设淡绿色。
岳礼,画史无名,据此画作者水平不低,可能很少作画,偶尔绘画,但妙笔惊人,可谓史书漏记。左上题:“云栈之雄深,博大甲天下,而突峰危石,每出人意表,闻窗道忙作此,游路径过者自能说之”。款署“癸酉小春九日蕉园礼”。钤“岳礼私印”“蕉园”“、古朴”印。癸酉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有云严山人毕沅等人题。
纸本,墨笔,纵119、横49厘米(图七)。
岳礼,生卒不详,字会嘉,号蕉园,康熙举人,擅山水画。
八、清 王含光《仿石田山水轴》
近3米长轴绘山谷狭窄,溪水奔流,河道随山谷时宽时窄弯曲而下。近景水面较宽,山口坡岸陡峭,杂树偃仰,形态各异,碎石垒垒,杂草丛生。中景,水面宽阔,高士盘坐船头执竿垂钓,悠然自得,心情畅乐。两岸坡石同样陡峭,左岸崖下一座凉亭,右岸杂树数棵,松树挺拔高耸,其他杂树虬干曲枝左斜右歪,树叶青郁繁茂,有的好似圆叶,又像秋果挂满枝头。远景高山层叠,山顶多矾石(卵石),高耸突兀,而不尖立奇峭,山间凹处,林木茂盛,右部山间,屋宇数间,高耸楼阁颇有生机。此画虽然只有一垂钓者,但仍然表达出绘画者对自然山川热爱的情怀,其笔法融董源、巨然之笔意。以短细披麻皴画石质纹里,用留白为水面,用中锋描写水草浅滩。用双勾绘出树干与细枝,笔锋画树叶和圆叶,松树与圆叶或果实画得细密清晰,颇有匠心。设色淡雅,以绿或浅绿稍加赭色,使层次更明,虚实相间,动静结合,意境清新,点苔使山头林繁叶茂。画左上方题“:丁未菊月偶用石田法”,款“王含光”,钤“王含光印”。下角钤两方收藏章:“无萋亭主收藏”“、蓉锋刘恕赏玩”,“丁未康熙六年”(图八)。
王含光,生卒年不详,字鹤山,山西临猗人,明崇祯四年进士,工山水。
九、清 禹之鼎《褚牕图卷》
清初画家除了各大画派及地方流派外,还有一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等方面有一定成就和建树的名家,如上官周、禹之鼎、王树谷、谢彬等人。禹之鼎这幅画卷是其代表作之一。
该图描绘一地方官在衙内办公场面。正面绘一三开间悬山顶正房,内坐一头戴尖顶红官帽,穿深蓝官服官员,案上放有办公用具。在旁站一侍从,他头戴红帽,穿浅蓝色长袍,等候吩咐。门外侧两人相对,左边那个穿浅蓝色长袍,而他右边那人身穿深蓝色长袍,戴红帽,好似窃窃私语。正房背是翠绿的松树冠,正方前面各有一幢房顶。此二房比正房低三分之二。正房右边是高低错落二进院,两幢房屋隐约可见,还有树木。正房左边有通道栏杆通向后花园。
房屋高低错落,别具风格,有西洋画透视效果。无论人物和建筑,用笔细致,刻画精细,一丝不苟。线条遒劲洒脱,造型准确,形象生动,构图新颖,层次分明,设色艳丽而协调,红、蓝、灰、绿、白、黄恰到好处,使人有浓而不艳,淡而不俗的感觉。款署“康熙癸未四十二年长夏广陵禹之鼎恭绘”。钤“慎斋禹之鼎印”、“广陵涛上渔人”两方印,卷尾有孙岳颁、查慎行等8人题记(图九)。
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号慎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既能人物写真,也能山水。
一○、黄鼎《仿巨然山水轴》
近景水面两岸坡石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岸边树木虬干曲枝,左斜右握偃仰,杂草丛生。水面对过正是中景部分,中间是层层山峦,悬崖峭壁,它的左右两边,分别有两股溪水流泉,左边那股是从上面水潭里复出的,狭窄处有板桥,通向崎岖小径,到山崖下边的屋宇。右边那股是从较宽阔湖里流出的,两股溪水面,浅汀从左伸向右边水面,靠近左山脚下有房屋院落,前面有板桥通向水面中的小岛。水面
北部隐约可见山峦逶迤,烟岚弥漫,林木茂密。中景
是一条山岩,山秃下斜,左斜右倾的山体,将左右两个水面自然隔开。左边山体层层崖壁,重叠于最高峰,但峰顶没有一个尖峰突起,如锥如剑,都较平缓。每个峰顶林木繁茂,画面右上部湖面左半坡岸上杂树丛生,几棵松树画得惟妙惟肖,虬干曲枝,东斜西歪,偃仰卧伏,形态各异,尤其是树叶松针,画得根根可数,均可见深厚功力。
该图虽然是仿巨然之作,但作者不是照搬或临摹,或在构图上大同小异,稍加改动,而是从立意、构图、意境、笔法、墨法均有创新。这幅画将南方灵秀与北方的雄奇融为一体,是绘画者创作艺术特点创新的具体表现,也是此图最主要的内涵。作者题云:“山深交会流泉涌,淡静回旋古木多”,正是此图的主题。款署:“丁亥小春,仿巨然笔意,砚华轩黄鼎”,钤“黄鼎之印”“、尊古”两印(图一○)。丁亥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黄鼎(1650~1730年,或1660~1730年)字尊古,号旷亭、闲圃、净后老人,江苏常熟人,擅山水画。
一一、明 王铎《行草书轴》
明代王铎这幅行草书轴,书的是一首七言诗。
除署款外,三行56字,行距宽窄不同,每行字数不同,字的大小有别,笔画繁简有异,字的布白(结体),也不整齐化一,其章法、用笔、用墨上都有特点,技巧运用精妙。行、草互参,笔力筋骨强健,结构参差起伏,字体有的左高右低,有的加笔或简笔,有的偏旁易位,有的笔势连绵不断,少则两字相连,多则三字甚至四字相连。线条有的左右盘绕,有的精妙抖动,使线条更加优美。上承下接,起笔转折处多用方笔,凝重而不板滞。作品纵而能敛,险中求正,形成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用墨以淡为主,浓淡相间,墨色富有层次变化,浓墨效果沉重敦厚,飞白显得苍拙苦涩,淡墨效果为墨饱色润。总之,王铎的字将布白险峻和用笔稳健统一起来,欹险中求深沉,峻拔中有凝重,章法显得非常和谐,又能把用笔稳健和用墨酣畅融为一体,笔划里轻重中有丰润,节奏明快里有变化,韵律特别生动,用笔和用墨有机结合,构成他书法完美的艺术特征(图一一)。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新,号十樵、石樵、嵩樵、嵩淙道人等。河南孟津人。17岁到山西蒲州河东书院攻读。明朝天启二年进士。清入关后,他是南明朝福王弘光王朝的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降清后官至礼部尚书。他的书法艺术比较全面,真草隶篆皆妙,尤工行草。他的书法师承二王、颜真卿等名家,既有二王的清秀俊逸,也有颜体的苍老劲健,厚重浑朴,以力取胜,有笔透纸背之感。他还能绘画山水、花卉、兰竹等。
一二、吴阐思《匡山飞瀑图》
吴阐思,字道贤,江苏武进人,能诗善画,但是画史无名,辞书辞典没记载。我们从这幅山水画看,作者从构图和笔法有宋人笔意。近景画水口水面,坡石水岸,一块大岩崖突出岸边,石面上坐有二人,他们一边观瀑一边议论,对面是较宽的水面,他们背后有十棵杂树,树繁叶茂,各具形态。河水对岸,杂树成林,西侧有两块巨大岩石,茂林中掩映几间房屋,岸边有水榭、小亭。它们倚山傍岸临水,水面后边是山石,一条弯曲的小溪,从远山谷内缓缓流出,经过这里三叠注入水面,周围是茂林修竹,这是中景。远景,则是峰峦叠嶂,茂密丛林覆盖着山峰,左侧山峦有五股瀑布,似水帘状,复出形成小溪,然后绕山而流入水面。该图显然是描绘江南山清水秀的湖光山色之景。图上表现的山峦、林木、溪水、飞瀑、水面、屋宇、榭亭、人物,构图繁复,但杂而不乱,井然有序。用笔细致,树木双勾,山石皴擦,层次分明,动静结合,虚实相间,设色淡雅,有青绿、淡绿、赭黄、灰黄,色彩丰富而协调。纸本、设色,纵173,横50厘米(图一二)。
隶书自题:“匡山飞瀑图戊寅九月下弦延陵吴阐思斋画”,钤“吴阐思印”“道贤”两印。戊寅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一三、清 戴熙《兰花扇面》
兰花是历代画家们经常画的花卉之一,然而在戴熙的传世作品中兰花是极少见,而兰花扇面更为鲜知,所以这幅扇面兰花显得极为珍贵。这幅墨兰图绘长短5只兰叶,均向右倾斜,除最左边的那只叶较短,其余三只,一只比一只长,中间那只最长,从根部向右上伸展,呈弓形向右下垂至扇面右下角。而且有三次断笔成飞白,第三只叶中间画一只兰花,三朵花盛开。构图简括新颖,布局妥帖匀称。笔法流畅,墨色浓淡相宜,三个长叶中均飞白。兰花和兰叶根部及左边两只短叶用淡墨,其余三只长叶用浓墨,花蕊也有浓墨点之,更使花朵明丽,表现出三只叶长短粗细,反转厚薄的质的层次感。款署:“道光己亥秋七月下瀚为衢年,兄大人作。于粤学官舍宝研堂中,年皇帝戴熙”,钤“醇土”印,有“裴景福收藏阁秘籍”藏印。道光己亥为1839年,作者时年38岁(图一三)。
戴熙(1801~1860年),字醇土,号榆庵,又号莼溪,松屏,杭州人,道光十二年翰林(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后因疾归里,太平军攻杭州城自尽,其子、孙均能绘画。戴熙早年师王翚,属虞山派,晚年受奚冈影响较深,又近娄东派派,善山水。
一四、王学浩《仿巨然山水轴》
画幅左侧水面,右边坡石,杂树数棵挺拔高耸,其中有柳树、松树,还有累累果树掩映着几间房屋。屋内有一妇人做活,屋后为竹叶遮掩,水面左侧上方石岸丛树。画面中间绘水渚,水渚从左伸向右边水里,水渚里长满了杂树,它的周围是水面,远景山峰层叠,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好似一座孤峰,树木成行成队斜排于山下。构图用平、深、高远三法,树木双勾,树木山石典型皴擦渲染,布置合理,层次分明,笔墨娴熟,线条自然流畅洒脱,用墨较淡。该图山高林密,高低错落山环水绕,奔泉飞瀑,层岩丛树,山楼水榭,竹篱茅舍,断桥危栈。平淡静谐中显示出一种高雅境界,一种脱尘的宁静超拔,充满悠闲自在,远离人间烟火的意趣。看似孤寂,其实并不孤寂。此图绢本,墨笔,纵134、横49厘米。
画上自题“辛卯三月仿巨然意,夔石先生正文椒畦浩时年七十有八”。钤“椒畦”、“王学浩印”,另有“自娱”、“易画轩“”乐此不彼”三方闲印。辛卯为道光十一年(1832年)(图一四)。
王学浩(1754~1832年)字孟养,号椒畦,江苏昆山人,善山水、花卉,著有《山南记画》,属“娄东派”。
一五、清 李世倬《秋蒲横舟图》
近景绘河岸三棵杂树,左边一棵落完叶子,中间一棵枝叶繁茂,右边那棵松树,参天挺拔,树冠左右分披,根根松针清晰。树根部和岸边间有株株小竹,画幅最左边,绘一棵挺拔杂树和一棵粗杆枝繁,类似灌木的树,树间的岸边泊一叶小船,桅杆高耸,船上无人。中景水面广阔,由近而远。远景两峰对峙,中间深谷,河水从中流淌。该图构图布局简疏,主题明确,层次分明,疏密相当,虚实相间,高低错落有致,富有变化。笔力劲挺,线条流畅洒脱。树木用双勾法,山石劈斧皴,岸边用水墨渲染,水墨运用浓淡相宜,正如作者所题云:“晴峦天地见,握管忆游踪,更写舟蘅浦,长林近下春”。款署:“伊祁李世倬。”钤朱文“彤冉”,白文“世倬”,白文“了可长生”三方印。纸本,水墨,纵69,横35厘米。
李世倬(?~1770年),字天章,汉章,号谷斋,慕园等,奉天(今辽宁沈阳)人,高其佩外甥,花鸟人物均可,尤擅山水画(图一五)。
一六、清 郑旻《秋山霜霁图》
据画史记载,郑旻属于“新安派”画家之一,他以遒劲尖锐流利的线条,勾勒出山石和树木,山石用披麻皴,渲染树木用双勾法。远景山峰奇峭如锥似剑,高入云霄,山峰间和凹处林木繁茂。近景绘一条小溪从深山流出,河水窄处有一孔石桥,一高士从右向左过桥,水口和溪水两岸是崚❕坡石,坡石间长着八九株杂树,它们或挺拔,或弯曲,或右倾或左斜。有的树叶已落,只有松树叶茂,表现了江南深秋霜霁之景。构图简洁疏朗,布局紧凑,用笔粗细结合,在这萧疏凄楚的气氛中掩盖不了画作者的激荡情绪。层次分明,画面严谨,设色淡雅,以淡蓝为主调,墨绿、灰、赭色为画地,色彩变化丰富。绢本,纵183,横69厘米。
画上题:“关同早师浩,然无尘伪之伏,笔愈简而气愈壮。郭忠恕神仙中人而亦师彩事之,世谓倪迂之迹,用笔本其脱略或皆然。此帧偶得其秋山霜霁之静气而已。遗甦”。钤“古歙郑”、“慕倩”两方印(图一六)。
郑旻,号遗甦,安徽歙县人,擅画山水,也擅诗文,笔意有吴镇之法,新安派画家之一,著有《拜经斋集》《至道堂集》《正己居集》。
一七、清 云涛《松溪垂钓图》
此图简洁新颖,远山起伏逶迤,山头如馒头,丘陵状,很有意趣。水面广阔浩淼,水岸平缓,坡石层层,芦苇丛丛,随风飘动。杂树五棵,其中两棵松树略微弯曲,树身粗大,松叶茂密,松针也较清晰,树旁岸下,一蓬小船泊岸,老者独坐船头,执竿而钓,悠然自得,耐心等待游鱼上钩。笔法简疏,线条遒劲洒脱,工写相间,树木用双勾法,中锋细笔画松针,山石粗笔渲染。人物虽是写意,着笔很少,却形象准确,生动自然,设色为浅黄色、绛、灰色,协调淡雅。自识“云涛”,钤印模糊不清(图一七)。
云涛,生卒不详,本名吴景伯,初名焕文,字君仰,号云涛,一作墨涛,福建浦城人,尤精音律,善弹琵琶,名躁大江南北。
一八、明 恽向《溪山图轴》
画面绘杂树6棵,土石间杂草丛生,树叶稀疏,屋宇一座。中景和远景,山峦重叠,间杂碎石矾头。树木稀少,表现一种荒疏凄悲孤寂之感。构图布局有元人倪瓒(云林)、黄子久(公望)之笔意。墨色轻淡,笔力深厚,线条洒脱自如。画幅右上自题:“己卯春尽叙论园试纸似子久笔任博粲,道生笔”。钤“字曙臣”“、本初”印。款首钤“转法轮”长方印“修”印。右下角有“京口耿氏十笏堂藏印”。曾经邗江耿兆徂收藏(图一八)。己卯为1639年,画家时年53岁。
恽向(1586~1655年),初名本初,后改今名,字道生,曙臣等,号香山翁,武进(常熟人)。崇祯年间“贤良方正”,授中翰之职,不久弃官归里。擅山水,也好诗文,著有《画旨》,早年学黄源、巨然,颇得沉厚雄深之趣,晚年惜墨如金。为武进派著名画家。
一九、清 戴明说《墨竹石图》
画轴左侧绘一块上大下小的湖石,底部画无数块小湖石,杂草丛生。大石后边绘两竿墨竹相交,一竿直挺向上,其竹顶梢没入画外,另一竿从左向右倾伸展到画外。轻笔淡写,竹竿细弱,枝繁叶茂,分组绘之,显得层次分明,规矩适度,笔力苍劲,线条细而流畅,墨色轻淡和谓 图一九)。
自识"戴明说",钤"戴明说""道墨"两印。画幅上方正中钤御赐银章"米芾画禅,烟峦如觌,明说所傅,图章用锡"。
戴明说,生卒不详,约明天启至清康熙初,字道墨,号严辇,晚号定圃,河北沧州人,工书画,也精山水,师法吴镇。
二○、清 贾汉复《雪景山水图》
图绘白雪皑皑覆盖原野,近景有水渚将水面分开,形成两条小溪,各有一座板桥相连,均有一人过桥。水在渚上,山石缝间丛树数棵,中间水面右侧山崖下数间屋宇高低错落。左岸翠竹里有个竹楼。远景山峰奇峭,层层远去。构图新颖,表现了北方与江南交接处的山景。用笔简练,用留白表现白雪,层次清楚,墨色浓淡相宜,线条没有放开,观者感到有些拘谨(图二○)。
自识“甲辰冬日写为世翁老祖贾汉复”。钤“贾汉复印”,款首印“汾水世家”、“甲辰”。时为康熙三年(1664年)。
贾汉复,生卒不详,山西曲沃人,曾任清兵部侍郎。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民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