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执政的帝王 商 太甲

洛阳,一座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建城史以及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缔造了无数中华文明的传奇。“山南水北为阳”,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沿着洛河一字排开,举世罕见。百余位帝王在此执政。今天就说说商 太甲。




太甲(生卒年不详),子姓,名至。商汤嫡长孙,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伊尹辅政。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共在位23年,病死。沃丁在其父太甲死后继位。
太甲继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太甲少不更事,沉湎酒色。伊尹就写了《伊训》、《肆命》和《徂后》等几篇文章,以示太甲。希望太甲能继续执行商汤的法度,以德政治天下,努力做一位明君。《肆命》讲如何分清是非的道理,什么样的事情不应当做,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做,说得清清楚楚;《徂后》,讲的是商汤制定的法律制度。伊尹的意思就是希望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为民造福。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前两年,其作为还过得去,到了第三年,太甲认为自己的羽翼丰满,翅膀硬了,不再听伊尹的唠唠叨叨,开始任意地发号施令,享乐酒色,暴虐百姓,破坏商汤制定的制度。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依商汤遗命只好将他放逐到商汤墓地的桐宫反省、思过,学习。伊尹自己摄政当国,史称“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宫,与他的祖父商汤的坟墓朝夕相伴。商汤的坟墓与普通人的墓差不多,非常简陋。太甲只好建了一座低矮的斗室,与伊尹安排的守墓官员朝夕的住在一起。守墓的官员在太甲心情好的时候把当年商汤创业为民舍身的“汤祷桑林”等故事告诉太甲。商朝初年,中原地区连续数年无雨,水源枯竭,颗粒无收,到处是龟裂的田地,商王汤决定亲自祈雨。祭祀地点就在城外一个叫桑林的地方,那时的祭品要求有牛羊豕,还有人牲,也就是用人祭天祈雨。商汤不忍用自己的子民作祭品,就剪掉自己的头发和指甲代替人牲,商汤沐浴净身后,让人将用祭祀的柴火围住自己。并告诉随从,如果这样代替人牲到了祈雨的吉时,仍未降雨,就把自己周围的柴火点燃,用自己当人牲为民祈雨。快到祈雨的吉时,天空中电闪雷鸣,大风骤起、一场及时雨如约而至,河道、渠道,龟裂的田地都喝够了。史称“汤祷桑林”。商汤自此威望冲天。“汤祷桑林”也是后来丁忧制度的开端。丁忧就是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太甲在这种氛围中慢慢地悟到了作为君王必须爱民如子才能国运长久。伊尹时刻了解太甲的动态。三年过去了,伊尹看到太甲已经脱胎换骨,非常高兴,就率领文武大臣把太甲接回都城亳(洛阳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伊尹严肃、郑重地把国家权利交还给太甲。伊尹看到太甲按商汤的章法做事,听从大臣的良言良策,把国家大事、百姓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也就心安理得地去养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