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复制粘贴的梦想之路—二战北大日语口译失败,调剂川外上岸|2022翻硕(MTI)考研经验

——Nikora
序
按往年北大口译划的复试线(一般按名次来定)来看,Nikora是可以进线的,但今年稍有不顺,最后以1分之差,没能进入北大复试线。
Nikora是二战,这种打击可谓致命。我曾代入过她的心境,只觉天昏地暗,胸闷窒息。那是一种懊悔、憋屈、难过等等全都交织在一起的感情。
但日子还得过,痛苦必须抗,她还是打起精神准备了调剂。
在北大复试线出了后,我们还做了一次模拟面试。有一说一,无论是发音,还是反应等方面,绝对不比进线的同学差,我当时只叹造化弄人,未遂人愿。
有时人生就是如此,我是相信“运势”这种东西的。但“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Nikora最后能调剂到四川外国语大学这样好的学校,也算是幸事一桩。而且,重庆有很多美食,应该可以令Nikora大快朵颐一番(或者N番)。
上面提到,我是信“运势”这种东西的。运势有一个特点,就是会起伏。短期有起落,长期更会有起落。这次在北大复试上,Nikora不够幸运。但我相信,运势会在别的地方弥补回来。再加上Nikora本身的实力,肯定会获得更多的成绩~
希望你在重庆过得愉快,也希望疫情赶快结束,大家能都出门好好玩耍,品味美食~
唯斯
前言
大家好,我是Nikora。
下笔之前我逃避了很久,因为自己只要回忆起备考两年,回忆起考试那两天,考试时每一道自己改错的选择题,和一时想不起来而写错的词汇互译,就感觉写下经验贴的每一个字都是在给自己鞭尸。
今天读了很多上岸北大同学的经验贴,在生出钦佩之情的同时,心中种种其它情绪翻涌,不甘、悔恨,但也心服口服。
反思自己这两年,的确有许多不足和走错的路,写下这篇经验贴也让我鼓起了勇气去面对考研时的自己。一些前车之鉴,希望能给打开这篇经验贴的你一些帮助。题目只是自己的一些考研故事,为考虑到经验贴阅读效率就放在最后面了。
个人情况
2021年毕业于北京某双非(我毕业了才变成双一流)高校日语专业,在校绩点3.9,成绩排名前10%。大二下学期有幸拿到公派交换机会,到东京留学半年,并在日本考下了N1,成绩并不高只有130。回国后开始埋头学习日语和翻译,加入了自家爱豆的字幕组,一直有在做字幕(合法的)。
同时参加了一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交流活动等,都拿到了还可以的成绩,交到了关系很好的日本朋友,会时不时与日本朋友聊聊天,一直在练习口语。大四上学期J-test准A(由此可见我基础一般),专八良好,后经2021瑞译的翻译训练营捶打,于同年6月考下Catti二级笔译证书。
考研情况:
2021年一战北大 387
排名第23
政治74
翻译日语基础82
翻译114
百科118
2022年二战北大 374
排名第16
政治71
翻译日语基础84
翻译101
百科118
最后调剂川外日语口译专业上岸 复试成绩为川外日语口译调剂第一批排名第一 回顾这两年,感觉自己的确有许多致命的漏洞......
1.学习虽然有计划,但努力方向错了。大家千万不要学我,学习并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闷头学,要研究报考学校真题,然后在真题的基础上向外拓展,把会涉及的领域全方位学习。
写到这里想起一件事,当时在唯斯老师的“日语职翻联盟”中回复“北大真题”就可以拿到回忆版(现在不知道还可不可以),但我搞混了公众号去“MTI及CATTI日语考试”那边问了,当然不会有真题,但被瑞译当时管理公众号的老师看到了,老师还很温柔回复了我一些鼓励的话,谢谢这位不知名的老师,那时候就让我感受到了瑞译的温暖。
2.阅读和学习经验贴固然好,但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举个我自己的反例,我之前看到有北大经验贴的时间安排,上面写着最后冲刺阶段的全部内容都用Anki来背诵,但我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最开始用Anki还好,但后期再用背诵效率就十分低(也是我不会调参数),并且现在想想自己在临冲刺阶段时需要做的其实是查漏补缺,而并不是再去精学,(这只是个人情况,冲刺阶段到底缺啥每个人都不一样)我这样练了一个月之后才反应过来有些不对劲,去摸索新的方法却已经浪费了许多时间。
日本有句谚语说「船頭多くして船山に上る」,听从各个经验贴的经验去学习并不是不可取,但需要尽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其转换为合适自己节奏的方法,并且尽早摸索出自己的学习模式,向对的方向使劲儿,否则可能会越学越迷失自我。这一点还希望有缘阅读本篇经验贴的大家能够参考!
3.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我在备考过程中总会以练习册为单位去刷题,但我也忽略了很多知识点我已经掌握,再反复刷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我就没有多去思考,我这猪脑子为啥不想想效率啊(突然生气)。
4.考试心态和身体状态。我本身性格就是很马虎的那种,干什么事儿全靠心血来潮(mbti人格是esfp哈哈),所以考专业课前一天下午避免自己犯困就喝了一杯咖啡,的确是没犯困,但我当天晚上也是一点没犯困,睁眼到了天明。结果我第二天考专业课之前感觉自己站着都能睡着。
好在考试的时候精神高度集中,把当时能写的都写上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没休息好的确会影响发挥,我记得自己有几个词汇互译,当时脑袋钝钝的怎么也想不起来其中一个汉字的日语写法,结果出考场就想起来了哈哈哈哈(苦笑)。所以考研,特别是考北大这样的学校,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可能会成为胜负的关键,希望大家能吸取我的教训,保持自己的最佳状态迈进考场。
5.关于时间安排,我第一年的时候是早早3月就开始复习了,等战线拉长到12月实在是太疲惫了,于是第二年我就7月开始复习(前半年心态过于崩溃也是原因之一)。但实际上我开始复习的时候,又发现时间太紧张了,每天真是玩命儿学,其实崩溃度比第一年还要严重。所以建议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不要照搬经验贴(复读)!
初试备考
政治 第一年 74/100 第二年71/100
我高中是文科生,复习政治节奏算是不紧不慢,按部就班。第一年跟的是肖秀荣和徐涛,第二年主要跟的肖秀荣和腿姐,我使劲掏了一下压箱底的记忆,大致写了一下,具体情况还是要看大家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状况。
1.使用材料:肖秀荣全家桶(精讲精练、1000题、知识点提纲、肖四、肖八)、徐涛强化班、徐涛冲刺背诵笔记、腿姐后期所有课程+腿姐背诵笔记(推荐)微信公众号:肖秀荣、徐涛每日一题、腿姐每日一题、空卡空卡空空卡b站考研带背up主(后期背肖四、复盘肖八选择用):空卡空卡空空卡、巴黎光
2.时间安排:6-8月 徐涛强化班+肖1000配套,听一点做一点,8月时刷完第一遍1000题。9-10月 二刷、三刷、四刷1000题(后面几遍可以只刷错题,主要目的是复习知识点,并不是刷题),在拿到肖八之前尽可能多过几遍冲刺背诵笔记,基础知识点查漏补缺+反复记牢。11-12月 跟着徐涛的每日背诵过30天(第二年跟了腿姐,我比较推荐腿姐,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性背诵)。
我是拿到肖八之后就开始反复刷选择题,反复刷了有四遍。直到拿到肖四,刷选择题的同时开始玩命背分析题。 3.总体感受我觉得政治这一科主要是稳扎稳打,不要当赌王。我第一年比较幸运,肖秀荣的四套卷甚至押中了考试原题,所以第二年我还是背的肖秀荣,但背的途中感觉越来越不对劲儿。
肖四的题目和答案都是相互对应的,都是完美的标答。但光背这些答案很难做到上考场灵活运用,万一题目出的不一样很有可能大脑宕机。我个人感觉腿姐的答案更适合背诵,她的答案写出来感觉和高中政治答题时的“按点答题、按点给分”的模式很像,更适合我的思维模式,更好理解。答题的时候也能更灵活去组合答案。
打个比方,我们做题的时候拿到参考答案也会自己去标序号、分层捋一下逻辑再去灵活运用。肖四给我的感觉就是卷子上印的标答,而腿姐的是我们分过层捋过逻辑的答案。
最后我是赶紧调整了一下背诵方法,主要是捋了一下肖四答案的知识点,然后总结了一些共通可以答的句子。看分数用肖四的答案好像答得也还算可以。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老师,不管选哪个,主要目的还是在考试拿到分,所以都要靠自己的理解去背诵。一定要保证自己可以灵活运用。
另外想大声强调的一个事情,就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轻易改选项。我今年政治选择题改错了有三道题,两道单选一道多选,所以各位上战场的时候,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千万不要改选项千万不要改选项千万不要改选项!腿姐之前说过,应该相信自己几个月练习积累下来的第一直觉,除非你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否则不要去改选项。我个人亲身经历血的教训,现在才知道腿姐说得有多对。读到这篇的你到考场上非百分百把握就不要改选项!
213 日语翻译基础 82/100 84/100
我语法词汇之类的基础很差,所以是抱着滚回大一重学的决心的开始学起的。
使用参考书:综合日语第一二册、蓝宝书N1-N5白金版、蓝宝书N2+N1、红宝书N1-N5、新日语能力考试考前对策:文字词汇语法4周全掌握(N1+N2)、新完全掌握语法N1+N2、N1红蓝宝书1000题、专八近十年真题,N1近十年真题、专八绿皮书(古典日语+词汇)、b站古典日语课、小学生惯用语+谚语pdf文件等
使用软件:印象笔记、Anki 首先看北大的考题,这一科几乎涉及了方方面面:词汇、语法、拟声拟态词、惯用语谚语、古典日语和季语、阅读等等。我最开始除了阅读就是哪个方面都不行,所以就干脆就从头学起。
1.词汇:词汇其实更多的是在日常做题时慢慢积累,看到不会的词就积累下来放入背诵计划,除了N1、专八词汇,Catti三笔二笔参考书的词汇也可以积累起来。另外我就是刷红宝书+专八+N1+Catti参考书的题,红宝书和N1的词汇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以简单过一遍,把不会的积累下来;或者可以直接做题,注意积累搭配和用法。专八的词汇可能更需要去重点背、拓展一下。这些词汇参考书大家酌情使用,所有都做的话是做不完的,而且浪费时间,可以根据自己水平适当选择。
我最开始没有无纸化学习的时候,是用活页纸做了一个自己的词汇本,然后每天复习一页这样。


积累的词汇、国家名和组织名

专八错题+积累词汇

图一些红宝书刷题记录 另外背词汇的时候不能有侥幸心理。今年北大第一题直接考的词汇读音,虽然是很基础的题,但前两年北大没有出过这种题型,我在说日语的时候也没怎么注意过浊音之类的(全凭语感选手出现了),再加上考试一共三个小时,却只有半个小时的题量,从写完到最后交卷的两个半小时间我前前后后改了不少题,和大家一对答案,我第一大题改错了五道(哈哈这是几分我不敢数),想起来我真的捶胸顿足痛心疾首,但也只能怪自己活该没复习到位,还是水平不够。
所以考北大真的要学透吃透才行,很有可能一个小小的背诵疏忽就会是北大的考点。我这种万事皆不深入思考飽きっぽい的地方可能就是我在考北大时的致命缺点。还有就是不要轻易改选项(复读)。
2.基础语法:最开始我先是过了两遍《综合日语》第一册和第二册的所有语法和单词,然后记下来,不熟悉的就放进背诵任务中。
使用《综合日语》是因为其语法讲解很细致,并且可以配套综合日语公众号里何老师的讲解去学习,所以个人认为用来打基础是非常合适的。另外我们学校大一起就在用这本教材,我有一定基础记忆,复习起来也会比较顺畅。大家可以根据自己之前学习的教材去选择。
此外,我先后过了四遍蓝宝书白金版语法(N5-N1),这个花费的时间比较长,我记得花了有一个月(再加上之后滚动复习的时间要更多)。看N5-N3的是因为要查漏补缺,第一遍的时候可以慢慢看,每一个角落都不要看漏,这个时候要记例句、固定搭配和接续。如果书上的例句又长又难记,就自己编一些例句(记得要去搜一下表达是否正确),去背自己的版本。
这其实是建立自我语法体系的一个过程,我在上瑞译语法班的时候(我报的时候已经11月了,其实课很早就出来了,大家要报最好早点报),改造人老师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大致意思就是语法这个东西它本身是没有固定体系的,我们在看语法书,比如蓝宝书绿宝书的时候,看到的记下的都是别人给我们整理出来的体系,所以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可以自己去摸索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法体系。要真的建立语法体系还挺难的,但至少我们可以在背别人语法的时候加入自己的理解,这样印象会更深刻,比起背参考书记忆起来要更灵活一些。
蓝宝书一遍看完整理完,第二遍开始就是过目录的语法,看目录时去想该语法一共有几种用法、它们分别的例句都是什么。到这一步的时候看自己水平就可以选择性去过了。我第二遍的时候过了N3-N1(标注没记住的),第三遍过N2-N1(标注还没记住的),第四遍过自己前三遍标注的没背下来的语法。等到后来熟练了,基本上提到每个基础语法,我心里都可以反映出相应的例句。

语法目录背诵记录 除去这些参考书学习之外,我会同步练习上文提到过的刷题册:新日语能力考试考前对策:文字词汇语法4周全掌握(N1+N2)、N1红蓝宝书1000题、N1-N2蓝宝书、N1+专八真题。最后一个月是拿瑞译的语法刷题班来保持手感。
其实仔细分析北大真题的话可以发现,前几年多多少少都会有专八和N1的原题(不能保证每年都有,北大出题很让人意想不到),这两大类的题可以都有个印象更保险一点,特别是错题。错题如果编辑错题本就太浪费时间了,我是拍下来照片然后放进相册里,没事儿的时候多看两眼背一背。
我同步学习和练习了一堆参考书,可想我在这课花费的时间之多。但我其实认为如果对自己基础比较有信心的同学,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这一科上,一定要注意时间分配,主要还是要抓翻译和百科这两个大头儿。除了一定要熟记的那些知识,剩下的就是日常刷题保持做题手感就好!
练习册和练习册之间会有很多很多重叠的知识点,不用非得给自己定目标刷完几本书多少道题,我们的主要目的还是在考试能拿到分,保持高效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以上提到的刷题内容、整理方法等酌情取舍选择,量力而行,效率优先!
3.阅读:我自己平常也会读日文原版的小说,语感还算可以,所以没怎么去特意练习阅读。有的时候周末可能会做一两篇找一下手感。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参考其他经验贴! 除了词汇、基础语法和阅读,我认为剩下的可以分成两个梯队。这一部分我复习的都还算可以,在考试里惯用语谚语、拟声拟态词相关的分都拿到了(反而是基础词汇丢了分,想起来又好恨自己)。
4.第一梯队:“特别”词汇、“特别”语法、惯用语谚语、拟声拟态词第二梯队:季语、古典日语
分成两个梯队是按考到的可能性,第一梯队是非常有可能会考到的内容;第二梯队是考到的可能性不大,但万一考到你就抓瞎的内容。 第一梯队(1)“特别”词汇和语法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你可能在语法参考书上没怎么见过这个用法,或者不是很难,却很容易漏看的用法。
这个时候专八的真题和相关练习册就非常管用了,最基础的操作是去刷专八的题、扩充相应题目的知识点复习。还有尽可能涉猎更多的语法知识,包括口语语法,绿宝书的“N1超纲语法”,N3N2中很容易看漏的语法等等,一定要记住的是在例句中的用法。这些也只能靠积累了,我在考场上还发现有自己没见过的语法...证明我的积累还是不够的,大家在平常就需要多多积累语法了。
关于“特别”词汇,此外还有一些我个人想的“旁门左道”。我会去找北大官网上老师的相应介绍,看每个老师的研究领域。
再比对真题就能发现会有一些方向。比如有研究佛教、哲学的老师,那么你就可以去拓展一下佛教或是宗教相关的词汇等等。比如今年就考了一个“生生流転(せいせいるてん)”。但千万不要做赌王,这些信息只能作为扩充知识点,去给你日语知识的大树添加几片绿叶。北大的题总是令人捉摸不透,就算抓住一些细枝末节,也不一定考,主要还是看你的基础是否扎实。
(2)惯用语谚语真的是遍地开花数不胜数,所以使用材料也比较分散。除小学生惯用语谚语的PDF文件以外,还有自己由专八的真题拓展出来的一些惯用语,微博关注“瑞译学苑-MTI及CATTI日语考试”也有分享,另外就是网上自己去搜集一些,bing可以搜索到ことわざ网站之类的,总之就是靠日常积累。
积累下来后的背诵过程中可以自己去分类(网上也有现成的),比如关于“身”的惯用语;关于“目”的惯用语;关于“首”的惯用语等等。在理解惯用语和谚语的时候,首先记住意思(包括日语释义,虽不用一字一句,但要体会到该谚语在日语中的语感)和用法(最好去代入例句有个印象),然后记住写法(翻译和词汇互译也可能会用到),再去拓展相关,或是同义等等。谚语和惯用语有许多意思相似或相同的谚语(北大也出过相应真题),比如糠に釘=豆腐に鎹=暖簾に腕押し这样的。
(3)拟声拟态词不用多说了,这个只能把常用的都单拎出来查出它的每个用法,然后每个用法都去背一个例句,虽然很笨但也很有效。我最后也是背得马马虎虎,好在北大没有考太难的拟声拟态词,我感觉可以多注意一些非常常用、但意思很多的那种。比如さっぱり、くるくる、がたがた、がらがら等等这些常用的オノマトペ居然有四五种用法耶!(惊喜)

一些积累的拟声拟态
第二梯队(1)季语。bing上可以搜到季语相关的网站。可以着重去记一些光看字面意思看不出来的词,比如“花冷え”“山笑う”等等,这些在微博关注“瑞译学苑-MTI及CATTI日语考试”也有分享(复读),有时间的时候可以积累一下。(今年没考)

一些背过的季语 (2)古典日语我是认真看过b站的古典日语讲解视频学的。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W411w75G?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一共60p,每天两p(8月开始,用时一个月),其实认真学起来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困难,理解起来和学现代日语的时候差不多,主要是背的。
我会把所有助动词变形做成小卡片,正面是列出助动词,然后未然形、连用形、终止形、连体形、已然型、命令型写成一列,背面是①②③标注用法。

当时练习古日语的照片 另外之前北大考的古典日语几乎都是专八原题,我也把专八的古典日语原题全都背了一遍,结果今年一道都没考哈哈。
总之这一科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只要好好积累、好好背诵,考场上难不倒你的~
359 翻译日语 114/150 101/150
我其实到现在想破脑袋也不知道为啥自己今年翻译考了这么点分(不过也正常,毕竟我连考试考的什么都忘了),我在翻译下的工夫真的不少,所以拿到这个分数自己也挺不甘心的。下面就一边流泪反省和悔过一边写一写自己学习翻译的过程。
使用材料:CATTI三笔、二笔教材、政府年度报告、翻译必携基础+1+2+4、人民网中日对译(用来泛读和积累词汇)、一些自己在青空文库找到的文学翻译,公众号“MTI及CATTI日语考试”更新的各类翻译练习、公众号每日更新的天声人语、瑞译翻译训练营、精修班、冲刺班,瑞译天声人语精读夜校、瑞译词“会”互译、人民网热词、CRI热词(热词的话微博都有各大日语博主整理出来,可以冲浪的时候记下来)“Weblio類語”网站、季语网站等 北大真题当中,先是有30个词汇互译,中译日、日译中各15个,每个1分。
然后是翻译篇目,日译中两篇大多是社论+文学,中译日三篇,政经、文化、文学比较多。题量较大,三个小时满满当当可以做完。
1.词汇互译:广泛收集整理,不管用什么app,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词汇库,每天固定背几十个,因为之后还会忘记,所以就随机背诵复习。考试过程中因为自己忘记之前背的东西而崩心态其实很常见,忘记的只要看到再记住就好了,别人也会忘记的!心态稳住!
2.翻译:我先是集中拿CATTI三笔教材的政经题材集中练习了一段时间(中译日+日译中),政经类型的翻译句式较为固定,可以迅速积累起很多政经翻译的固定搭配、中日之间的句式转换方法、浅浅地摸索出一个基础翻译方法的轮廓。比如在练习三笔教材政经文的时候,面对百分数的句子时,中日文都会如何表述;中日文里都是如何称呼中国和日本首脑(一般情况下我们是职位+名字、日文是姓氏+职位);两国政府机构名称不能对等翻译;如何去翻译世界机构名称;动词的位置;相同词义的词语积累;我国相关政策的特色表述,另外还有并列几个动宾结构出现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把它们处理成名词等等。这些都能在练习中逐渐上手、掌握。
如果觉得三笔教材不适合自己,可以试试翻译必携等等其他教材,不必在选择教材方面花费过多时间,我之前在选教材的问题上问过唯斯老师,他告诉我“北大是有可能反押题的,比起找什么素材更好,应该说打好基础更重要”,所以我们最终目的还是要把翻译的基础刻进DNA里~
在这里推荐一下瑞译的翻译课,我感觉瑞译的翻译课程很厉害的一点就是老师会根据时下热点,找出最像考试题的篇目(个人感觉哈哈哈哈),并且附赠超出自己意料之外的优秀参考译文,这样就省去了自己去选择材料的时间。参考译文都是老师们斟酌再斟酌写出来的,有的时候我会因为参考译文瞬间get到一些学习方法,属于是老师在课程之外的无形点拨了。瑞译的翻译篇目绝对值得一再推敲。
在政经集中练习时觉得自己慢慢上手了之后,就可以逐渐扩大材料的类别。我在集中练习政经两个月后(我复习时间开始的比较早,所以可以慢慢推敲,大家时间的具体计划根据自己程度把握),就开始接触天声人语(社论一类的日译中)。剩下的种类我就是换着花样练了,每天保证至少两篇的翻译练习量,中译日和日译中各一篇,然后掰开揉碎消化。在拿自己的译文对比参考译文时,我会按照下面几个步骤去修改。
Step1 通读参考译文,检查自己是否有错译误译。如果有,错误的原因是啥。是没看清助词;还是句子中某个词不知道什么意思。
还是定语太长没有分清楚结构......。知道自己的错误原因后,可以每条都列在译文的下面,然后在旁边给出相应解决方法~要以笔记的形式留存下来,一个作用是复盘,还有一个就是告诉自己真的有学到东西,不然到最后很可能会反复怀疑自己到底学了个啥。
Step2 积累表达(词汇)。最开始我觉得自己不会日语,但确实是我单纯了,后面我还觉得自己不会中文。所以中文和日文都需要积累~有的时候看参考译文觉得这些词都很普通没什么亮点,但真到自己翻译的时候就是死活想不起来,我认为那就是需要积累的词(寻找高效方式积累哈)!一个词可以对应多个表达,比如最简单的“発表”可以根据不同语境对应“公布”、“表明”、“宣布”等,日语的话比较常用的“增长”,除了「増える」「増加する」「引き上げる」以外还可以对应「プラスになる」「右肩上がりの上昇が続く」等等。这些日语的发散内容可以参考“Weblio類語”网站和自己练习的篇目适当积累~

一些曾经积累的日语同义表达 Step3 总结一些基础的句子翻译方法。比如长难句的语序、什么时候加译什么时候减译等等,其实翻译可以很灵活,总结这些方法只是为了应试和摸索一些适合自己的策略。到后面熟练起来就可以大胆去翻了!
Step4 之后就是复盘~翻译改完之后的译文千万不能放着不管了,复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复盘我会采取视译的方法。比如中译日,第二轮以后复盘的时候我会盖住日语,然后看中文口头翻译几遍,直到全文可以完全翻译出来为止。这也是背参考译文的过程。既然不会就要背嘛,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用这些积累再去投入新的翻译篇目中去。等发现自己在翻译下笔时能够运用之前背过的东西,那感觉真的太爽了。 我在上瑞译精修班的时候,初初老师帮我指出过我译文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明显理解了的地方表达却不尽人意,要么是不简练,要么是缺乏“文章感”。初初老师告诉我,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怎样能跳出原文的思维控制,比如蔡院森老师曾经说过翻译是“戴镣舞长袖”。可以试着采取“隔夜浏览”的方法,也就是第一天翻译完,睡一觉,第二天再重新看一遍,这样或许就能发现突然理解了,或者能改正不通顺的问题了。
这个方法我从那时起就一直在用。比如瑞译训练营的课会每周一、三、五发翻译篇目,我周一翻译完之后提交、看完老师点评就放着,等第二天读参考译文之前,先再通读一遍自己的译文,参考老师给的修改意见,找到奇怪的地方修改第一轮直到满意为止,这一轮结束之后再去看瑞译给的参考译文,重复上述step1-step4的步骤。这样两轮过后就能收获很多,再去听周日老师讲解的课程,那么对译文的理解就也更加深入。
后来就是一个量的积累了。我在前年跟着瑞译公众号连续翻了差不多4个月的天声人语,去年在报瑞译训练营、精修班、冲刺班的同时,我练完了翻译必携的基础篇、1、2、4,同步挑着篇目练习了三笔、二笔等参考书。进步是很明显的,但现在反省来看,我到后期的时候新翻译的篇目有点太多了,导致很多篇目都没有吃透、背下来,糊里糊涂地就过去了。
翻译也是看质量而不是数量,就算翻译再多篇目,没吃透也是不会,下次遇到还不会,这样只是时间的浪费(单押了吗)。
并且还有一点就是,翻译并不是华丽辞藻的叠加,而是根据自己的积累找出最合适的词句。我有一段时间只注重用词是否漂亮,有时候普普通通翻译出来就很舒服的句子,我还要硬拗几个四字词,后来被批改的老师指出来,我反思了一下的确这样会显得译文过于油腻,像是在炫技(单押了吗),还是不成熟的一些技巧,用词不慎的话反而会十分累赘。高级词汇不一定就合适,合适的不一定是高级词汇。多多积累普通的日常词汇培养语感,并且学会灵活运用这些词汇更重要。
3.关于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比较难,也很难抓住练习方向,所以考试之前我分析了一下北大的出题方向(分析得晚了点),看前几年的文学翻译,有夏目漱石、漱石的门下生寺田寅彦作品《花物语》的内容,这两年考的是三岛由纪夫。然后我去官网对比了一下北大硕士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成果,的确有翻译《花物语》的经历,也有老师在研究夏目漱石。老师又应该不会出市面上已经有译本的篇目,那么可能是老师当时正在翻译什么就出什么题(我和研友恺0发现这点之后十分兴奋,以为自己发现了什么大秘密)......虽然我不会知道老师出题的时候到底在翻译什么,但好歹有个练习方向,习惯习惯这些作者的写作风格。
我就把之前《花物语》的篇目都翻译了一遍,夏目漱石的也翻译了一些,可惜还没来得及去练三岛的就考试了哈哈(苦笑)。虽然最后考的三岛,但这些作家的作品太多了,就算我早开始练也练不完,也不一定能抓住精髓,况且北大出题还那么“令人惊喜”,所以还是日常多读原版小说、多积累、去找语感吧......

一些自己做文学翻译后总结的要点 度过漫长的“冬天”,去年夏天过了二笔之后,我才感觉自己刚刚打好基础。在这之中获得的最大感触就是学翻译需要耐心。我这急性子确实是吃了不少苦头,但现在回头看自己翻译的第一篇文章,也发现自己真的成长了不少。我也意识到要学翻译的话没有捷径,只有慢慢来,才会比较快。
448 汉语知识与百科 118/150 118/150
纵观北大往年的真题,都是25道名词解释,一篇应用文,一篇大作文。
这科我也很迷,第一年没背名词解释是对自己太自信了,反而那个说明文写得还不错。第二年背了名词解释我心想总不会还考说明文吧,结果真的没考说明文,考了记叙文,又给我打懵了(写到这里开始咬牙切齿)。
我把时间过多都放在了基础日语和翻译上面,分配非常不合理,名词解释虽然都会,但记叙文完全没有练。现在反应过来了,这种当たり前的事情我在考试时却没有在意。北大的大作文目前出过了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这几个题材都要把握熟练,不要有侥幸心理!
名词解释时间安排:7-8月:整理词条,录入Anki,看b站日本历史课9-11月:背诵真题词条、发散词条、百科全熟词条12月:制作卡片背诵,反复背诵重点名词 使用材料+课程:北大往年真题、瑞译百科全“熟”、瑞译冲刺班、b站日本历史课程(强推Vtuber郡道美玲的,讲课很わかりやすい!)、b站纪录片(这个我是晚上睡前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历年应用文真题、纸条APP(大作文)
1.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很重要很重要的是分析北大往年真题的名词方向,找对方向背诵名词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至于复习开始的时间,我的建议是早点开始滚动背诵,早期不用花费很多时间,每天背几个就好。

我先是分析了近几年的名词解释真题,找了一下北大的出题偏向。首先中国古代历史、中国文学、日本历史、日本文学、世界地理占大部分分值,小分值有宗教、经济、世界组织、翻译理论等,此外还可以发现北大经常会重复考之前考过的名词。我把近几年的真题分类,再把真题向外发散扩展了一些名词。

此外,瑞译的百科全“熟”里一共875个名词解释,我又把里面的名词全都整理出来、分类、背诵(根据真题出题方向有重点地去背)。

加上今年瑞译的冲刺班名词解释押中了大部分名词,最后我的名词解释写得很轻松~我的背诵方法有以下几步:
Step1 先是在整理词条的时候把百科全“熟”里的名词都放在Anki里面,并且把名词内容分层、标注得分点的序号,去改写成自己方便背诵的版本。
一整段分成几个点来背诵。考题一共25个名词,一个名词2分,每个名词写字数100-150左右(多了可能写不完),背2个点太少,6个点又太多,所以我推测4~5个点应该正好(多了我也记不住)。接下来每天过一定量的词去背就好。比如“恒山”“释安道五失本”。

Step2 就是滚动背诵。我会把Anki和笔记本分屏,看到Anki今天滚动的第一个名词后会在心里回忆一共有几个点,这些点都是什么,回忆起来就标注一个①+关键词在本上,回忆起第二个点就标注②+关键词,以此类推(具体如图所示)。
会的词就快速跳过,不要多浪费时间。不会的就放进不熟练的词库里,Anki会反复把这些词跳出来,重复遍数多了自然就会背了。

等到最后阶段(进入12月后),我感觉天天背Anki,靠它给我推名词效率比较低,就把所有真题中的重点做成了小卡片,每天随机抽取25-30张背诵,这样我就可以自己去快速选择背哪个。卡片制作如下图。正面为名词,为节省时间,我抽出来才会在背面简单写名词要点。如果是真题,卡片下面会标注xx年真题。

我会根据背诵情况把卡片按重要性分为三个等级,这里简称为高中低。高级是北大真题+真题发散词、中级是瑞译冲刺班名词、低级是百科全熟中自己认为重要但还没有背下来、或者需要反复背诵的词。分好等级后再根据自己的记忆情况,去选择每天挑选的卡片等级,重点背诵高级名词。
等到临考试前两个星期,我就去背了一些名词解释的套话。比如文学作品,都可以在最后加一句“具有....的重要价值,为...提供理论基础,为...文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后世的...研究提供研究材料,影响较大。”
如果是历史事件,那就可以写“利于...的发展,起到了...的推动作用”如果是近代中国历史事件可以加“具有...启蒙色彩”等等。这些万能句是以防在考场上碰到不会的词无话可写。
我在10月~11月之间每天要复习30~50个名词解释(大概需要1~2个小时,我第二年复习时间压缩得比较紧张了所以量比较大,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等到12月之前会过完我认为的重点名词,基本上可以看到一个名词就能想起来3-4个点,进入12月就是滚动复习重中之重的名词+瑞译冲刺班的名词解释,按照以上步骤进行。等到考试之前就算没背完也不用着急,按照之前的积累无论怎样在考场上也能写出超过4个点的!到时候相信自己就好!
2.作文:整体都是跟着瑞译冲刺班走的,应用文除了每周瑞译提供的题目以外,我会到网上搜这一个题目类别的应用文范文,总结一些共同点和套话。
比如感谢信,开头可以写哪些让老师眼前一亮,中间内容需要写事件经过(在最有限的字数里尽量跌宕起伏),最后结尾。在写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这件事的艰难程度+心情的糟糕程度,然后感谢对象帮助自己之后,局势如何瞬间扭转,自己的心情如何喜悦、高兴、感激。剩余北大还考过求职信、倡议书等等。在学习应用文时把这些摸清之后,在考场上也能很轻松地写出来。
大作文我实在没有什么发言权,前年说明文能写好也只是因为考前偶然在b站看到了一个讲解日本首相的视频。今年记叙文确实就抓瞎了,大家可以看看成功经验贴的同学是如何复习的。我吸取的教训就是,大作文的复习一定要尽早开始积累。如果不去学习写法、没有一定积累,最后冲刺阶段就算每周定时练一篇,也会不知道如何下笔。
复试
因为往年都是16-18名进复试,我一开始觉得自己铁定能进(迷之自信),一直在按北大的复试准备。
全程跟着瑞译的视译听译训练营下来,课上的课件+课下的作业都会去复盘。

一些课上笔记 通过视译听译课打了一些基础后,就是自己课下的练习。当时和恺0、小陈一起练习了视译。使用材料有瑞译视听译课的课下作业、人民网中日对译、网上的时政对译等。字数大概都在400-600之间。
练习听译使用的是b站“言叶日语”更新的1~3月新闻,每个新闻1~2分钟,正好和考试的差不多。
我第一年考的时候每天都有在练影子跟读,所以练起复试来新闻还算都能听懂,但我发现我的问题是手跟不上脑子,笔记比较混乱。
跟着瑞译视听译课学会了一些记笔记的方法,然后在此之上我去听了瑞译的二口课,详细学了一些符号记笔记的方法(因为有些学校真正考试并不会特别难,可能用不上太多符号笔记,所以看情况学习就可),后来笔记变得简洁了很多。等熟练之后,手就能跟上脑子了。

学之前(上)和之后(下)的笔记对比 自我介绍是自己写然后找关系比较好的日本朋友帮忙改的。或者我认识的很多姐妹报了瑞译的复试B套餐,里面是可以让外教帮忙修改的,并且可以模拟面试(自我介绍+自由问答)。
自由问答的部分,我准备了有大概80个问答,大家可以先试着写在文档里,然后一天大概背10个左右(按照个人程度调整),等熟练之后,面对问题也可以灵活处理。为了到时候能检查一下自己的成果,我报了瑞译的复试C套餐,内容是严格按照流程的模拟复试(包括自我介绍+专业课+自由问答)。
结果C套餐模拟之后又被现实吊打,后来就和瑞译群里的几个姐妹组了模拟面试练习群,基本上从组群开始到每个姐妹考试之前每天都在练,差不多练了有少二十次。每次练习基本上就是一个人20分钟,按照目标院校流程走,面试结束之后互相提出问题和评价。最后几个姐妹发挥得都很好~建议大家也可以找伙伴一起练习,互相督促进步!
川外复试我不详细说啦~老师都很温柔很和善,自信表现好自己就ok!
一些写在后面的话
我是在C套餐模拟面试之前得知自己只差一分的。当时心里还没有过多波澜,还觉得有点搞笑,并且考虑了一会儿这事儿落我头上的几率和中彩票相比哪个会更大一些。后来和唯斯老师聊了两句,等到夜里才反应过劲儿来痛哭了一晚。
我以为我会和去年一样要死要活(?)之类的,但哭过之后也感觉就这样了。然后就摆烂式复习,收集调剂信息准备调剂。C套餐模拟面试感觉自己没有发挥好,但瑞译的老师们还是很温柔给了我鼓励。多亏老师给的鼓励,我清醒过来后又继续恢复复习状态,最后也很幸运调剂上岸了川外。
其实我思考了一下为什么我今年心理状态比去年好了那么多,思来想去,今年的不同还是我来到了瑞译。在这里放一段我在拿到C套餐成绩之后在微博写下的话。

来到瑞译遇到了非常优秀的老师,唯斯老师、阿徹老师、改造人老师、大左老师、初初老师......我心里想法的改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受他们影响。老师们博学而又谦虚、对日语和翻译都拥有自己的态度,并且胸怀宽广、包容,看问题的角度也十分多样,总是让身处狭窄世界的我感到豁然开朗。唯斯老师的演讲视频我看一次哭一次,哭一次打一次鸡血。我的世界本来狭窄又单调,眼前只有北大一个目标,脚下只有考研这一条小路,唯斯老师像散发着柔和光芒的灯塔屹立在前方,不止是翻译,我还在老师的人生态度上、学习态度上、待人接物的态度上学会了很多很多。
在跟着瑞译走来的这一路上,除了优秀的老师们,我还遇到了太多优秀的同学们。他们也善良又热情,像瑞译的老师们一样博学又谦虚。人可能看到美好的事物就会想去触碰、去学习,我看到瑞译的独特氛围之后,不自觉地就被他们的光芒所吸引,自己也变得想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我的世界宽广了许多,我意识到自己的可能性不仅仅止步于考研,就算考不上北大,我也可以尽情试错,尽情摔跤,大不了爬起来再走。可能是因为我有了努力的榜样,我坚信现在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才能变得更加大胆向前迈步。 我之前一心想要考北大,有一部分钻牛角尖的缘故。我喜欢动漫,喜欢J-pop,喜欢ARASHI,喜欢很多日本文化,自己的梦想就是做日语相关行业的工作。我从前想都不敢想北大,从小到大都是尽量在自己的舒适圈做到最好,从来没有真正踏出外面去吃苦。后来真正决定考北大,契机是和前男友分手。
现在想想,这个契机也给了我很大的勇气。他考上的是北大。几年前分手的时候被前男友说做什么都坚持不下去,以及过高的自尊心需要相应高的实力,否则就叫自负云云。这怒气和不甘直冲大脑,我心想你能上我就上不了吗,我不仅要上,而且还要比你做得更好。我很想报复他,后义无反顾选择了报考我那时遥不可及的学校。但我不仅要如此,我还想要做得比他更优秀。
不仅仅是最后的结果,我要在每一次他参加过的比赛、每一次他得过的奖项、每一处他获得的成就都比他优秀。抛开因疫情取消的比赛,我在大学时照着他的路,把能参加的比赛都参加了个遍,从那时起,我就开启了一段完全从他人处复制粘贴过来的,“梦想之路”。
最后虽然确实拿到了很多奖项,但我也发现,想要做到和他人完全一致的路径是非常难的。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不同、擅长领域不同,一味模仿别人只会学个四不像,自己也会很痛苦。目标虽然一致,但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路走。他有他擅长的领域,我也有我擅长的领域。通过不同的路径,也可以达成我的目标。
“人は人 自分は自分 比べた時点で負けてる”。这是ARASHI的一句歌词。回想这几年,我好像一直在比较,比较经历、比赛、论文......但其实在我决定复制粘贴他的学习路的时候,我可能就已经输了。
好在考研其实也是一个发现自我、探索自我的过程。在这两年的学习、沉淀之中,我也是在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多个方面。我开始迅速成长,并且更加幸运的是我遇到了瑞译的老师和同学们,收获了许多无价之宝。这些成长让我知道,那座明亮刺眼的“灯塔”并不适合我。
很谢谢网络一线牵认识的恺0,我们自认识以来就一直在相互鼓励,我们应该也是唯一能互相理解的,因为她也仅仅只差一步之遥,我们都互相在身上获取了许多小太阳;很感谢瑞译猛男阿徹,把我当自己人一直帮我找调剂信息,还教我给老师打电话咨询调剂的话术(不愧是瑞译运营ACE),让我在整个调剂的过程中都有一种“我有靠山”(?)的感觉。
很感谢初初老师,给了我许多温柔又暖心的鼓励,告诉我“只要我没放弃,就不是终点”,让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选择相信自己再继续努力下去。谢谢瑞译所有尽心尽力的老师,友善可爱的同学们。谢谢这两年帮助过我的学长学姐,鼓励过我的家人朋友。
ARASHI还有一句歌词是「誰かの足跡辿っていけば、前に進めるわけじゃない。ありのままでいい、前へ進もう」。对我来说,能被川外录取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从小到大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家、离开过北京(留学也只有半年),所以也很难得有这样一个出去独自生活的机会。想到重庆的好吃的好玩的(?),还有会遇到的一切新鲜事物,我也会感到无比期待。现在,我停下的钟摆终于要再次动起来了。并且更重要的是,这不再是复制粘贴,而是属于我自己的一条路。
希望读到这篇的你能在考研这条路上大步向前,无所畏惧。迷茫的人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灯塔,亦或是成为别人明亮而温柔的灯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