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15.23 魏源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23、魏源(1794—1857)
清末地主阶级改革派、哲学家。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曾做过高邮知州等官。1830年,与林则徐、龚自珍等结“宣南诗社”,编辑《皇朝经世文编》。鸦片战争时期,参加抗英斗争。曾将林则徐翻译的西方历史地理资料增补为《海国图志》。1853年,太平军攻至扬州,他参加镇压太平军活动,以迟误驿报的罪名被免职。此后,潜心佛学,整理著述。1857年,病死于杭州。
魏源面对帝国主义入侵,目睹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注意研究外国情况,以达到“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i]
在哲学上,魏源强调从实际出发,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在认识论上,他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主张“行而后知”,提出“‘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ii]重视感性经验,强调“亲历诸身”[iii],这种观点带有唯物论经验论倾向。在发展观上,他有提出“一生变,变生化,化生无穷”[iv]的思想,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气化无息不变者也。”[v]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矛盾关系,指出“天下物无独必有对”,“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vi],认为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如“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vii]。在社会历史观上,主张历史是不断进化的,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各种制度也必然要随之变化,“后代甚于三代”,“变古愈尽,便民愈甚”[viii]。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很大局限性,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并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著作有《古微堂集》、《海国图志》、《默觚》、《圣武记》和《元史新编》等。
注:
[i] 《海国图志》。
[ii] 《默觚上·学篇二》。
[iii] 《默觚下·治篇一》。
[iv] 《默觚上·学篇十一》。
[v] 《默觚下·治篇五》。
[vi] 《默觚上·学篇十一》。
[vii] 《默觚上·学篇七》。
[viii] 《默觚下·治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