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今年诺奖怎么考?(Diamond & Dybvig部分)|2023金融考研

2022-12-20 15:11 作者:凯程金融专硕  | 我要投稿

上一篇文章我们对Bernanke的部分进行了总结👉今年诺奖怎么考?(Bernanke部分),这一篇继续看Zuanshi和Dybvig。

一、DD模型介绍

(一)模型设定(可以跳过)

包含t=0,1,2三个时期。仅存在一种消费品,既可以用来消费、也可以用来投资。t=0期,每个消费者均有1单位的消费品禀赋,之后不再获得新的禀赋。

两类消费者。一类是短期消费者,效用来自于t=1期的消费(u(c1));另一类是长期消费者,效用来自于t=2期的消费(u(c2)),消费者的主观贴现因子为ρ。到底属于哪种类型是消费者的私人信息,并且他们在t=0期也不知道自己会是哪种类型,这是偶然的(事儿是真多),只知道自己是短期消费者的概率为λ,到t=1期才知道。

两类资产。因为消费者获得禀赋的时间跟消费的时间不相同,所以需要借助资产来实现资源的跨期配置。一类是短期资产,下一期到期(滚动存在),没有回报,只是单纯的把消费品储藏下来;另一类是长期资产,t=2期到期,可以带来R(>1)单位的消费品,不能提前变现。

(二)构造方程&求解(可以跳过)

构造消费者期望效用最大化方程。目标函数:消费者期望效用;约束条件:资产配置下每期的消费品数量;控制变量:短期资产的配置比例θ。算出来θ之后,可以得到每期的消费,代入消费者期望效用函数得到效用。

比较四种情况下的消费者的最大效用:自给自足(autarky)、中央计划者(central planner)、市场交易(exchange market)、银行(bank)。central planner和bank的效用最大,market其次,autarky最低。

(三)结论(可能考查,留意加粗部分,考试时候可以直接用)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解释了三个问题:

①银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②银行面临什么风险?

③如何降低银行面临的风险?依次展开。

1.银行可以在短期消费者和长期消费者之间进行风险分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最优配置(消费者期望效用最大)。

逻辑:从微观层面来看,消费者的消费存在不确定性。在t=0期,消费者也无法确定自己在哪一期消费,所以在效用最大化下会长短期资产都配一些(autarky)。这会出现次优结果:短期消费者错误配置了一些长期资产,而长期消费者错误配置了一些短期资产。他们确实可以交易(market),但是因为信息不完全,所以并不存在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市场,市场交易均衡也无法达到最优。但是从宏观层面来看,将所有消费者加总起来则没有不确定性。根据大数定律,每个人有λ的概率是短期消费者,那么当人数很多时,总人口中就会有λ比例的短期消费者。这个时候就可以由银行做主,银行可以将禀赋全部收上来,然后统一进行配置,开设活期存款、预留λC1的资金来满足短期消费者需求(这是确定的);剩下资金用于长期投资以提高回报,满足长期消费者的需求。在t=1期,消费者若确定为短期消费者,则立即从银行提现;若确定为长期消费者,则等到t=2期再从银行提现。在银行主导的配置下,不会再有短期消费者把钱白扔在长期,拿不回来;也不会有长期消费者把钱浪费在短期、没有回报,人们的效用是提高的。

如果用我们课上的表述就是:银行的作用是期限转换,负债方通过开设活期存款、提供流动性来满足人们不确定的消费需求;同时,所有人不会同时来提现,中间会形成沉淀余额,银行以其支持资产方长期的贷款投放。问题是:如果真的所有人来同时提现呢?第二个结论。

2.在银行这一制度安排下存在多重均衡(multiple equilibria),挤兑就是其中一种。

逻辑:跟我们课上讲的相似,这一博弈存在两个纳什均衡:第一个是正常均衡,长期消费者安安静静等到2时刻提款,可以达成最优的资源配置;第二个则是银行挤兑均衡,长期消费者认为别的长期消费者会在1时刻提前提款,那么为了保证自己不受损失,他也会在1时刻提款(这里需要用到两个关键假定:一是短期或长期是私人信息,银行无从得知,无法拒绝;二是银行将长期资产提前变现要承担很高的折价,这会使得银行在1时刻就资不抵债,只能支付一部分的债务,先到先得,所以人们会去挤兑)。每个人都是对称的,人人骂老六,人人皆老六。此时即便健康经营的银行也会破产(作者的关注点是panic-based,非fundamental-based),贷款收回、长期的生产投资终止。哪种均衡会出现取决于长期消费者的预期,预期会自我实现。预期形成的背后又是一些随机事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活期存款+长期投资的组合使银行具有内生的脆弱性,银行存在的意义和银行的脆弱性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果不做长期投资,就无法实现优化配置,则存在无意义;如果做长期投资,则必然面临挤兑的风险,存在至尊宝的紧箍咒问题(周星驰,1995,苦海泛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如何破解?存款保险制度,第三个结论。

3.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减少挤兑,提升银行系统的稳定性。

逻辑: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证长期消费者即便在银行出现问题时也能获得相应的支付,此时他就没有动力在1时刻进行挤兑,好的均衡会成为唯一的纳什均衡。

【参考文献】

Diamond,Dybvig,《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3

图片

二、今年如何考查?

以上三个结论分别对应三个问题,都是课上反复讲过的,大家权当复习,只需要对涉及DD模型的部分再进行明确、把前面DD的结论放到答案里即可,DD模型可能会被老师设为采分点。

(一)商业银行存在的必要性(《金融学十讲(上册)》 P45)

1.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
金融市场存在摩擦,借贷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进而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剧贷款人面临的信用风险。所以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贷出资金的一方需要生产更多的信息,如甄别、监督等,这个过程会产生交易成本(状态识别成本,CSV),而银行凭借其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优势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2.信用风险分担和风险管理
即便不存在信息不对称,资金借入者仍然有违约的可能性,贷出者可能不希望承担该信用风险,而银行可以进行风险共担和风险管理,包括:(1)贷款于更多的企业,分散非系统性风险;(2)更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3)资本金的保护等。

3.流动性风险分担和货币创造

根据DD模型(Diamond&Dybvig,1983),银行可以通过开办活期存款在短期消费者和长期消费者之间进行流动性风险的分担(期限转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因为存款流动性较强,所以也具备一定的货币属性,可以充当货币。现代货币创造是双层次的: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

(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金融学十讲(上册)》 P105)

1.含义

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无力满足客户的提现需求或正当的贷款需求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其集中表现为挤兑,即大量储户(尤其是长期消费者)同时要求提现。

2.产生原因
(1)直接原因:期限错配。负债方存款期限短,资产方贷款期限长,并且作为非标准化的债权不易变现;
(2)根本原因:银行的业务性质。根据DD模型(Diamond & Dybvig,1983),银行存在的意义就是期限转换:负债方通过开设活期存款、提供流动性来满足人们不确定的消费需求;同时,所有人不会同时来提现,中间会形成沉淀余额,银行以其支持资产方长期的贷款投放。通过在短期消费者和长期消费者之间进行风险分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最优配置。这使得银行具有内生的脆弱性,挤兑也是多重均衡中的一种。
3.缓解方式
(1)适当提高LCR、NSFR等指标,减少期限错配;
(2)通过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的设计减少银行流动性风险。

(三)存款保险制度(《金融学十讲(上册)》 P111-P112)

1.含义
政府设立的一种旨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保险制度,在该制度下,存款类金融机构按照其吸收存款的数额和规定的保费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发生支付危机或破产清算时,由存款保险机构进行赔付。

2.积极影响

(1)保护存款人利益;
(2)降低了存款人挤兑的可能性,进而防止风险传染,维护本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是金融监管的三道防线之一。
根据DD模型(Diamond&Dybvig, 1983),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多重均衡,挤兑是其中一种;而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证长期消费者即便在银行出现问题时也能获得相应的支付,此时他们就没有动力进行挤兑,好的均衡会成为唯一的纳什均衡。
3.消极影响
(1)存款保险公司面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尤其是道德风险。银行会过度从事高风险的业务,若从中盈利则由股东和管理层分享、若因此亏损则由存款保险公司来承担。对应的,需要实施差异化的保费费率、有限赔付、允许存款保险公司提前介入银行经营等来减少道德风险。
(2)银行风险承担的增加又会增加金融体系脆弱性。根据世行研究:对于制度环境薄弱的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反而降低了银行体系稳定性、增加了危机发生的概率。
4.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以上是对今年诺奖的总结,完全新增的部分只有Bernanke对大萧条的研究,并且考查的可能性不高,其他都是对课内知识稍作补充。当然,考试的时候还可能把几个问题组合起来考一道大论述题,大家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裁剪即可,不用慌、沉着应对。



今年诺奖怎么考?(Diamond & Dybvig部分)|2023金融考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