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我回忆冬奥会的时候,我想到了什么

2022-03-14 00:10 作者:皓维说  | 我要投稿

这是一篇写了20天的文章,本来我还是想凑十个部分的,但是冬奥会我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写了九个部分。话不多说,希望大家喜欢

9

古人有句名言,一回生,二回熟

所以当奥运会再次来到中国大地上的时候,虽然本着来者都是客的民族传统中国人依然精心准备,但是受制于疫情以及十四年前办过一次的经历,所以很多人都感觉这次大家对于冬奥会不是那么关注。

然而,当冬奥会开幕式播出的那一刻,只要没事儿的中国人都坐在了电视机、手机和电脑等各种电子屏幕前,静待它的开始。

这也可能是为数不多能让几代中国人都老老实实坐在电视机前,还不会吵架的一个节目了。

毕竟这十四年变得东西远远比没变化得东西要多,人们的物质总量丰富上升的同时,人们的思维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极端,往往一个小的话题就能引起两边激情对喷。

不过在经历了去年东京的阴间折磨之后,所有人都期盼着张艺谋指导能够让大家洗洗眼。


艺术可以接地气,但不能接地府

毕竟2012、2016和2020三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也逐渐让大家明白,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这句话有多重要。

所以,当张艺谋导演将他精心准备开幕式呈上来的时候,大家基本是相当满意的,各路评论的点赞也都准备好了,就等着最后点火仪式出来,给老谋子来上一顿猛夸,弥补一下08年的遗憾。

最后的点火仪式也是什么猜测都有,从卫星激光到科技点火,什么方法大家都挨个猜了一遍,可以说没有大家不敢猜的,只有大家不想猜的。

只不过,当中国队的迪妮格尔和赵嘉文准备将火炬嵌入“大雪花”中央的时候,我相信不少人心里都会冒出一个念头:

就这?


这个初看确实有点莫名的点火仪式


8

就这,

也挺好。

不同角度看起来确实很惊艳

毕竟奥运会主张环保了,国家这两年也不宽裕,不久之前日本办的奥运会开销大到死了一个会计这个账都做不平,最后办出来的效果也实在是让奥委会有点心理阴影。

而中国这边更是稳定才是第一,虽然网上流传的很多点火方式不凡惊艳新颖之作,但是绕来绕去都绕不开两个要求,第一:省钱;第二,成功。

所以有时候你真的说不明白是什么决定着当下,南美洲的蝴蝶扇扇翅膀都能引起一阵台风,美国不做人搞出来的疫情让2020奥运会在2021举办,苏勋宗冲冠一怒为塔拉基让巴赫主席提前退役,也让他坚决否定了东京奥运会取消的决定。所以在日本的官僚们光明正大砸了两百亿美刀却办出了历史上最不光明正大的一次奥运会后,所有人对于冬奥会开幕式的要求就变成了稳定能看。

毕竟都是被坑过的人,谁也不想扮演坑人的角色,搞得科幻奢华大气固然很好,但是谁也不敢保证不出现意外以及某些吃饱了撑的人拿政治正确说事儿。

所以大家最后都点头选择了这个最稳妥的方案。

当然,竞技体育从来也都不缺乏激情,开幕式做不到的,那就需要依靠比赛了。

 

北京冬奥会第一金——男女混合接力两千米


7

许多年前,当黄健翔解说意大利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想到16年后这个略显尴尬的夜晚,这个尴尬却又激动到有些令人难以入眠的夜晚。

中国队在短道速滑上迎来第一个冲金点,北京的夜晚如往常一样的寒冷,直播大厅里的空调依然暖气开得十足,水立方内的冰面是那样的平整且光滑,而坐在他旁边的姑娘激动得比他十四年前还要夸张。


北京冬奥会最火的解说组合

可能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大多数人都觉得王濛解说应该不会太激情,毕竟张怡宁解说苏州和吉隆坡的时候都是出奇的的淡定,如今又一位大魔王走上解说台,大家难免有点先入为主。

更何况这是一位场上表现有时候比张怡宁还颓废平淡的主。

然而作为一位乒乓球历史资深爱好者和乒乓球同人资深创作者,我深刻明白老张那平静的外表之下是一个逗逼的灵魂,所以当王濛坐上解说台的时候,看着王濛旁边的黄健翔,我在有些为黄健翔老师默哀的同时,也有一点幸灾乐祸。

毕竟,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不知道当黄健翔老师看着旁边几乎要跳上解说台的王濛的时候会不会想起天下足球的那段不知道被改了多少次的经典文案,毕竟是如此的巧合,当年他在德国世界杯上激情解说的时候38岁,如今王濛在北京奥运会上一尺惊艳也是38岁。

当然如今54岁的黄健翔坐在那里,看向王濛的身影里估计不单单是深情和怀念,更多的恐怕还是担心和羡慕。

毕竟激情的人们虽然无限,人们的激情却总是有限的。

 

6

竞技体育是个需要激情的活动。

毕竟在当今这个从某些角度来说这个既不光荣也不伟大的世界上,竞技体育是为数不多能让所有人都有合理理由爆发激情的地方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在竞技体育上就会面临理性与感性的双重抉择,我们既希望能够赢,更希望能够赢得漂亮。

正如我在东京奥运会的乒乓球总结上写到的那样很多时候关于奥运会阵容的最终选择并不是光看成绩的,又要顾及粉丝,又要顾及成绩,既要满足当下,还要展望未来,除了场上对决,还有场下权谋,某些特殊时刻还要关心一下民族情感和国家政策。

当这一切交汇在一起,而场上运动员又出现了极端情况的时候,结果就是大家种种情绪的集中爆发。


摔倒的朱易

所以当朱易在花样滑冰团体滑第一轮心态爆炸直接不跳,最后给花滑团队只争取到一分的赋分值时,我和小七也明白这一波舆论怕是绕不过去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竞技体育菜不一定是原罪,但怂一定是原罪。

说真的,当我看的赋分的时候,我并没有更多的生气,更多的只是无奈和苦笑。

毕竟在这场比赛中,朱易也好,陈虹伊也罢,哪怕是不太被人关注的林珊也好,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这场涉及各方的争执冲突中的赢家。

毕竟体育和政治真的很容易纠缠在一起,你不可能在要求体育在为政治搭建桥梁的同时还不受到政治的影响,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那我们又为何需要奥运会呢?

或许,荻村伊智朗老先生(国际乒联第三任主席)的话更能解释这个问题:

政治不应该干涉体育,但是体育可以为政治提供一个易于沟通的平台。

 

5

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当今这个愈发纷乱的世界线上奥运会还能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我最后给出的答案是很难,但是应该去相信。

所以当我们看到很多比赛项目结束之后,运动员们将冠军、亚军、季军亦或是最后一位完成比赛的运动员们被参赛运动员们簇拥着祝贺的时候,我们或许才会想起奥运会口号中新加的那句——更团结。

奥林匹克固然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竞争,发泄情绪的平台,但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竞争之后,发泄之后能不能变得更团结,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和平呢?

我相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答案,就像20世纪初的茨威格见证黄金时代的终结,20世纪末的托夫勒旁观狂欢时代的开始一样,我们不能只顾及一味的发泄情绪,更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分辨。

毕竟在竞技体育上,运动员们往往会背负很多的压力。

 

4

作为一个从2008年开始看竞技体育比赛的人,我在竞技场上看过很多在比赛面前没心没肺没压力的人。

有半决赛前啃鸡爪子的马琳,拿着鞋底板上场把对手骗得一愣一愣的张怡宁,甚至还有莫斯科世乒赛女团决赛前拉着丁宁刘诗雯一块逛街的冯天薇。

当然,也包括比赛场上常年背手不摆臂的王濛。

然而,当这届奥运会见到谷爱凌和苏翊鸣的时候,我才明白,强者面对压力,没心没肺更多的是因为……

 

对于他们而言,那确实不是个事儿!

 

我看了那么多年竞技体育,我第一次看见了比赛前一天晚上喷喷子;比赛当天比赛过程中抽空接着喷喷子;带着韭菜盒子上天飞;比赛出发前还来得及调整一下听歌顺序;自己第二天比赛还抽空去看自己朋友比赛……

只有在这种时候你才会感慨年轻真好,年轻人们青春飞扬,春风得意,而这两位不到二十岁的天才运动员表现出了自己最完美的状态,拿下了中国本届冬奥会三分之一的金牌以及三分之一的奖牌。


两位在北京奥运会表现出色的年轻人

虽然不是出道即巅峰,但是第一次登上奥运会这样的舞台就有如此惊艳的表现也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

很少有人会把希望放在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身上,但是当你真正做到的时候就是另一个概念了。

所以,当看到他们在场上青春飞扬,信马由缰的时候,我们不应当只看到他们身上的光芒万丈,更应该关注到他们身上所背负的压力。

毕竟竞技体育的赛场上决定比赛结果的从来不止竞技水平。

 

3

第一代网络视频评论者sin曾经说过:数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可以归结为美学,美学没法解释的东西可以归结为哲学,哲学都没法解释,那就是玄学了。

而竞技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个比较玄学的事业。

而在冬奥会上,对于中国队而言,最玄学的是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

在这个项目上,中国队是次次一号种子,奈何次次总会出现玄学情况,不是自己莫名其妙的失误,就是对方最后一滑爆种发挥,反正从亚军到第四都不缺,就是拿不到那一块金牌。

玄学程度堪比每次奥运会始终拿不齐八块金牌的中国跳水队。

而这次冬奥会,当混合团体项目登上赛场的时候我觉得这次应该可以破除迷信了吧。

可结果就是在我人生中第一次消费喜茶的时候,漫长的等待时间和莫名的技术难度让我一起破防。


夺冠的美国队

作为一个从2008年就开始关注各种体育项目的人,我不是没见过莫名其妙的失误,也不少见各种一号种子神奇翻车的场景,但是这一刻我真的对后面两个单项的表现不抱希望。

我承认这是一种很不公平也很不理性的论断,毕竟谋事于人,成事在天,本土作战对方超神,这种剧本,谁敢说自己占据天时呢?

而最终当我看到徐梦桃和齐广璞在决赛顶住压力拿下冠军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听天命里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是尽人事。

世上的一切都需要代价,而当你所付出的代价足够的时候,你却又会惊讶地发现你所要的来的是那么突然,那么完美。

夺冠后激动不已的徐梦桃

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相信,因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经历的越来越多,失望到内心都足够麻木了,以至于我们自己都不相信它能来到。

毕竟在竞技体育这个赛场上,努力并不能带来你想要的一切。

 

2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当东京奥运会男子花样滑冰短节目结束后,羽生结弦接受采访阐述了他第一个动作没跳起来的原因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时运的力量。

这是一种很莫名的感觉,作为一个历史研究爱好者,虽然我热衷于寻找各种规律和玄学,但是我很不愿意在没有尘埃落定的时候用时运之类的东西来描述未发生的事儿。

但是在那个晚上,我再一次有了那个感觉。

上一次有这个感觉还是不到一年之前的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

当他在记者采访面前尽可能的轻松,甚至以一种自嘲的感觉表示可能被冰讨厌了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回想起了另一个伟大的身影——FAKER

这两个人是那么的相似,也是那么的成功,他们都打成了无上的荣誉,都改变了自己所从事的竞技项目,都相信努力能得到回报,都成为了无数人的偶像,却也都在北京,在三连冠的而最后一步上功败垂成。


接受采访的羽生结弦

当羽生结弦在自由滑的比赛中摔倒在冰面上的那一刻,我真的不想、不敢也不忍心看下去了。


将要摔倒的羽生结弦

我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见证了太多荣耀,太多辉煌,也见证了太多失败,太多悲剧,太多功败垂成的往事,而当自己喜欢的运动员经历了这一刻的时候,我突然感觉这是一件无比的残忍的事儿。

直到今天我在和小七聊天的时候,我都会表示如果羽生在短节目上没有碰到那个坑,他一定能夺冠。

当然,我也无数次的跟她说过,这是一种很不理性,很不公平,很不尊重别人的想法。

我虽然不是个狭隘的人,但我确实是个很多少对日本人宽容的人,但是羽生结弦做到了这一点。

我不知道还有没有米兰冬奥会的可能,因为我觉得在花样滑冰这个项目上和一个已经27岁,征战了三个奥运周期的老将谈未来是一件很没有意义很残酷的事。

因为对于他而言,这条路太艰难了。

当然,我没有那个资格去评论这样一位在花样滑冰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的伟大人物,也没有能力去帮他规划他的未来,我所能做得只能是看着他如同FAKER,如同明凯,如同瓦尔德内尔,如同肖恩·怀特,如同齐达内那样作为旧时代的王者走向那没有退路的战场。


表演滑的羽生结弦

八年前的索契,羽生结弦第一次登上了奥运会的舞台,那时的他仿佛拥有着耗不尽的能量和用不完的热情,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傲视群雄。

八年后的北京,羽生结弦第三次来到了奥运会的赛场,此时的他更多的却是对自已表现不佳的不甘与失落,此时的他蹒跚漫步,无力回天。

我们将不得不再迎来一个时代的谢幕。

 

1

我其实是是一个很不爱写时代的人。

即便很多人和我聊天的时候都说我的文风有很强烈的青春疼痛和历史沧桑感,但我依然不愿意承认我爱写时代。

毕竟天天没事儿扯时代,读者不烦,作者也烦。

可当北京冬奥会结束不超过96个小时后,当我看到普京决定出兵乌克兰的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茨威格。

我并不知道新的时代会是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旧的时代是否结束,但我知道我所经历的,和茨威格所经历的如此相像。

1897年的巴黎

当我和我的朋友讨论这个世界的时候,阿道客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

 

我们已经陷入一个极端且必须站队的时代,无论是否与我们相关。

 

当我回看北京冬奥会的时候,我想起了很多,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可能还是那句更团结。

也许奥运会的魅力就在于,她是如此的宏大而又如此的微小,如此的光明而又如此的阴暗。我们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去回答“奥运会意味着什么”这个很简单却又很复杂的问题,因为她既可以是一串复杂的经济数字,也可以是一个现实的政治需要;可以是夏季奥运会的激情四射,也可以是冬季奥运会的从容自若;它既可以是胜利者们的笑傲江湖,也是失败者们的咫尺天涯。它是如此的温柔,也是如此的残酷。

可当我每次经历奥运会的结束的时候,我又总会想起那句诗: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我至今都记得冬奥会结束的第二天,我去查考研成绩,考研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我没有愤怒,没有悲哀,只有一种止不住的回忆感。

我想起了冬奥会还没结束的时候,我在群里和朋友们聊起奥运会的时候,博士说的那句话:

当你认为你必然走向成功,当世界不再前进,那么一个时代必然走向终结。

他说对了三分之一,我从没有认为我一定走向成功,这个世界正在后退。



当我回忆冬奥会的时候,我想到了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