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个人翻译】《极限竞速:地平线5》基础调校指南

地平线5车辆基础调教
调教目的:减少转向过度/不足,根据偏好进行平衡
- 转向不足(推头)
- 转向过度(甩尾)
一、基础调教
差速器
(控制左右车轮动力分配)
锁止率0% 动力全部分配到阻力最小的一侧
锁止率100% 两侧动力一致
过弯时
外侧轮胎转弯半径较大---转速较快
内侧轮胎转弯半径较小---转速较慢
加速部分
后差速器加速*****
基础值:50-90%-动力越强越高
控制出弯时的转向过度/不足
越高=越转向过度
(后差与前差相反)-----------------
前差速器加速****
基础值:10-50%-赛道应较低,拉力赛应较高
控制在弯中+出弯时的转向过度/不足
越高=越转向不足
减速部分
差速器减速**
基础值:0-加速%-依据个人偏好调整控制入弯时稳定性
越高=越转向不足
一定的锁止有助于入弯时转向
中央差速器(分动器)*****
基础值:50-80%- 跑赛道较高,拉力赛较低
控制前后轮动力配比平衡
越高=越转向过度
刹车
制动力平衡**
前侧=更多后轮制动力更不稳定,转向过度
后侧=更多前轮制动力更稳定,转向不足
制动力压力**
更高=更快抱死/ABS更早介入
空力设置
总体高=更多抓地力,胎温高,极速低
前侧高=转向过度
后侧高=转向过度比前侧高太多则会转向不足
低等级车*
高等级车*****
悬挂系统 (与前端重量比相关,承重越多相应悬挂越硬)
阻尼***
控制弹簧压缩和伸展
前侧回弹硬度=12.6(默认值)
12.6X0.5 = 6.3
12.6X0.75 = 9.5
前侧沖击硬度范围=6.3~9.5
前侧硬度高=更多后轮抓地力
后侧硬度高=更多前轮抓地力
沖击硬度=回弹硬度的50-75%
高冲击硬度%=压缩更慢
弹簧****
弹簧(硬度)
前侧低=转向过度
后侧低=转向不足
总体高=响应更加迅速,抓地力更低
车身高度***
控制车辆重心
只要不托底越低越好
防倾杆*****
影响车身侧倾
控制入弯+弯中车辆平衡
前侧软=转向过度
后侧软=转向不足
四驱/前驱基础值:
前侧调至默认值与最小值中间位置
后侧调至默认值与最大值中间位置
后驱保持默认
外倾角****
控制过弯抓地力,刹车抓地力
需要通过遥测数据进行调整
束角***(保守调教)
控制转向过度/不足
外束角=转向过度,响应迅速
内束角=转向不足,稳定
主销后倾角**
控制过弯时驾驶感受/车轮回正
可以增加过弯时的外倾角
更高=更多过弯时外倾角
一般基础值4°-7°之间
胎压***
赛道比赛1.8bar~2.4bar
控制抓地力,改变轮胎形状
更高=更好的响应,更可能瞬间失去抓地力
远距测量
悬挂系统(防倾杆、弹簧硬度、阻尼)
总体在20%~80%浮动
轮胎(外倾角)
过弯时外倾角为负值
不会低于-0.5°~-1.0°
出现正值时调大负外倾角
轮胎温度(胎压、外倾角)
总体温差在5.5°~8.3°之间
强抓地力区间:透明-黄色 半透明黄最佳
内侧最高 中央其次 外侧最底
内外温差一般不大于11°
超过时减小外倾角 外侧比内侧高时增大外倾角
内外比中间高时 胎压过低 提高胎压
中间比内外高时 胎压过高 降低胎压
二、进阶微调
分 入弯、弯中、出弯
前驱/四驱---倾向转向不足(尤其入弯与弯中)
后驱----------倾向转弯过度(尤其出弯时)
入弯转向不足(过度则反之)
+—-胎压
—---前弹簧/防倾杆
+---外束角
+---前侧下压力
—---差速器减速锁止率
+---前侧冲击阻尼
—---前侧回弹阻尼
弯中转向不足(过度则反之)
+---前防倾杆/弹簧硬度(调整后侧)
+---前下压力
+---后回弹/冲击阻尼
+—---胎压/外倾角/主销后倾角
出弯转向不足(过度则反之)
+---中央差速器向后调整
+---后差速器加速锁止率
—---前差速器加速锁止率
转向过度
入弯
+---弹簧/防倾杆硬度
+---内束角
+---差速器减速锁止率
弯中
+---前弹簧/防倾杆硬度
+---前回弹阻尼
调整---胎压/后外倾角
出弯
+---中央差速器向前侧调整
+---前差速器加速锁止率
—---后差速器加速锁止率
后驱车抓地力
+—---下压力
+—---阻尼冲击硬度
+—---轮胎定位
补充
S弯过第二个弯时转向不足/过度(调整阻尼、防倾杆)
过弯时碰到路肩容易甩出去(尝试降低冲击阻尼硬度)
轮胎温度总是过低(调高空气下压力/增加束角(胎温不足并转向不足时))
车身过于弹跳并重心转移过多(增加冲击阻尼和弹簧硬度)
刹车不足(减小外倾角+增加相应主肖后倾角进行补充/调整后侧刹车平衡/前侧悬挂硬度)
无法达到最大极速(降低空气下压力并调整齿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