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艾尔海森人物故事分析:自由、平静、理性
一、颜色:草神之眼为绿色,服装为绿色、深色搭配,头发灰色。

绿色与黑色搭配:绿色联想到绿叶,叶默默无闻,不与花争,平静而随和。绿色是不少植物茁壮成长时的颜色,体现青春年少的朝气。颜色绿色搭配偏黑色调,使绿色的明度和纯度降低,体现人物性格平和、平静、安稳、情绪稳定、沉默,宁静,理性,成熟,深邃,成熟、内向。
灰发:表现沉稳、理智、简单、内向,寡言少语。
二:称号、命之座、神之眼
1,诲韬诤言:诲:教导,明示。韬:用兵谋略,隐藏(收敛锋芒)。诤言:直率地规劝人改正过错的言语。诲韬诤言:明示谋略,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直率规劝。
2,天隼座:隼(Falcon)是隼科隼属动物,天隼意味天空中的自由翱翔的一种鸟类。体现自由,认知自然、社会。
3,直观: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感性认识
4,辩章:使昭然显明、彰明较著。思路清晰,逻辑推理明了。
5,遮诠:佛教语,谓从反面来说明事理。
6,义贯:合乎正义或公益的、道德
7,智度:智慧、理性、聪明
8,正理:理性、接近真理
9、草神之眼:「语言的价值不可仅仅留存在字面。借由语言的一致性,人们统御思维。语言即是底线、规则、武器与暴力。通过令语言与众不同,我们终于能够另辟蹊径抵达思想上的相对完全。而统御思想固然对一部分人来说没有意义,却对绝大部分人意义非凡。个体追求的差异决定了我们掌握不同语言并使用不同媒介。人在诸多时刻受语言控制。」
三、角色故事
书记官,记录真相,搞文字工作,沉默寡言,理性,智慧。自在,低调,舍弃无用、价值低的外交。处事原则「需要我来判断,意味着允许一切我所用于该判断的手段和权利。用他自己的话说:幸好我是个懒得拥有太多野心的人。」。做事全凭兴趣。真理的客观实在性。在他看来「许多学者都已在寻求之路上迷失了自我,误将真理当成自我实现的工具乃至捷径」。「人的征途绝不会在得到某一知识后轻易告结」计划是一切的基础,而前期研究是计划的基础。不与人轻易探讨个性或性格,原由「假使一个人坚称人的个性与能力及思想无关,他便无法界定被评判之人的任何事物。」「聪明者面对愚蠢者与另一聪明者的态度通常不同,愚昧者在成功与失败时所想亦有不同。」「因其优秀的才能与自我的个性,人们往往不愿离他太近,只将他视为一个客观优秀的人才。」「过于拔群的能力未必该被视作完美的礼物,它会将人们潜在分离开。」「一个人能做到他人做不到的事,那他一定有特别的能力和身份。对优秀者的过分吹捧及想象,究其根源不过是种异化。来自他人的区分不过是点缀,将评价权交到他人手里是对自身的否定。许多疑问永远不会有答案,欲答永恒之疑问,唯有永恒之沉默。只要好好想一想——万事万物必有联系,找出其中最脆弱的一环,抓住关键,一切麻烦就只是单调的循环。艾尔海森不看无关因素,不听溢美言辞,只按照最实际的逻辑和章程办事。幸福的人生多有相似之处,生活幸福的人却各不相同。在过上舒适生活的道路上,聪明的头脑和良好的心态帮艾尔海森不少忙。艾尔海森的做法只适合他那种简单的人生。人的视觉从不是完美完整的,但通过另一个天才,就有可能达到。以此为切入点,他将观察到世界的其他面,继而理解更多原本无法看透的事物。自学一词在艾尔海森生涯中的体现是:阅读、拆解、重组与怀疑。认可知识,追逐知识,相信知识,也永远不要忘了怀疑它。艾尔海森遵循祖母的教导,始终保持极度自我、低调与清醒。翡翠封皮的精装厚书扉页留有祖母的笔迹:愿我的孩子艾尔海森过上平静的生活。据我观察,很多人的麻烦都是自找的。生活中已经有不少难处,就别自填烦扰了」
笔者司极回所思:人生是一种旅途,旅途的终点不是获得某一知识。对人生价值,更多的在于体验每个当下,也就是每个人独特的人生故事。从功利角度上说,结果更重要。从人生价值角度上说,过程更重要。自由,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从我的经历来看,社会在一些方面有着对自己过多的影响,有来自父母亲戚在假期给的学习压力,还有一些功利价值观的传播。幸福与自由相关,与功利、追求真理关系不大。桥墩下有流浪人在打瞌睡。遗世而独立的摇晃。“「如果可以。去草原,去海边,去雪山之巅,去沙漠深处,去大地尽头,去名叫自由的地方。把牵挂放一放。去把自己找到。」”。自由不是摆烂躺平,从个人自由意愿,为追求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而努力付出,是对人生的负责。自由做事也可以说是一种追梦。中国人梦想的集合是中国梦。在每个人去追求、去做事的过程内,社会也会变得更加美好。坚定理想信念,去砥砺奋斗。「思想政治教学的意义不仅是维护统治,还有对处于迷茫中,失望于社会的人变得有信念、有理想、努力生活」。去接触人文,包括视频,文章,听音乐,高雅地讲,有是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个人与社会本身就是紧密相关的。无论如何,我恳切的期待着,通过我自由地追求人生价值,未来会有更好的自己与社会。研究思考与实践结合。思而后行。客观理性、多角度认识分析事物。依循自身自由意志行动。很多时候别人的评价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人生没有绝对的模板,只有适合自身的选择。」。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全面分析主、次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分析研究事物的唯物辩证法:元素的联系、发展、全面、对立统一(矛盾)规律。走向幸福要有一定的理性(智慧)、感性(良好心态)。独立。情绪稳定。不迷信。有所质疑。扬长避短。明晰思路。思考。对爱情与人生:在平凡之路上你从未离去。人生最为重要的是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我们会从人文社科作品和生活经历中获得启发。我想说的是,爱情与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相关。TA的某些方面有吸引力,能激发人对生活的激情、热情,同时本身作为人文社科故事能对建设自身和处事产生启发。通过被人爱的故事,学会爱自己。然后明白想要成为的人,去面对现世的一切。虽然爱情能在当时带来别样的体验,获得帮助和自身的成长,接近幸福,但是人是独立的,总有独自生活的时候。所以我们要从中思考并实践,获得成长。有人认为:后现代社会,缺少崇高性、深度性、思考性。有一些人追求的是“即刻享受生活”(这在我看来是一种躁)以及自我的享乐。后现代社会没有了偶像。后现代的这种空虚,是一种都不在乎的冷漠。 分析:我认为人赋予世界中事物价值意义(因为世上本没有人,是后来人描述世界创造语言中的意义价值词语。)。这种即刻享乐体现着一种价值观:没有深度思考性的激情似的刺激。激情只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人生中更多的是思考价值观等以及热情地付诸实践。比起物质的享乐,更重要的是健康心理的建设。若即刻享乐多了久了,能感到一种空虚(价值感的缺少),缺少思考也就带来了迷茫。对“若未来做到……的事,就幸福了”,我不认同。未来往往预测不准。做到这样事的未来只是一段与过去不同的经历,面向幸福更多的是启迪思考和改善心理。对自然风景,我在网上看过不少,虽然带来一些新奇壮观的感受和体验,但是对我今后人生的启发甚少,也就是说没什么人文上的启迪。因此,我还是喜欢接触一些二次元、ACGN(ACGN为英文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的人和事,这能对我的个人发展有影响。对爱情观,我认为爱情没有过往文字诗歌中吹捧的那样夸大。爱情只是一种人际亲密关系的感情。爱人由于对个人生理激素的分泌、心理的改善能使人感到愉悦。除开深入探讨人生,爱情的经历对个人发展仅仅是一种启发、启迪,更多的需要资料和思考。灵魂伴侣我不清楚也可能就不存在,自身想象中完美的TA往往与现实中的恋人有不少会对应不上。显然,我们所知的都来源于真实的世界。脱离了真实,想象终会走向终点。想象中的TA体现着愿望,与其期待幻想——“望梅止渴”,不如付诸实践——“找些水喝”来的充实幸福。所以要结合愿望和实践。爱人不全是想象的投射,共处经历不全是想象的写照。重要的还是与现实中的爱人好好相处,珍惜彼此的美好。对爱人,我想重要的不是身材外貌,而是心理上的善良、包容、耐心。婚姻体现着跟TA共处余生的决定。有些哲学的形成犹如听音乐。喜欢听的音乐是反复听,反复感受体会的。有些问题,有些直觉,无论潜意识与否,一直在反复思考,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发酵,逐渐清晰明了,最终发展成为哲学,问题也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我认为追求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人类所掌握的真理(哲学)是甚少的,相比于知识智慧的海洋,可以称之为无知。复杂的现实世界变数太多了,无情的现实总是给人类带来考验。因此,事实上人是渺小,无知与有限性的。现实总归是要面对的,即是要接纳与承认。也许曾经年少狂欢,对未来甚至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冰冷如海浪的现实的打击下,那些幻想终不过是勉强自己。有些道理随着年长逐渐明白,人只能是选择做一些事情,因为不论现实,人的精力和时间也是有限的。而做出了选择就要为这种选择负责任,或者说问心无愧。所以完全不受其它条件干涉下,选择是由人内心真实想法决定才算合适。在当今之中国,基本上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中国人做选择更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对于一个普通人,在理性的影响下要保证了生存温饱,其余的影响或其余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应当放在精神方面。对于物质的追求,一般的物资普通人基本都有。稀缺的物资之所以稀缺是相对于一般的物资,不可能是人人都有,资本主义社会是通过金钱把稀缺的物资分配给有钱人,即便是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只是给少数人。所以我认为对于一般的物资更为稀缺的物资的追求,从现实角度看是一种强求,是一种内心愿望与现实的矛盾,这不是稳定的,最终必然是双方达到一种稳定的平衡,从稳定到不稳定,必然产生妥协。现实是人考虑问题的基础,若愿望是不切实际的荒诞,则愿望会妥协部分于现实。我认为现实对精神的影响甚小,因此相比人对稀缺物资的追求(或“基于人无止境的欲望在物质追求的发展最终结果就是对稀缺物质的追求”即“物质追求在无止人欲下会发展成稀缺物资追求”),精神追求是更好的,也是一个普通人应当去注重的,物质追求是有止的。这个止的限度,是由人所处的时代,国家,即人所处的实际环境决定的。在保证温饱下,在一个瞬间的理想情况下,对普通人而言,是他所处这个瞬间的实际环境中一般,普通的物资追求就是他物质追求的限度。当然实际环境瞬息万变,我们不需要得到一个精准的结果,要注意在实际环境下过高的物质追求是要妥协与现实的。但是,增加时间维度,就有一个问题,假设以中国现在环境为一个长期不变的背景环境,不存在违法盗窃诈骗等影响下,一个人的收入长期不变,那么就可基于所说的瞬间理论拓宽,物质追求限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问题来了:为这类物质追求这么多时间值得吗?这就要引入一个观点,在满足温饱生存下,即不受生理约束,完全由人的头脑,理念,精神,角度决定,物质都是由人脑加工的,由物质产生的体验,追求都是完全主观的,这样的物质追求本质是精神追求,因为物质已经被完全主观化了,即本质而论,物质追求不存在。对当今之中国,基本是温饱,社会基本太平,基本满足这条观点的前提,所以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应当以精神追求为主,我没有否定中国人的物质追求,是要认清物质追求只是表象,只是精神追求的手段,“本质上是精神追求”。回到刚刚的问题“为这类相较长期普遍的实际环境稀缺的物质追求这么多时间值得吗?”,本质上的精神追求,在基本温饱太平下,当然是值得的。现实会影响精神追求,比如战争年代,你被卷入战争,文学家的精神追求难以实现,但是争取和平的精神追求是可以实现也是可以有的,但是精神追求不是很自由。但在当今中国,文学家的精神追求当然是可以有的,精神追求的自由也更有保证和实现的可能性。精神追求的时间是可以用一生的,我认为人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不断靠近所追求的精神,“所以物质追求付出时间值吗?”这个问题不重要,重要(就是指有意义价值)的是进行精神追求。所以,在中国,当你在物质追求失败,或者一时的失败,不要灰心,你可以用一生的时间为你的本质追求即精神追求付出,也许一生都实现不了精神追求,但重要的是你为你的精神追求付出了一生,你这一生就充满了意义与价值,就是成功的一生!所以希望了解这些内容的你,没什么好迷茫的了,听随你内心的声音即愿望,从现实理性的手段,去实现你的精神追求,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