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
4月18日,周日去逛了闻名已久的大集。
赶大集这件事在我小时候还是很盛行的。那时的赶集日就是过节,街坊四邻互相招呼着,三五一群地,或走路或骑自行车,农家也有赶着驴车的,人们大嗓门儿地交流,很开心。要是赶上天气不好取消了集市,那简直是件天大的事情,会一直议论到下个集市的开放。
依旧是人多,车多。经历了疫情的封锁后,人们都习惯地戴着口罩,没有那么喧哗了,眼中的急切也暴露出立马扫货回家的心情。当然,也有像我们这样,没有购买目标,单纯就是逛逛的闲人。
这个集市应该小有历史。订于周日这天想必是基于早年单休日时方便附近工厂职工的,不像其他农村集市都订在农历初一、十五。但是销货方却很多是农家人,担着自家的农产品,换些零花钱。一老大爷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给我介绍自家的韭菜根,“紫根韭菜,味道正宗,落土就活”。还不厌其烦地说,种花盆里很快能繁育一片。先生南方人,对韭菜不甚喜欢,我却一直想拥有一片小小的韭菜地,怀念小时候,清早起来,割一小把韭菜炒鸡蛋。另外还买了四棵西红柿苗,种蔬菜比种花更有成就感。继远途带来的南瓜秧成活之后,这是我第六种农作物的栽培,玩的心情远大于吃。尽管如此,还是希望有一天也能像今天这样记录下西红柿的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