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寒 走路功(十) 站姿调整
「走路」是从「站姿」开始的动作,其间有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所以在我们走路之前,先要把这个静态的站姿准备好。
其次,我们日常的身体姿态,通常包括静态的坐姿、站姿和动态的走姿,其所占的时间比例,上班族可能坐姿第一,服务业可能以站姿取胜,所谓滴水穿石,时间的力量非常可怕 ,长时间错误的静态姿势对于身体的伤害可能远胜于短时间的动态 。
「站姿」也是一种身体语言,所以因应不同的需求而有不同的表达,有严肃的、潇洒的、恐惧的、 妩媚的、委屈的、强悍的、意气风发的或心灰意冷的等等,如果是暂时的姿态,无所谓伤害与否,如果那些「瞬时」变成了习惯,或是成为自我认知的一种象征,那就是心里学家的事了,不在本书讨论范围。
以下建议一种自我检视的方法,无论您目前习惯于什么站姿,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改正,并且作为我们学习走路前的准备。
【站姿自我检视法】
人类的「姿势」是由「骨骼」建构起来的,而骨骼架构又是由「关节」衔接起来的,所以,简单的说,「姿势」正确与否其实就是决定于「关节位置」。
一、
按照您习惯的方式站立,感觉脚底的压力是否平均?是否外侧太多?内侧太少?脚跟太多?脚掌太少?放松脚内骨骼,把脚底压力调整到平均,起码您感觉平均了,压力的中心会自然落在所谓「涌泉穴」(脚底心稍前)的位置。
二、
检查脚踝左右前后的压力是否平均?两脚间距太大,脚踝内侧比较吃力,太小则相反,脚踝的调整牵连到脚底压力,身体前倾时脚踝前方与前脚掌吃力太多,身体后仰则偏向脚跟,调整到感觉平均时,您会发现适当的两脚距离大约正是所谓的「与肩同宽」。
三、
脚踝放定了之后,往上检查膝关节,有没有太往后弯?大部分的女性都会如此,膝关节衔接大腿骨和小腿骨,寻找一个中心位置, 在周遭肌肉都可以放松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像堆积木一样的迭在一起,处于灵活而稳定的那个端点。
四、
髋关节是腿与骨盆的衔接点,这是身体最大的关节,周围包裹着强壮的肌肉,所以这个关节也最容易错用而不自知。
在膝关节处于正位的条件下,调整骨盆就可以调整髋关节,摸摸自己的骨盆两侧,大拇指抵住上端最突出的两点,中指抵住髋关节的突出点,把这两个点连成一条垂直线,如果小腹前凸或臀部后翘,这条线就会前后倾斜。
如果您一时找不出这条线,无妨慢慢的左右前后摇一摇臀部,我发现很多人不好意思做这个动作,或许是因为对「性」的观念太过保守和压抑,您可以趁洗澡的时候做这个动作,把臀部摆动到四周的极限,当您体会到四周的极限位置,您就知道中心何在了。
如果把骨盆正确的安置在大腿骨上,我们会发现鼠蹊那条线会向内形成一个沟槽,腹部和臀部肌肉都可以放松,骨盆承受的重量循着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流畅无阻的直接下达脚底,轻松却稳定。
五、
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人体架构则是相反,能把下半身放正,上半身也不会差得太远。
比方如果骨盆放正了,表示臀部已经放松了,那么荐椎(夹在骨盆里的那一段脊椎)就会轻松的落下,腰椎的压力也顺着骨盆随腿而下,得到纾解。
通常腰椎像是夹在婆婆和先生中间的小媳妇,承受上身向下落和下身向上顶的挤压,荐椎能松落,腰椎的问题就解决一半了,婆婆那一半比较麻烦一点。
六、
现在我们要把躯干从横隔膜分为上方的胸腔与下方的腹腔两个部份,脊椎也分为胸椎和腰椎,人体解剖图显示胸椎向后弯、腰椎向前弯的S形,很多人太迁就这个S形,逐渐把小S养成大S,造成驼背凸腹的体态。
脊椎是有弹性的,所以活人的脊椎有从S到I或I到S的空间,我们的脏腑挂在脊椎上,I的时候脊椎上下伸展,脏腑的活动空间增大,S的时候空间变小,S的屈度越大,脏腑的挤压越严重,如果您喜欢住大房子,您的脏腑也有相同的渴望。
刚才我们放松荐椎,使腰椎向下伸展了一点,现在我们来引导一下胸椎,看能不能让出一些空间。
回想一下前述胸腔在前,腹腔在后的幼童姿态,再想想四足动物,比方虎、豹,或者据说是我们祖先的猴子、黑猩猩,身体重要器官都被保护在脊椎下方,而且是不是胸腔比较大而重,腹腔比较小而轻?这种结构适合奔跑和战斗,当我们站起来之后,变成身体大部分的重量都在脊椎前方,而胸腔仍然大而重居于上,腹腔小而轻居于下,这种前重后轻,上重下轻的结构应该会使我们往前倾倒,幼童就是在这种结构下行动的。
只是我们长高之后为了保持平衡,不得不把胸腔后移,同时把腹腔前挪,而形成我们现在一般的体态,也让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
现在试试看,把肩胛骨(背后肩膀下方那两块扇形骨)移向脊椎,再连同肩膀下沈,您会发现肩胛骨下方的那两块肌肉放松了,现在放松胸部,奇怪的事发生了。
胸椎竟然因为胸腔往前移动向上推直了,慢慢注意这个变化,放松相关的肌肉,觉察骨骼的移动,深深吸一口气,吸满胸腔,感觉骨骼被撑拔开了,然后缓缓吐气,肌肉下落,胸椎保持在正直的位置上。
「上拔下落」不仅解放了腰椎的压力,也使得每一节脊椎都因伸展而减低压力、保持灵活。
七、
胸椎上推也给予颈椎支持的力量,庞大、沉重、复杂的头颅就像指尖的篮球,轻轻的摆在颈椎之上,颈部的肌肉才能得以放松,气血才得以顺畅流通。
八、
此时您会觉得头顶中央的「百会穴」附近空空暖暖的,深深吸一口气,感觉满到了百会穴,吐气时感觉气息像水一样,从上往下流过每一个您调整过的关节,有感觉不顺畅处,调整回来,再做一个呼吸,直到通体舒畅为止。
这就是理想的「站姿」,只使用极少的肌肉力量,关节相互迭在正确的位置上,与地心引力合成一条垂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