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常生活批判——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2020-04-22 00:52 作者:申不晦  | 我要投稿

纸张出现以前,人的认知不超过脚力所及的街谈巷议;电视出现以前,人的认知不超过文字的描述,文字不及的全凭想象;互联网出现以前,人的认知不超过几十家电视台的荧幕;互联网出现以后,人认知的是整个扑面而来的世界。

纸张出现以前,一个人羡慕嫉妒的另一个人最远出不了村——远处人物的伟大事迹虽然略有耳闻,可是不曾亲见亲闻,终究难以想象继而产生强烈的情绪。

报纸书籍的出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千里以外的事情、流传百年的思想,借由它们,都能被遥远时空的人所领受,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同时,欲望和情绪也随之滋长——文字里描绘的风光那样美好、别人的生活是那样与众不同,“我”羡慕那样的生活,“我”也想要那样的生活,“我”不能,“我”好恨。

电视的出现则将“他者”更加生动地展现于人们面前,原先只能凭借文字和经验想象的图景,而今直接出现在眼前,省却了大脑的许多工作。这下子,欲望和情绪更加丰盈了。

报纸和电视虽然能够跨越时空,可是碍于版面和播放时间,生产文字和图像的人们必须精挑细选、有所斟酌,把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呈现给人们。因此报纸电视上占据头版头条黄金时间的,大多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就占有一定分量的人,普通人若想如此,只能行非常之事,比如犯下最大恶极的刑事案件、比如买彩票中头奖;或者充当背景——地震的罹难者家属、游行中的抗议群众、慌不择路的难民,地震、政府、战争才是主角。人们也知道这一点,知道电视上出现的人和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因此虽然艳羡、虽然嫉妒,可是却不至于影响日常生活。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则使信息传播变得廉价,人人都可以生产新闻、生产文字和影像,并且在被足够多的人知道的同时而不产生任何费用。互联网以前,大多数人是信息的消费者;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以后,每个人都身兼信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角色。

报纸要买、电视节目要订购、互联网新闻却无条件地推送给你,不止“澎湃”,“拼多多”、“淘宝”甚至天气app都在给你推送,每个人都极力告诉你世界在发生什么,你不堪其扰,不得不花功夫屏蔽掉它们。原先你需要付出代价获得信息,现在你需要付出代价拒绝信息。这是消费者的角色,再来说生产。

一旦成为生产者,人就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打造自己的人设。人设大多是体面的——人们绞尽脑汁、苦心孤诣地展示自己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和侧面——有的人炫耀财富、有的人炫耀学识、有的人炫耀巧思和精致、有的人炫耀平凡;有的人晒三餐,有的人逗猫狗,有的人遛孩子。如果不是体面的,那一定是有意为之,比如引发同情。

由于形式上的平等(一个有钱人和一个穷光蛋注册微博、发布微博的流程没有任何不同,他们同为信息的生产者),大多数人会产生错觉,以为人人平等是一种真实的“自然状态”。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一个富翁不大可能因为发了条微博而瞬间变穷,一个穷光蛋也很少因为发了条微博而一夜暴富。穷光蛋给富翁私信可能会拉近二者的距离,却不大可能改变二人原本的交际范围和日常生活。可是一旦接受了“平等”的假设,现实中的一切就都开始变得令人难以忍受——我们是平等的,凭什么ta过得那样精彩,而我不能?凭什么ta能有那么大的house而我不能有?我们一样穷,生一样的病,凭什么ta能得到那么多的帮助而我不能?

作为信息消费者,人知道的越来越多;作为信息生产者,可供比较的对象也越来越多;从财富、学识再到有趣乃至困苦,每个人都在对标、都在比较。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塑造成了商品,不断追求着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人人都担心沦为平庸、惶恐成为卖不出去的老货、烂货、过气货。戾气因而与日俱增。

 

我先离一下题,谈一谈股票。

对于生产者而言,股票是一种集资方式,别人买了自己公司的股票,自己就能获得资金。为了让别人买股票,就要给别人画大饼、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股票是稳赚不赔、一本万利的好买卖,为此,有一个决不说半个,一个起码要当十个说,甚至撒谎说成一百个也在所不惜。

可是市场上市盈率果真超过十的股票寥寥无几,超过一百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股票都在时间的淘洗中原形毕露,跌跌不休,直至停牌休市、破产重组。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做的事和卖股票的差不多,只不过人们卖的是人设而已。每个人都在逼近真实的极限,经历也好、财富也好、学识才智也罢,每个人都尽可能把自己的上限或者下限公之于众。每个人都在极限操作,平庸和无聊被藏了起来而没有消失。美好似童话的人设如同上市公司眼花缭乱的财务操作、故意释放的耸人听闻的消息、造了假的财务报表。

上市公司如果没有内生的增长逻辑,而仅仅在账面上搞花样,远有安然、近者乐视瑞幸殷鉴在前;人如果没有成长,竭泽而渔,即便一开始有一些闪光点,靠着欺骗、抄袭、自我重复,也将很快过气。

理解了这些,就能够比较轻松地观看别人的微博、自己的朋友圈了,就能够真诚地欣赏别人的生活、扎实地过好自己的日子了。

日常生活批判——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