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追尊为帝略说

2019-12-14 20:36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毛于久

明世宗朱厚熜

第一节·产生

在位君主追尊其父为皇帝,对于今人来说,或许不是什么闻所未闻的事儿。托《明朝那些事儿》的福,嘉靖为尊其父为皇帝而闹出的“大礼议”,在最近的十来年里成为了历史爱好者必然会略知梗概的历史事件。但知其梗概远不足以飨今世贤达,譬如“大礼议”中频繁出现的宋代“濮议”一事,对于今人了解“大礼议”中各方心态,会起到极大的帮助。而在“濮议”相关的文本中,汉代桓、灵二帝追尊各自之父事,又是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于是弄清“追尊为帝”这一类政治行为的来龙去脉,就成为了深入了解上述特定历史内容的一把钥匙,需要有人为各方读者琢磨而制之。

如果不拘泥于“皇帝”这一称号,而将标准放宽于所有最高统治者,则中国史载最早的追尊实例,是为周武王奉文王神主伐纣时,称其父为“文王”一事。但考虑到有大量资料表明,西周初期的王号可能自王生前就行用于世。或许“文王”这一称号,在姬昌生前就已为四方所知,而非姬发追尊。甚至有可能姬昌本身并未称王,文王之号,实为背商投周的诸侯妄加于他,是一种闻名天下的“绰号”而非正式政治名号。

不过以上内容并不影响另一个认知——中国统治者追尊父祖的行为发源自西周。因为西周君主确实追尊了姬昌的祖父,通称古公亶父的姬亶,为周太王。而西周君主追尊古公亶父的行为,伴随着周礼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实际上确立了后世“追尊为帝”的一个重要条件——被追尊为创立之君。

周太王率领周人放弃游牧,在周原躬耕陇亩,确立了最早的周人国家,自然可谓周朝的创立之君。后世如魏武帝曹操、晋宣帝司马懿,便是依据与周人追尊周太王相同的政治思路,分别作为魏晋的创立之君而被追尊为帝。

然而与判例法常常会导致时间间隔久远的相同案件判罚迥异一样,基于政治意识而非明确条件定义的,对“创立之君”的追尊行为,亦会出现状况大体相同,却差别巨大的结果。

季历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便是一组例证。按《史记》所言,古公亶父传位季历,季历传位姬昌。然而古公为周太王,姬昌为周文王,承前启后的季历在西周却并无追尊。与之相反,司马师、司马昭身不临皇位,亦非开创司马氏称帝基业之主,而司马炎一朝称帝,便分别追尊二人为景帝、文帝。这种差异背后,既表现了“创立”、“创业”一词于魏晋时期发生的词义曲解,亦反映了自汉代以来产生的一种,最终导致“追尊为帝”行为过分泛滥的社会意识——皇帝的父亲也要有皇位。

这种政治思路的产生,似乎与汉初皇室的尴尬处境大有关系:当时,皇室内部由于刘邦父亲刘太公的存在,产生了人君刘邦与家君刘太公孰为君父、孰为臣子的问题。不过此状况虽然棘手,对于擅长“权变”的汉初儒士来说,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秦始皇肇作“皇帝”之号,本即是取当时言大、言极、言始的“皇”字,冠于代天牧民、执权御世者之号“帝”前,以为无上至大的人间君主之称号。或曰乃合于“三皇五帝”,亦无决定性的反对证据也。总归,儒士们留虚去实,建议尊刘太公为“太上皇”,享受超过皇帝本人的礼制待遇,但不具备国家元首的任何权力。

这次拆词游戏取得了巨大的、完整的成功,乃至于形成了万世不变之成例。直至爱新觉罗·弘历退位传子时,犹引作譬喻,钦定弘历退位后的称号为太上皇帝,表示其虽砌词退位,但实际上离岗不停业,仍具有大清之“帝”的一应权力,苟非徒具礼仪的“皇”。

之后,随着儒术的汉帝国政治领域的拓展,以及汉朝皇室统绪的几次断点重连,汉帝国逐渐形成了一套追尊名位不高的皇帝父亲的规矩。

此规矩开创自汉宣帝。宣帝初即位时,如其顾念结发之妻一样,亦尝试过追尊其父、祖父,以明示他非汉昭帝子嗣。但在霍光的影响下,此尝试未能成功。逮及宣帝中兴西汉,便有儒生引礼书曰:“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建议朝廷给予汉宣帝之父,通称史皇孙的刘进皇帝级别的待遇。宣帝自然同意。于是尊刘进为“皇考”,坟墓制度与正常皇帝相同。

待到西汉哀帝刘欣以外藩入继皇位,这一制度便愈加成熟。董宏等儒生援引典籍中的所谓“前朝故事”,对己身不是皇帝,而后嗣成为天子的刘欣之父刘康,礼制上几乎完全视同正常皇帝,仅于谥号略加区分。汉朝皇帝谥号,例为孝某皇帝,如汉武帝实际为汉孝武皇帝、汉明帝实际为汉孝明皇帝等。哀帝时比照此礼,追尊刘康谥号为孝恭皇。仍依据汉初拆字例,保留“皇”而去掉代表实际统治权威的“帝”字。其后因循至东汉,并无更易。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充满逻辑思维能力的人——东汉顺帝的妻子梁妠女士。当是时,其子辈汉质帝驾鹤西去,梁妠以皇太后之尊,下诏命,迎立刘志为帝——刘志后来的谥号为汉孝桓皇帝,通称汉桓帝。刘志乃汉室旁支,即位前仅是县侯。其父为蠡吾侯,祖为河间王,曾祖为汉章帝。依旧例,刘志即位当追尊其父,梁妠依例而为,下诏书给刘志父亲上谥号曰汉孝崇皇。到此还算正常,但梁妠女士一方面出于迎立旁支,需要壮大声势的现实要求,一方面可能觉得孝崇皇获得了皇帝的待遇,等同皇帝,那么按照宣帝时所引礼书,故河间王亦当待以皇帝之礼。便同时下诏书,追尊刘志的祖父为汉孝穆皇,为所有既不是皇帝的生父,亦不是创立之君的人,打开了获得皇帝待遇的大门。须知,宣帝虽尊其父为皇考,但对于祖父刘据,可终生未加天子之号呀。

待到此时,后世关于追尊大位的政治逻辑业已基本成熟。总结起来有三条:

1)必须追尊创立之君;

2)必须追尊天子之父;

3)可以追尊天子的祖父等更高辈分的父系祖先。

第三条在实践中又可分为两类:

其一为王朝建立后,皇室统绪发生变化,外藩入纂大宝,则自当今天子向上追溯至当过皇帝的祖先,其间各代皆可追尊;

其二为王朝初建时,第一位皇帝追尊他认为的创立之君,并将创立之君与他自身之间的历代家族首脑进行追尊。

同时,通过汉朝玩拆字游戏,历朝历代也都有了“皇”字享受待遇,“帝”字代表权力的认知。在后世的实践中,基本按照这一认知进行与皇帝称号相关的讨论与施行。前叙弘历退位事,即是一例。

但随着汉朝的崩溃,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热热闹闹的乱世最终成为了礼崩乐坏行为的培养皿。从此时起,汉朝以谥号含不含“帝”字区分真假皇帝的良好传统日渐沦丧。后代以外藩入继皇位的皇帝,大体皆追尊自己的父亲为某某皇帝,无论该父亲是否做过帝国的天子——如吴国末代君主、西晋归命侯孙皓就曾追尊其父孙和为吴文皇帝,而非吴文皇。

 

第二节·流变

三国中,魏明帝玩坏了庙号,归命侯突破了皇尊,只有刘备政权没有留下毁坏汉朝礼仪制度的记录。故三国之间,孰纯孰变,可略知也。

魏明帝同时也留下了禁止后世外藩入继的皇帝,追尊未临大宝的父祖为皇的诏令。这导致高贵乡公曹髦入继大统时,没能追尊其父曹霖,这又是个特例了。

吴末帝孙皓

严格地来说,其实直到孙皓追尊其父,本文标题所讨论的“追尊为帝”行为才第一次实际产生。但就像明代“大礼议”时常援引宋代“濮议”,而宋代“濮议”又着重讨论汉代追尊情况一样。中国数千年积累下的历史,让任何一个单纯的历史事件背后,都能挖掘出动辄贯彻千年的人类群体意识。在大部分情况下,比如本文所讨论的“追尊为帝”行为,其定型前埋伏于故纸堆中的,形成它的经纬,远比定型后它所展示出来的姿态要复杂。此亦海上冰山,显十一而隐十九也。

而自孙和之后,追尊为帝的行为确实变得简单易懂,只是偶尔会和宗法制下关于“出继他人之子,不能以生父母为父母”这一条道德准则,同时也是法律规定的内容冲突一二罢了。

晋武帝上宣、景、文三帝之尊号,以宣帝创立而景、文相继执掌权柄故也。司马睿自认继承武帝统绪,为武帝之子,故不以琅琊恭王为父,不加追尊。

刘裕建宋,有恢复汉制之志,止追尊其父为宋孝穆皇帝。南朝因袭,萧道成追尊其父齐宣皇帝,萧衍追尊其父为粱文皇帝,陈霸先追尊其父为陈景皇帝,皆此例也。

南北朝学界有个“入口”、“出口”说。言晋朝是南北朝的入口,隋朝是南北朝的出口,亦有道理。自入口而来的,晋室传递并经刘裕部分复兴的汉家追尊制度,最终随着南朝的灭亡而无路可走,消逝风中。从隋朝的出口里探出头的,变成了以元魏追尊制度为蓝本,越变越疯狂的唐宋追尊制度。

元魏,或者说拓跋魏,由于自身政治原因,对国家始祖与创立之君是哪位,有过数次争执与变更。其最终结果乃认拓跋力微为始祖,而以拓跋珪为创立之君,并将献文帝拓跋弘置于太庙主位。这种超越汉代形成的追尊逻辑,将创立之君以前的祖先,一并追尊为帝的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隋朝一统后,除按西晋例追尊随国建国者,杨坚之父杨忠外,更有人基于元魏之事,建议追尊弘农杨氏名人,汉朝的“关西孔子”杨震。因隋朝快速灭亡,而未有结局。但唐朝新建,先是按晋朝故事,上追创立之君,故唐国公李虎为太祖景皇帝。其后伴随着李治合曹睿、孙皓于一身的肆意妄为,与被玩坏的谥号一样,追尊制度迎来了重大变革。李治以五服制度为核心,创造性地擅自为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渊追尊了李渊的高祖、曾祖为皇帝。但儒学的框架,框不住李治为祖先增光添彩的孝心。乾封元年,伴随着封禅泰山这一封建迷信活动的进行,李治将皇冠硬是带到了太清道德天尊李耳的头上,追尊这位“远祖”为太上玄元皇帝——此帝号,由于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在今日的观众间或不耳生。

之后李治之孙,后通称唐玄宗的李隆基,更是追尊十六国中西凉立国之君李暠为兴圣皇帝。从而完成了创氏之君李耳——创族之君李暠——创国之君李虎三位大唐“创立”之君的皇帝谱系构建。

在这种给死人(或许李耳不是)硬塞帽子的气氛下,不止是与李治、李隆基祖孙相去甚远的古人,便是他们的身边之人,死后也能带上皇冠。李治与武皇之长子,李弘先生,因为白日猝死而被痛失爱子的李治追尊为孝敬皇帝。李隆基的长兄,李宪先生,因为在面对太子之位时选择要求君父另请高明,而在死后被既得利益者李隆基追尊为让皇帝。

至此,“追尊为帝”这一政治行为的内含已被强制拓展开。曾被审慎对待的“追尊为帝”,已变成帝国最高统治者可以感情用事、自我标榜的行政道具,中国历史上最接近“天子一爵尔”之言的时代就此到来。皇帝名位,一如其他王爵美谥,成为了在任皇帝可以赠与臣下的称呼。

皇帝的独一无二性,以及皇位传承的神圣性,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也无怪唐朝崩坏后,有人能喊出“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了。

宋代承袭李治的发明创造,赵匡胤登基后立即追尊高祖以下至于祖父,并尊还活着的老父亲为太上皇。之后太宗弟欺嫂侄,传于真宗。真宗害羞,封禅以掩饰岁币。封都封了,便学李治,虚构出赵玄朗这个人类始祖为赵家祖先,并追尊为帝。使赵玄朗远超李耳,成为历代具有皇帝称号者里,最为神妙的奇葩。然而亏心做事,三代绝嗣。太宗之孙宋仁宗,因生不出儿子,迫不得已收养了堂兄弟的第十三个儿子。此子即位后,引儒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例,改元治平。这位治平皇帝死后,人们通称其为宋英宗赵曙。

赵曙,正是发动“濮议”,想要追尊生父为皇帝那位孝子。但由于赵曙与宋仁宗建立了继子收养关系,无论是法律层面还是道德层面,赵曙都必须与生父划清界限,而以仁宗为父,采取与前叙司马睿相同的行为模式。这一点,是赵曙用“孝”与汉宣帝成例所无法突破的。当时,连欧阳修都上书提醒赵曙,其皇位源自仁宗对其的收养关系,如此关系不成立,则皇室选嗣,怎么可能轮到他这偏房家的第十三个儿子。

所以“濮议”最终仅以追尊赵曙生父为濮安懿王,并创造世袭罔替兄终弟及的嗣濮王爵位赐给赵曙的长兄而告终。南宋诸代被收养而登基的皇帝,便基于此例,每每只能加封自己的生父为王爵,并创造一个嗣某王的爵位赐给亲兄弟。

元朝南下,终结了赵家人这般复杂的父子关系和祖宗源流。黄金家族在辽金追尊只溯至开国皇帝高祖,不生造神仙祖宗的传统下,进一步简化追尊行为。忽必烈建国,尊创立之君铁木真为圣武皇帝,而后仅尊铁木真之父也速该为神元皇帝,并未波及更早的祖先。或谓其引桓玄例,以远祖名位不显、世系不明而未加尊崇,谨具也。

明太祖建国,只追尊其高祖以下,不以朱熹为宗,不生造神仙为祖。嘉靖入继,因为敏锐地拒绝了以太子礼登基,而成功在“大礼议”中证明了自己与孝宗朱佑樘没有出继收养关系,得以按照藩王入继例,追尊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睿宗,为老父亲在明代正规皇帝世系表中抢到了一席之地。嘉靖为此甚至改明太宗朱棣庙号为成祖,以规避自己父亲入太庙后,挤走开创“藩王入继”例的祖先。可谓殚精竭虑也,足称孝感动天。

清代仍追尊努尔哈赤之高祖以下。但由于每次绝嗣入继,都采用收养别人儿子的办法,故其后未有追尊情况。

以上便是“追尊为帝”这一行为的简要说明。该说明有效范围仅皇帝及其父系男性亲属,皇帝的女性亲属或可于以后另文探讨。

最后,我想讲一个封建迷信故事:宋仁宗嘉佑七年,曾召集大臣入天章阁欣赏祥瑞之物。这些物体中,有一块自然生成了“趙二十一帝”纹样的石头。而宋朝,自赵匡胤高祖,至于宋端宗赵昰,有人为之上尊号的皇帝,恰好二十一名。最后一位制度上的皇帝赵昺,由于身死国灭,实际上并无确定的帝号。该祥瑞似乎是真的预计到了未来。

这个故事,是我写作本文的源发初衷。

赵昺墓

参考文献:

1.《史记》、《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宋史》;

2.《邵氏闻见后录》、《欧阳文忠公集》、《说文解字》、《宋刑统》、《清稗类钞》;

3.《唐宋分家制度》、《‘山中’的六朝史》;

4.《内史亳觚与西周王号生称》


追尊为帝略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