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网友评论问题·类型之二:脱靶0环的开荒史实
问题(类型)之二:
-种豆有固氮的效果 你难道不应该论证古代人知道这个知识点吗?不应该论证陶潜知道这个知识点吗?
-“厚着脸皮”“见识短浅”不是厚着脸皮在写诗鬼才下面艾特戴建业的时候了?


固氮作用也有别的朋友给出了回答:
种豆养地和施农家肥应该一个道理,虽然古人不知道原理不识氮磷钾,但是总结经验还是有的,这种农学知识又不是近代化学发展才有。

我的回答如下:种豆养地这是自古以来的常识,比东晋时期早,我原以为常识这个东西是不用论证的,看来我错了。
而关于论证开荒养地,我的回答如下:
视频中我明白说了:
当然了
开荒这件事纯粹是我们根据这些东西
自己后人瞎琢磨猜测出来的
但是,即使退1万步来说
这不是新开荒的地
好吧,这就是一块已经开好的
非常优秀的耕地
难道被吃了吗?开荒这是按照当时条件进行的推论,大家可以不信;我虽然如此推测了,但把它放到了一边,后面是以 非开荒地而是耕地 的条件完成的考据。这又被视而不见了?
首先,种豆可以养地这是在东晋之前就已经被古人所知道的东西,当然,背后的的原理肯定是不知道的。真没想到有这么多的人连这点儿常识都没有,那也无怪陶渊明都会被笑话不会种地了。

其次,这位朋友本身的逻辑就很有问题,或者又是无视视频内容,拿TA的结论变成我的结论再自己打倒。顺便还可以骂上两句。
视频中我明明白白地说了那是一个不考虑在内的推论,把那一部分从视频里剥出来,没有了,又或者说它对得多么精确错得多么离谱,对其他所有的内容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说句实话,真是找茬都不知道往哪儿找;但凡这个杠抬的跟结论能有一点儿关系,也不至于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啊。

再一点,什么叫“厚着脸皮”呢?
比如时不时地以莫须有的理由诋毁一下陶渊明的劳动成果,带着大家使台上台下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能力不强但态度好”“力求述学语言准确而又优美”,这可是戴老师自己说的,还说“估计陶渊明在天有灵也极为称心”。真的笑不活了,倒是陶渊明没准反而能被气活。
我觉着这个应该能称得上是“厚着脸皮”。参与话题“写诗鬼才”是戴老师主动邀请大家来的,肯定不能驳了面子;使用@功能,不知道能不能称得上,反正我不过才顺便@过一两回,绝对不至于太厚。倒是我曾经还@过有山先生呢,这个问题可就大了,我的水平绝对要比恭豸还差远了。

另外,我再说一下开荒。这玩意还真的是千真万确,陶渊明他自己说的。
在原视频中,南山下的豆田为新开荒之地,是当时的一个推测。
视频我就猜到这一步,没有再往下了,因为那块土地到底是不是新开荒的,对于结果没有根本影响。在正式的分析当中,我也没有用这个猜想,而是使用的 其为早就开垦过的耕地 为条件进行分析。
正是因为开荒对于结果没有根本影响,故此没有细说。其实,考虑到东晋的土地水平,新开垦土地的可能性非常的高;而参照“道狭草木长”,连供一个人通行的小路都被两侧的草木给挤“狭”了,这环境不能叫“自然”,得叫“原始”。当然,以上,依然是我无法证明的主观臆断。
开荒的千真万确,是因为开荒是陶渊明他自己说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当然了,即使有这句诗,我这结论依然是无法证明的主观臆断:陶渊明写“开荒”,不代表就是现代的开荒的意思;写《归园田居》时提到开荒,没说就是那个时候开的;“荒”是在南野际开的,“南野际”我要怎么证明就是“南山下”呢?
评论区的一百多位朋友们,如果你们会来看回答的话,其中的部分朋友,我已经帮你们把新的问题想好了,直接拿着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