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7.17 形神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17、形神
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范畴,指形体和精神的关系。形与神,何者为第一性的,何者为第二性的,是区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重要标志之一。《庄子·知北游》:“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三国时支谦译《法句经》:“神以形为庐,形坏神不亡。”齐梁武帝在《敕答臣下神灭论》中说:“观三圣[i]设教,皆云[神]不灭”。主张神不依赖于形体而独立存在,形体是从精神产生的,神是第一性的,这是唯心主义形神观。唯物主义形神观则相反,荀子指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ii]汉代桓谭指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iii]烛矣”,[iv]王充也说:“天下无独燃之火,世界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v]都肯定精神依赖于形体,是第二性的,打击了当时流行的谶纬神学。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形神问题成为思想战线斗争的中心。范缜著《神灭论》,论证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形神思想,指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所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精神是形体的一种作用、属性,随形体之生死而存灭,驳斥了佛教关于灵魂不灭的宗教唯心主义。
注:
[i] 儒、佛、道。
[ii] 《荀子·天伦》。
[iii] “燃”
[iv] 《新论·形神》。
[v] 《论衡·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