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产“隐身攻击无人机”完成首飞,外形科幻,却仅为模型?
据印度媒体报道,本周五由印度自主研发的隐身无人攻击机“SWiFT”在位于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一处航空测试场完成首飞,首飞测试项目涵盖自主起降科目、自主巡航等。印度国防部长辛格称,此次飞行标志着印度的飞机自主研发之路又迈出了一大步,印度将在未来进一步减少对外国武器装备的依赖,加强国防自主化。据悉“SWiFT”无人攻击机的飞控系统和航电系统全部为印度自主研发,动力采用的是来自俄罗斯的“土星”36MT涡扇发动机。

去年年底印度方面就披露了“SWiFT”无人机的有关画面,算是首次亮相,被外界普遍猜测为印度“Ghatak”无人攻击机的验证机。由于“SWiFT”的翼展仅为4.87米,全机尺寸较小,配合较为粗壮的起落架,有媒体分析称其仅为“Ghatak”的非全尺寸验证机型,而俄制的“土星”36MT也不能为大型无人机提供动力,所以未来“SWiFT”无人机想要最终进化成为“Ghatak”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支撑在大陆以及海上的野心,印度在近些年来尤其重视空中侦察装备的发展,比较典型的就是采购美制P-8I巡逻机进行对海和对陆侦察。当然了,像P-8I这样的“烧钱棍”自然是不能多买,所以采购无人侦察机成为了这一战略的重要一环。由于印度尚不具备自主研发无人侦察和打击无人机的能力,所以多以进口为主,比较典型的像是以色列的“苍鹭”以及美国的“守护者”无人机。


事实上“苍鹭”无人机算是现代无人机界的古董了。这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服役的无人机算得上是世界上相当早的一批投入实战的现代化无人机机型,主要用于监视和情报搜集。2004年,印度空军从以色列订购了首批“苍鹭”无人机,并于去年年初追加订购了4架最新的改进版本。总体上来看,印度的“苍鹭”无人机服役年限大都在15年以上,且坠毁率极高,在2017年一架“苍鹭”无人机还曾坠毁在中国境内,彼时正值中印双方对峙的白热化阶段,印度方面宣称当时这架无人机正在印度境内进行训练,但随后失联。

除了“苍鹭”以外,在2018年美国方面同意向印度方面出售22架 “守护者”无人机,而每架“守护者”无人机的单价算上配套装备接近1亿美元,比美国采购F-35还要贵,令人直呼“怨种”。即便如此,事实上“守护者”无人机也并非印度最终想要的。

印度所采购的“守护者”无人机是增加了对海监视搜索雷达的非武装版本,由于受到“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的限制,印度没能引进先进的“捕食者-B”武装攻击无人机以及留空时间更长且探测性能更好的“全球鹰”无人机。这两款无人机在经历了美军长期的实战和使用考验后被证明是有效的。而同时期的巴基斯坦已经从中国进口了性能和性价比都相当不错的“翼龙”攻击无人机。在此前,美国曾决定放宽“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严苛的限制,将无人机限制出口时速调整到800公里每小时,所以这或许意味着印度在未来能够获得“捕食者-B”以及“全球鹰”,但至少在短时间内没有可能。

事实上,印度目前无论在无人机的自主研发还是采购都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印度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并不是技术,当然技术肯定也是阻碍其自主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就在此前,印度内阁已经将印度空军的规模限定在42个中队,如果还需要添加新的武装无人机中队则需要现有的其它有人机中队的规模和人数进行削减,所增加的预算也势必会招来印军其它军种的不满,为了经费争的你死我活在印军内部时有发生,而在已经采购22架“守护者”的基础上,想要追加预算购买其它无人机可谓是难上加难。
除此之外,在研制无人机的同时,现代化战机的更新迭代问题也是印度空军必须要考虑的。目前印度“斯坦”航空也正加紧开发“AMCA”先进战斗机项目,也就是印度的国产五代机,在两个项目同时进行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资金争夺的情况,所以在此基础上无人机项目很可能会给有人机让路,而这也是为何印度国产无人机迟迟没有个眉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管怎样,从一个飞行员的角度来讲我还是乐于看到印度发展无人机,因为这对于印度同行来讲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