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坏3圣痕故事的“内幕”,我以为的以为从来不是我以为的 上篇

这篇一点儿不硬核,但干货和诚意是足够的。考虑到专栏一般没人看,所以,我倒也可以说点视频里没说和不好说的东西。

这篇专栏压了很久,从2019年到2020年,整个人的心态和状态其实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举个例子,如果是在2019年10月前后,让我从我目前的作品挑一个代表作,我可能会挑【量子迷踪】,因为它具备了我认为的【好视频】的几点要素:短小而精致、配乐到位、画面足够精致、文案简洁而意味深刻、留有足够多的悬念。

但如果现在再问,我可能会回答”是下1期“。

事实上,我已经迈过了总是回头看的【坎】,更愿意从过往作品中的失败和不足之处中找可以提升的空间,而不是用一个【tag】去【define】。放在今天看,【量子迷踪】不仅不符合用户期待的观感,而且,也不太符合【现在】我认为的视频应有的【质量要求】。虽然,曾经你为了调节画面与音乐的互动,曾经花费好几个小时进行“一帧一帧”的调试——观众可未必因此而感动。

很多事儿,不说肯定没人知道,但说了也未必有多少人理解。再聊个内容,就是风格迭代——门捷列夫2期,评论区出现了毫不意外的两极分化。
ok,很多人都说喜欢【老风格】,那问题是如果我说门捷列夫做不出【老风格】,会有多少人赞同呢?原因也很简单,人总会陷入审美疲劳,而制作方为了跳出既有的舒适区,必须要冒着风险进行尝试。

“内幕”之一,门捷列夫当时就是没办法用【老风格】做。
原因很简单——没那么素材。不管是圣痕本体的原画和技能名称,还是历史原型的故事,都达不到艺术家系列的高度。其实门捷列夫所有的故事都在最后几分钟的“PPT”里,事实上,这位俄国大咖的传奇也就这么多,他的生平并不波澜壮阔。

虽然有不少粉丝当时看新番后表示不能接受——观感这事儿本来就因人而异。何况上下集连起来才是个完整的故事,你单独看1期100%看不懂。不过,最后还是顶着压力和口水,硬生生做了好几期,连同日本战国时期的几个角色。
之后换了风格,算是老风格之上的【升级】,回归的原因有二:第一,还是要照顾新老粉丝的偏好;第二,编故事很容易,但要把故事做成视频,而且具备足够的表现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太高,我个人感到力不从心。

当然,问题也并非只有这些,如【特斯拉】这个人物,虽然大名鼎鼎。但特斯拉原画没太多典故,技能名都是文案随便编的,让我再编出类似莫奈和王尔德的文案,太难了!特斯拉在历史上的真人视频素材极为有限,即使你去爬油管也没用。而且,特斯拉的很多传奇真的是“传奇”,没有史料佐证——有,也可能是机密。
而且,涉及到各种理科的东西,如何让抽象化的东西具象化,既不能让人感觉太zhuangbility,又要表达通俗易懂,还不能歪曲概念,这就需要反复“盘”文案,就像很多人喜欢的薛定谔,不管是【薛定谔的猫】还是【薛定谔方程】,都是属于极为硬核与抽象的东西,“抽象”变“具象”,还要说的耐人寻味——我认为极难,在我认为的“化繁为简”没到火候,我还是先做一些比较好做的。

当然,我还是尝试先做了2个音乐家的圣痕故事,即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他们的成就都是需要用“听”的,7分钟的视频我给大家讲“古典音乐”肯定不现实,况且,这两位可没什么足够多的影像资料——于是,我就用了一个想了很久的表现方式做成了另外一个风格的作品,效果似乎还可以。
更残酷的现实是,相当数量的粉丝的期待,让我时不时感到自己能力有限,我只能说句“抱歉”。因为在假期回顾时,我发现虽然我自诩读了很多书,但做的视频越多,编写的文案越多,越会感到知识的匮乏。

这种一边考据、一边做文案、一边做视频、一边做个人维护,同时,现实生活中还有各种七七八八的事儿——尤其宏观经济不景气,各种潜滋暗长的风险层出不穷。让我【个人】深觉分身乏术,理论上疲惫应该会睡眠不错,但似乎各种精神压力导致长期失眠。

(未完待续)

best wishes!新年快乐!
常规推广一波自己的作品: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坏3圣痕故事(有声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