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神话之城隍:这地儿我说了算

2020-06-05 18:07 作者:梁兴扬  | 我要投稿

地摊经济这两天活了!全民似乎都在练地摊。原来面目严肃见摊就掀的城管,现在据说每个人都必须发展三个摊位。在现实世界中,一城之长通过城管来辅助管理城市的日常秩序,那么在冥界,又是怎样的呢?贫道今天专门讲讲这一节。

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城隍只能算是地方长官,官职不大,但却管着一座城的冥界,所以实权还是比较大。而且作为身居掌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的司法神和保护城邦的保护神两个重任,可以说身上的担子还是很大的。


“城隍”二字由水庸衍化而来,是最初的护城沟渠水的水庸神升级为城市的守护神。


《博物志》上记载:“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自禹始也。”有了城池,就要有人守护,而且原始崇拜认为,万物皆有灵也,于是便应该有个城市的守护神。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城隍神,勿用师”这里说的城是指的是城墙,煌指的是护城河,城隍神就是来保护这座城的。

城隍显灵,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说的就是城隍神的奉祀。关于城隍的缘起,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但大多证据不足,无可考也。


有证可考的出自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这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


最早的载于史册的城隍庙,是三国时修建的芜湖城隍庙,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到南北朝的时候,城隍的影响逐渐增大,各地的城隍庙如雨后春笋般的纷纷建立起来。

因为佛教有地狱六道轮回之说,所谓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所以当时的人们纷纷相信因果报应,相信阴间也像人间一样,有一神仙管理着,道教也是运用了佛教的阴间地狱说,而且把其纳入道教系统,城隍影响日盛,道士们作道场时,可以发文牒(城隍牒)超度亡魂。


《太平广记》中就记载了唐人王简易见城隍的故事传说:唐代洪州司马王简易患有重病,腹中长了一块巨大的肿瘤,随着呼吸上上下下撞击脏腑有一次肿瘤撞上心脏,导致王简易昏死过去。醒来以后,他说他遇到一个鬼吏拿着阴间的公文,自称奉城隍的命令来捉他。王简易跟随鬼吏来到了城隍庙。庙前的人看见王简易,说他做了许多好事,怎么会这么早死呢?。见到城隍以后,王简易对城隍说:“我不该那么早死,请求城隍放我回家。”城隍吩咐手下拿来生死簿查看,果然发现王简易还有五年寿命,所以放他回家了。五年之后,王简易又因为肿瘤撞击心脏而过世了。


唐朝时,城隍信仰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韩愈、张九龄、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南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八云:“宋时,城隍祠宇几遍天下,朝廷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未命者,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异而县不同。至于神之姓名,则又迁就附会,各指一人。”

城隍管理冥界是仿造人间得管理制度。古人相信阴间之神掌管着人的生死籍,还要负责对死者进行审判。这相当于活人世界中的户籍管理以及判案,而这两种职能在阳间一般都是交给地方政府的。


城隍是一城之神,其地位就相当于人间的州、县官员,所以管理生死籍和神判死者的工作放在城隍这边最为适合。然而城隍作为阴间之神,其工作又与冥界之王泰山府君、酆都天子、阎王冲突了,人们一般把城隍视为后三者属下的官员。


因为城隍是人们心目中是阴间长官,所以各地的城隍都是以人代之,这也是城隍人格化的标志,一般能够担任城隍之责的多是名臣和英雄。老百姓把他们立为当地的城隍,也是希望他们的英灵能够护佑百姓,打击邪恶。像长安城的城隍纪信、杭州城隍周新,会稽城隍庞玉,北京城隍杨椒山等等都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响当当的人物。


到了明朝之后,由于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过在土地庙城隍庙游历的经历,城隍的地位一下子得到了提高。朱元璋封各府的城隍为“鉴察司民城隍戚灵公”,官级为正二品,相当于明六部的最高长官的级别。

各州的城隍为“灵祐候”,为三品。县城隍为‘显祐伯“,官居四品。一些城隍的官级比当地人间的官员的级别还大,其实朱元璋自己有自己的打算,他曾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畏之,人有所惧,则不敢妄为!“而且他这样敕封城隍,明显是想表明皇权大于神权,那样的话,既管了小老百姓的生,又管了死,我们还能不安分守己吗。


中国神话之城隍:这地儿我说了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