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纽约时报》谈论汉服的相关文章?


如何看待《纽约时报》谈论汉服的相关文章?

《纽约时报》最近刊登了一篇谈论汉服的文章,其后有网友指责:“该文认为汉服代表了汉族沙文主义的意识形态,是狭隘民族主义的表现。”
如果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观点,《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是有政治立场的(站在美国的立场),而这里提出问题的人与回答问题的人也有政治立场(站在中国人,而且大多数是汉族人的立场)来回答的。以至于,无论是《纽约时报》还是在知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人,都不是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去讨论问题的。因此,两者皆有问题,皆有偏颇。
以下是我的看法。
因为《纽约时报》国内看不到,我就去找了有些原文引用的评论。然后看了这些引用了原文的评论。我就大家有疑问的字眼、句子来一一作出我的解释。
1
标题:A Retro Fashion Statement in 1,000-Year-Old Gowns, With Nationalist Fringe
大家的疑问在于这个“Nationalist”-民族主义者。根据大多数人的回答(也包括问题本身),把这个词当作了负面词。
何为Nationalist?学者对这个词的争议很大(但这也是学术研究的本性,几乎每个词的争议都很多。就连“中国”,“美国”,“日本”这些大众系以为然的词汇争议也很多。我后面会提到关于对“中国”的定义)。

不过就“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者”的定义,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与“他们”的关系。“我们”,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他们”,就是其他民族。“民族主义”本身是一个中性词,但用在什么语境下,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会影响大家对该词性的定义。至少从我所看到的英文部分里,我没有看到此处提问者提到“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个词。
“民族主义”几乎存在于所有民族。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特征,思想。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另外,请不要忽略这个附属词"fringe"。这个词有多种意义,但基本都是指“边缘”,“外围”,在服装中,它指“流苏”这种附加在服装下摆的一种装饰。在这里,其实是用“流苏”做了个比喻,如果直译过来,就是“用有1000年历史的服饰来作为怀旧时尚宣言,以民族主义为流苏(中文难以理解这个比喻,但可以理1、解为:边缘装饰)”。这是逐字的直译,不是标准的翻译。我逐字翻译,是为了让不懂英文的人能够自己去体会它的原意。换句话说,按此原话去理解,“民族主义”是这种宣言的附带品。
如果不看正文,我个人并不觉得标题有任何歧视性或者政治性贬义问题!
#不断学习,才有能力改变当下#
冷芸也开设以下培训课程,欢迎报名!
扫描二维码查看课程详情👀

2
《纽约时报》对汉服的解释
(这也是有的网友觉得有问题的地方)
Hanfu draws on the idea that China’s ethnic Han majority — who make up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the country’s population — should show their pride by wearing clothes like those worn before Manchu armies from the north occupied China and ruled it as the Qing dynasty from 1644.
本人翻译:汉服来自于中国最多的民族汉族。这个民族大约占中国人口的90%。(他们认为)他们应该穿来自北方且自1644年就开始统治中国的满族之前的服饰来体现他们的自豪感。

严格来说,这段话确实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性与想象力。因为不知道他这个对汉服的理解及貌似所有中国汉人都想穿汉服来体现自豪感的感受来自何方。这种表述无论从记者角度、学者角度,都是毫无根据及极其不严谨的。
3
《纽约时报》作者引用了一个汉服研究者的话
“Most people in the Hanfu movement that I met were nationalists looking for the thrill of wearing traditional clothing,” said Kevin Carrico, a lecturer in Chinese studies at Macquarie University in Australia who has written a book on the movement.
本人翻译:“我所碰到的汉服运动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一群希望通过穿传统服饰来感受到激动之情的民族主义者”,一位在澳大利亚 Macquarie大学教授“中国研究”的讲师Kevin Carrico说道。他写了一本关于“汉服运动”的书。

因为我并没有阅读过这个作者的书。而且我也没采访过汉服爱好者他们穿汉服的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我无法判断他说的这段结论是否基于事实。但是,单看这段话本身,我也没觉得有任何问题。还是那句话,单看这句话,“民族主义者”不能被理解为贬义。
顺便说下,澳大利亚可能有着全世界关注“中国研究”最多的学者的国家。这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告诉我的,她是澳洲人。
#不断学习,才有能力改变当下#
冷芸也开设以下培训课程,欢迎报名!
扫描二维码查看课程详情👀

4
《纽约时报》中误导观众的表述
Han became an oppressed ethnic grouping,” Mr. Gu said, wearing a powder-blue silk gown. “For me, now, I feel that maybe this is a kind of pushback.”
我的翻译:“汉族成为了一个被压迫的民族群体”,穿了一身浅灰蓝色丝绸长衫的顾(音译)先生说道。“对我而言,现在,我感觉也许这是一种反抗”。
因为我看到的上下文不完整,不知道这位顾先生是谁。但无论是作为记者还是学者,如果就一个个体,而且没有根据说明这个个体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也许是个汉服爱好者),就得出某个结论,都是很不严谨的。从严谨角度而言,多听几方不同意见是很重要的。
如果随便找个人,TA说自己在这个国家受到了压迫,即使这事是真的,但你能因此推论这个国家的整个民族都在受到压迫吗?如果这样,全世界恐怕没有一个国家是没有压迫的吧?所以这种表述确实是在误导观众,主观意识太强。
5
《纽约时报》作者得出的结论
Hanfu followers’ dedication to celebrating Han identity can spill into chauvinism toward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like Uighurs and Tibetans.
我的翻译:汉服爱好者这种致力于庆祝“汉族身份”的表现会蔓延成针对中国好像维族与藏族之类少数民族的沙文主义。

这属于作者的结论性话题。但因为我没有看过原作者的全文,我并无法判断这句结论是根据什么依据得出的。但作为与美国人打交道20余年的人,且读过博士的人,我很理解这个背后的原因与动机。下面我来解释下我对这篇文章诞生的大背景的理解。
首先,客观地说,先说《纽约时报》。这家报纸在国内是被封禁的。原因大家可以自己去找。但封禁总有原因。所以这篇针对中国的文章是有立场的。因此,它不是一篇中肯的、客观的文章。但我们也不用不辨清情况为自己辩论。我们再辩论,人家老外也看不到啊!
其次,国外对中国(人)的误解确实很多。但就如同我们对西方的误解一样多。别看现在互联网很发达,好像什么消息大家都知道一样。 其实偏差与误解深得很。

举例来说。就像西方人常说“东方”,我们常说“西方”一样,其实,西方人很不喜欢把他们与一群其实完全不同的民族混为“西方”。 因为他们觉得西方里还分很多不同民族,国家与历史。比如可能是美国人做了什么事,但是我们会说“西方人XXXX”,然后英国人德国人会觉得很烦。因为一说西方人好像他们也做了什么一样。
但同样的道理,老外也喜欢说“亚洲人”,“东方人”,但TA可能只是见了一个日本人,然后TA会说“东方人”,“亚洲人”怎样怎样。
大家都很喜欢以偏概全。就好像这篇文章出来,好多中国人都觉得西方就是怎样怎样。其实这个完全不代表完整的西方对中国的认识。
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历史的原因。其中媒体所扮演的角色最为巨大。遗憾的是大多数读者(无论中外)是对自己所阅读的内容不加思考与判断的,很容易听风就是雨。就好像很多这里回答区的回答一样。
6
为什么“汉服”不可能成为中国的国服?
这个与本主题不直接相关,但间接相关。我说过我不研究汉服,但周围确实碰到过一些汉服爱好者。他们好奇为什么国家不直接把“汉服”,或者“旗袍”定义为国服——答案是,因为我们拥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都是中国公民。为什么56个民族就该把汉族的服饰当作国服?那把其他55个民族的位置放在哪里(无论人口多少)?对于一个好像中国这样多民族国家,是不可能以某个民族的服饰作为国服的。相反,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包括服饰文化)与习俗,相互包容理解,才是硬道理!

回答区还有一些谈到为什么日本和服没有西方“指责”他们是“民族主义”呢,而是被认为一种传统礼仪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和服这个习俗在日本的历史上没有被中断过,它确实是一种全民习俗。但是“汉服”现象目前仅仅局限于汉服爱好者群体,它在中国即使是汉族人的群体里,也没有形成一种共识:即在一定的场合上,大家都应该穿上汉服出行或者形成某种仪式。
7
为什么“中国人”这个词在学术上也是有争议的?
如果你说应为“CHINESE”,老外可以有几种理解,一种指的是“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但也可以是“(海外)华人”,但他们也可能会混淆你说的“CHINESE”究竟单指汉族人,还是也包括中国的少数民族?以及这个“中国人”是否包括了“香港”与“台湾”同胞呢?
我想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听到“中国人”不会有那么多误解吧?但这并不代表对方对CHINESE没有偏见或者误解。因为他们确实有时候搞不清楚。
比如有一次我做了一份书的提案,交给一家美国出版社。我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到目前为止(十多年前写的提案),中国尚没有哪个设计师或者时尚品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国际品牌”。
然后对方编辑的反馈是,XXX设计师和XXX设计师在国际上很有名啊!我一看原来是香港与台湾的设计师。从政治角度讲,我应该把香港/台湾人和香港/台湾品牌包括进来啊!可是我的惯性思维在说“我们中国”时,我就考虑了我们中国内地这部分!对方其实说的没错啊!
所以以后我在英文出版作品中,我都首先定义下我说的“中国人”指什么人。如果你不了解这些社会/学术背景,可能很难理解我说的问题。

期望大家不会把这个定义的分歧上升为政治问题。因为我前面说了,“美国”及“美国人”在学术上也是有分歧的。因为他们同我们一样,是多民族多种族的国家,而且他们还是多移民国家。其实内部民族间的关系更复杂。
昨日看叔本华的书,他有谈到这个世界常常胡乱做答,哗众取宠的文章(书)可以获得更大的读者群体。认真思考而出炉的作品反而无人问津。那么就看看我这篇回答的反馈吧。

想知道服装买手到底是做什么的?
可以猛戳买手小课堂▼了解更多哦!

所有文章均为诚意原创。如果您阅读后感觉有所收获,感谢您至少能做以下1件事:点赞,转发,关注,打赏。感谢您对知识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