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和贾宝玉爱的刻骨铭心却难成婚,为什么他们没有暗约私奔在一起呢?

大家好,因为最近不小心看了一些关于宝黛的辣眼睛的问题,实在心里过不去,只好用刘姥姥说的“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出一期视频。
如贾母“掰谎记”故事中的才子佳人故事套路一样,我国古代戏曲中女主,无论贫贱富贵,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尽是些又痴情又大胆的女子。
以崔莺莺和杜丽娘为例子,她们虽然都是礼教禁锢的大家闺秀,但她们敢于突破封建樊笼,追求自由的爱情,她们故事和所有风月才子佳人传奇的爱情套路都差不多,都是一见钟情——两情相悦——私定终身——先睡为敬——海誓山盟——大团圆。
可为什么《红楼梦》里宝黛二人爱的那么深那么苦,他们却没有暗约偷期,以身相许“先睡为敬”,或者干脆私奔呢?
一、黛玉其实更渴望亲情和家庭
且不说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本是仙缘,只说黛玉和崔莺莺、杜丽娘的虽然都是大家闺秀,但是她们的处境不一样,人生追求也不一样。
其实林黛玉的一生最想得到的,其实并不是爱情,而是亲情和家庭。
林黛玉之所以会喜欢贾宝玉,不是因为宝玉他身份尊贵体面长得好,而是因为他知她懂她,能发自真心的为她考虑,关心爱护她,是她的灵魂伴侣,知心爱人,可以填补一部分她因为父母双亡,家庭缺失所带来的遗憾。
但林黛玉仍羡慕薛宝钗:“一时又羡她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
如果贾宝玉真的是一个混世魔王,或者贾琏贾珍那样的皮肤滥淫之徒,对黛玉和其它姐妹没有区别,那么黛玉肯定是不会喜欢他的,就算与他有一份自幼长大的兄妹之情,也不会为他煎熬到泪尽灯枯的地步。
林黛玉想要有人为她主张婚事,嫁给宝玉为妻,两人名正言顺的相爱相守,其实更多的也是出于对家庭和爱的渴望。她自幼父母双亡,在贾府寄人篱下多年,贾母对她再疼爱,这里也终究不是自己的家,所以她会暗自给父母设案秋季,哭肿了眼睛,这份哀思甚至连宝玉她都不愿意倾诉。
她之所以感到“风道霜剑严相逼”其实并不夸张,贾府中的人,上上下下都是势力眼、自私嫉妒的,哪里有好相与的人呢?就连湘云这样的单纯小可爱,不过偶尔来住几天,她都能体会到“那屋里的人都是要害咱们的呢”。
何况黛玉这样敏感多思,常年寄居的生活呢?书中黛玉每每思念父母,感怀身世,其实最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毕竟连公认最好的丫鬟紫鹃都任由她抱膝独坐到二更多天,不闻不问早去自己睡觉了呢,这就是没有父母的孩子的苦了,贾府中没人能像亲爹妈一样关爱她,这一点林黛玉自己最清楚。
就算有木石前盟,有贾母支持撮合,黛玉和宝玉的爱情却因为得不到王夫人的支持,风雨飘摇,想要进一步成就姻缘还有很长很难的路要走。黛玉不得不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的保护这一段极其珍贵稀有的感情,因为这不仅是她的爱情,还是她的情感归宿与未来的希望。
反观崔莺莺和杜丽娘就不一样了,她们都有自己的家和亲人,杜丽娘父母双全,崔莺莺有孀母幼弟,她们的生活比寄人篱下受摧残的林黛玉好多了,如莺莺丽娘等唯一的苦闷就是不得自由,她们追求爱情,大胆选择恋爱结婚的对象,其实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也是古代封建礼教禁锢下女子的常态,这些可怜的女子大都渴望自己来选择结婚的对象,追求幸福的人生,只不过崔莺莺和杜丽娘属于比较大胆出位,敢想敢做的人。
二、崔莺莺、杜丽娘们冲破樊笼的极端抗争,也是她们陷入新的绝境。
崔莺莺和杜丽娘们虽然勇于突破封建樊笼,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婚姻的自主,但是她们在这个过程中是过得非常艰辛的,甚至一度把自己陷入绝境中。
她们和心仪的男子生米做成熟饭的时候,看似是打破了礼教和家庭的束缚,自己做主了。但实际上只是又把自己的未来命运交给了眼前的男人手里。
古代女子只能是男权的附庸,背叛了家族的父权,只能寄希望于新觅得的“夫权”,这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手无缚鸡之力的大家闺秀们,无论她们如何大胆叛逆,都很难获得真正人格独立。
就连文武全才、曾经出将入相的孟丽君也难逃被婚姻磋磨,郁郁而终的悲剧,何况区区莺莺、丽娘呢?
若是所爱所托的男子是重情重义的人,那么这些勇敢的女子们“先睡为敬”之后可能会获得大团圆的结局。如果男子考中了状元之后忘恩负义,那么崔莺莺和杜丽娘们可就悲剧了,她们不但要面临被爱人抛弃的痛苦,还面临要被家族厌弃糟糕境遇。
比如卓文君跟了司马相如跑了,她爹就和她断绝关系,后来司马相如看上了更年轻的女孩子,卓文君其实也没什么退路,她还得写《白头吟》唤醒出轨的渣男。
很多现代的读者,可能是因为对封建社会的等级、礼教和人情风俗等都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共情。难免忍不住批评古书中的男女们这个不够勇敢,那个太过懦弱。
其实古人们对封建思想的认知是深入骨髓的,封建礼教的束缚是浸入古代人所有衣食住行生活细节的,不是一两个渴望爱情的青年男女单纯想反抗就能反抗,想挣脱就能挣脱的,他们最终都要回道现实中去生活,必须要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活着。不管那些传奇故事里的男女反抗的多么激烈,在封建社会的暗夜里也不过像一道闪电一般,转瞬即逝。
如崔莺莺、杜丽娘、卓文君其实都还算是幸运的,不幸的就如祝英台直接殉情,或者《碾玉观音》中的秀秀和崔宁私奔被郡王府捉回来活活打死。
《红楼梦》的女主林黛玉她敢于和宝玉两情相悦,能够生发出自己的爱情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她本人虽然曾充作男儿教养,读书明理,胸襟格局不拘泥于闺阁,但她幼承庭训,学的也是儒家正统。
所以,林黛玉年幼时,虽然清高孤傲,大有少年意气的锋芒,与宝玉青梅竹马,虽然亲厚不避嫌疑,但也是“发乎情,止乎礼”,并没有越雷池一步。
黛玉不仅是身份尊贵的千金小姐,也是一个非常自尊自爱的人。虽然贾母把她和宝玉自幼养在膝下,可以培养感情,但她也知道和宝玉避嫌的,歪着说话也不肯和宝玉枕一个枕头;平日里宝玉言语造次,她都要气恼大哭;宝玉给她擦眼泪,她都要说“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每每吓得宝玉忙不迭的跟她赔不是,打躬作揖又下跪的。
渐渐长大之后,宝玉言语之间都怕冒犯了黛玉,到了后期,说一句关切的话也只敢说一半,不敢都说出来了。
宝玉笑道:“妹妹脸上现有泪痕,如何还哄我呢。只是我想妹妹素日本来多病,凡事当各自宽解,不可过作无益之悲.若作践坏了身子,使我……”说到这里,觉得以下的话有些难说,连忙咽住。只因他虽说和黛玉一处长大,情投意合,又愿同生死,却只是心领会,从来未曾当面说出。况兼黛玉心多,每每说话造次,得罪了她,今日原为的是来劝解,不想把话又说造次了。
宝玉虽然看似荒诞不经,叛逆乖僻,其实也是遵循礼教的,他再怎么深爱林黛玉,也不敢把她拍心里第一位,他要把祖母、父母排在前面,林妹妹只能排在第四位;贾政不在家,过书房也不敢不下马。
对于贵族阶层的姐妹,贾宝玉也都非常尊重,得知宝钗在他午睡期间坐在床边绣肚兜赶蚊子,虽然是宝钗主动自愿,不请自来的,可贾宝玉却连声说“不该亵渎了她”。
连贾母都说他:“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的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
三、林黛玉是成长型女主,她想要爱情,也想要家长的祝福
从书中我们看出,林黛玉随着年龄增长和生存环境的影响,渐渐收敛了锋芒,受到礼教约束越来越多,而且林黛玉内心的道德感一向很强。
宝钗教育她不要读杂书,她“心下暗伏”;宝钗和她说心里话,她就坦诚内心自省己身;贾母“掰谎记”之后,林黛玉听懂了弦外之音,她若是和宝玉过分了,贾母也难再帮她,所以她不但自己再没有和宝玉当众有过亲密行为,甚至也不许紫鹃、雪雁这些丫鬟们和宝玉过于亲近。
书中后期多次写宝黛二人常是彼此有满心的话想说,但见了面却只是相对无言,甚至相对垂泪。
为什么宝黛情投意合,又愿同生死,却只是心中领会,从来未曾当面说出?为什么不能说呢?
因为有些话一旦说出就要命,比如花袭人听了宝玉对黛玉的告白“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就吓哭了,然后跑去跟王夫人告状,贾母都当众说了“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黛玉和宝玉若真做了那才子佳人的事,她还有资格做贾母的家人吗?
所以,林黛玉是不可能做出和崔莺莺、杜丽娘一样的行为的。她原也没有这份心思,就连听见《牡丹亭》中最缠绵悱恻的一段唱词,她心里想的也是:“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再联想她和宝玉的感情,也只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罢了。
她和宝玉是真心相爱没错,但是他们的婚事,能成就成,成不了她就“质本洁来还洁去”,她不会和宝玉暗中不轨,败坏自己的名声,让贾母为难,让父母蒙羞,也把宝玉陷入绝境。
林黛玉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聪明人,看透了自己的人生,预见了贾府的未来,她也比谁都清楚明白贾宝玉是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她虽然不劝宝玉科举仕途,也劝宝玉去着手管管家务事,关心家里的财政危机,不要一直是个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但是宝玉在这方面其实是屡屡让黛玉失望的。
林黛玉要真正想要的是贾母、贾政、王夫人等大家长的支持和祝福中,名正言顺的嫁给贾宝玉做妻子,真正成为贾府的人。只有这样这样她才能既守住了自己和宝玉的真爱,也得到了家庭的归属,还能改变她寄人篱下生活状态,也能靠她的嫁妆和聪慧努力支撑贾府颓败的局面。
但是很可惜,贾府是个虎狼窝,吃人不吐骨头,林黛玉一个投靠寄生的孤女,身体也每况愈下,到了后来她和贾府彼此之间都不是什么好的选择了,何况还有王夫人从中作梗。王夫人和贾母的矛盾愈演愈烈,甚至把她的影子晴雯都挫骨扬灰了,年迈的贾母也为难,实在不好硬要做定宝黛的婚事。
木石前盟”最终是镜花水月一场空,看似不争又最柔弱的林黛玉,最终付出了她全部的血泪和生命给她的爱情和人生理想。
相比崔莺莺和杜丽娘,林黛玉更真实的代表了古代女子的现实生活状态,她们或许没有林黛玉的聪慧和清醒,但这些古代的女孩们渴望爱情和自由的心灵之花,终究大多是在礼教的围墙里悄然绽放,默默枯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