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私人的时代注解

2023-01-03 23:12 作者:终南影话  | 我要投稿

    从2016年《迷失Z城》的亚马逊丛林到2019年《星际探索》的宇宙太空,詹姆斯·格雷的电影已经离开我们的“日常”太久了,在这两次也不算完全成功的尝试后,2021年《世界末日》回到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宣示着格雷也选择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回到了自己那些私人化的小世界里,不再试图在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之间制造“距离”。

    《世界末日》是一部自传式的作品,詹姆斯·格雷回溯了自己的童年时期——80年代在纽约皇后区的一系列经历。“纽约”一直以来都是格雷电影非常重要的背景,从初作《小敖德萨》到《家族情仇》、《我们拥有夜晚》、《两个情人》,甚至是《移民》也是关于20年代纽约的移民状况。在这些影片中,格雷都将“纽约”作为一个个类型故事的基底背景,而在新片《世界末日》中,类型元素几乎消失不见,它只关于格雷自己最私人的童年记忆。他将自己童年的成长经历、认识、思绪还有那些令人感到糟糕的“无知”摆上台面进行审视和自我剖析,除此之外,这些童年经历还被置于一个与真实时空相连的广大现实背景之下,“世界末日”是里根总统在竞选时所提到的说法,指向的是当时冷战时期可能一触即发的核战争,政治以外,美国当时社会的阶级问题和种族问题也在影片中贯穿萦绕于格雷孩童时的自己。

    《世界末日》的主角保罗是二战时期从欧洲逃到美国并扎根的犹太后裔,沉重的家族苦难阴影还萦绕在家族上空。美国对于这个家族来说,象征着希望、安定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但在美好愿景之下,到处都是“断壁残垣”。首先便是理想愿望与物质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冲突:保罗喜爱绘画,并有着极高的天赋,在他想要跟从内心的选择以后要做一个艺术家的时候,父母给予的回应是这个行业很难发展,家里也没有人脉关系可以托付,其真正需要的艺术是《成功的艺术》,该学习的是能赚钱的技巧。这里不是简单的理想与现实的不对称,而是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对于直接利益的追求,对无关于传统价值定义中的“成功”元素的摒弃,连同父母对于孩子的寄望精神控制一起,对个体不掺杂利益的绝对理想的压制。

    同时,阶级问题也在学校这个教育机构中显现,格雷对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的差别进行了细致刻画,无所可依的穷苦普通人只能没有选择地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公立学校念书,中产家庭可以对与自己不适配的环境进行自由选择。公立学校老师教课死板、保守;私人学校的秩序成为了“精英”的代名词,在进入私人学校上学的第一天,老师们就用威严的语言行为让保罗被纳入到一个“精英”的做派之中,干净平整的制服,高级的工作公文包,在任何场合,学生们都被提醒着,自己是美国社会未来的精英。同时,作为保罗的好友Johnny也成为了阶级问题展现的一部分,他与外婆相依为命,自己疏于管教,哥哥给他毒品,在破碎的家庭中他成为了“危险”与“野蛮”的代名词,与主角的家庭形成鲜明对比,而在结尾,他也因为自己的阶级和肤色原因成为了偷电脑的替罪羊。

    而关于种族问题本也无甚新意,但格雷由孩子的视角出发,从事关孩子本身的友情和成长来触及他们无法理解的种族问题,如此也能让我们观众更为清晰地从一个孩子先天的相对纯洁的视角看待种族歧视本身所带来的罪恶。保罗在原本的公立学校可以和黑人小伙伴Johnny融洽相处,而到了私人学校上学,却随处听到侮辱黑人的语言,同学对他与黑人接触并让黑人进到他家感到震惊与不解。Johnny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都让他过早地理解到黑人身份成为了自己的某种“原罪”,让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受阻。甚至同为黑人,Johnny也会在地铁上遭遇路人无缘由的谩骂,保罗自己作为犹太后裔,在家庭中接受到的教育,也是不断被提醒犹太人的受害者身份,但与此同时也被告知要远离黑人伙伴。在80年代反犹主义盛行之时,犹太移民后代没有与黑人联合起来反抗这种不公,反而成为鄙视链与加害者的一环。由此,影片透露出之所以有针对黑人的这种不平等现象,并不只是种族的原因,还存在着既得利益者(犹太人)默认了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从而暗中参与助长了这种现象的蔓延。

    除却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表达以外,《世界末日》最重要的标签还是格雷个人的私有回忆传达,这些普世情感的传递也格外动人。过往同题材影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似乎只是被做出,且往往需要承担一定的电影意义,很少在微小的细节着墨于那些“无意义”,也由于影片整体归于作者格雷的私人经历,注定了在回忆之中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体验会大量出现和被渲染。在这些情绪记忆还原中,最直接的体验是保罗被父亲困在浴室殴打一场,从保罗进到家门开始就生怕母亲告知父亲自己吸毒的事情,百般阻挠之下未果,保罗立刻明白了自己处境和后果,这时镜头调度也从固定机位镜头转变为了手持镜头,它左右摇晃跟随着保罗奔向二楼,贴近保罗紧张的动作和面孔,这之后,影片的声音成为了主角,浴室门外父亲的脚步声、咆哮、撞门声构成了一出恐怖片的视听,父亲冲进门打人时镜头也频繁根据动作进行来切换至POV镜头还原保罗的视角。在不喧宾夺主和翻起波澜的沉稳视听中格雷老练地将孩童心理与身体体验细腻地还原出来。最隐秘的情感来自被主流精英群体接受纳入和真挚友谊间的矛盾,纯粹的情感连接在外观被披上了种族认同与远离异类的人造外衣而失去了自己本来的纯粹。保罗在私人学校遇到自己的黑人好友Johnny,但碍于带有种族歧视的精英同学在场,他最终选择了忽视远离Johnny。保罗尚处在自我认知的年纪中,由于惧怕在所处族群中被孤立和视为异类,于是在这种有意无意中他也受到了族群主流意识形态和偏见的影响,而做出违背自己内心的决定。巧合的是,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的另一部影片《亲密》中,也同样出现了这样类似的表达。

    在对私人童年时期成长经历的回溯中,格雷将更大的时代社会背景仍然从自己儿童的小切口和小视角展开,从不试图煽动泛滥、俗套的感情也不着意输出被固定的价值观念,他提出童年时的疑问也质问当今。在格雷看来,孩童时期那些纯粹的美好可能都会被到来的黑暗所摧毁,但在片名来源的同名歌曲《Armageddon Time》中也有着强有力的回应:“很多人今晚不会得到晚餐,很多人今晚不会得到正义。记住要推翻他们,没有人能够领导你度过世界末日。”

私人的时代注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