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歌曲赏析《渔光曲》

2022-11-09 00:35 作者:生物yes  | 我要投稿
  1. 一、艺术歌曲《渔光曲》思政知识

《渔光曲》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创作于1934年,是同年上映的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任光为做此曲特赴渔民区观察渔民生活与劳动。质朴真实的歌词的委婉惆怅的旋律鲜明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渔村破产的凄凉景象。音乐中饱含了渔民的血泪,感情真挚,展示了旧中国渔民苦难生活的悲惨遭遇,抒发了劳动人民心中不可遏制的怨恨情绪。这首歌以起伏的旋律,悠长的节奏,徐缓的速度,表现了渔民们在海波荡漾中从事艰苦劳动的沉重心情,诉说着广大渔民生活的痛苦与忧愁,抒发了劳动人民心中不可遏制的对黑暗社会的怨恨心情。这首歌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有力地烘托了影片的主题,产生了动人的艺术力量。聂耳在《一年来之中国音乐》(1934年)一文中写到:“《渔光曲》一出……其轰动的影响甚至成了后来的影片要配上音乐才能够卖座的一个潮流,”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侥幸”,而是由于“内容的现实,节调的哀怨,曲调的组织化”和“配合这影片的现实题材”。

歌曲是单一形象的三段结构,虽然各段音调有所变化,由于节奏型的统一和用同一乐句写成的引子和间奏,使各段之间联系得以加强,成为统一的整体。徐缓的速度和贯穿全曲的特定节奏,描绘出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颠簸起伏的形象;虽然曲调采用了宫调式五声音阶,却没有一般大调明朗的色彩,而在旷远中露出压抑和哀愁,这些都使这首歌曲具有特殊的魅力。这首歌旋律抒情、流畅,节奏从容、舒缓,第一乐段平静自然,仿佛远远看到蔚蓝的大海上渔船在海浪中微微颠簸。第二乐段,描写风起浪涌,渔船由远而近,轻撒网,紧拉绳,渔民在风浪中捕鱼的情景。第三乐段,词曲作者进一步描写了渔民苦难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音乐舒缓而忧伤。70年代著名歌唱家朱逢博重新演绎了这首30年代经典歌曲,她虽然采用了宫词式,但调性色彩并不明朗,似乎是在旷远之中表露出一丝哀愁和压抑。她还通过贯穿全曲的舒缓和节奏,刻画出渔船在海上颠簸起伏的形象,这些都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1935年电影《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该电影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运用。《渔光曲》已流传了近半个世纪,由于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本质,激动了人们的共鸣,至今仍然是一首富有艺术生命力的抒情歌曲。电影通过何、徐两家的命运,描绘了当时无论穷苦渔民还是有理想有志向的民族企业家的穷途末路。其中插曲《渔光曲》在电影中数次出现,烘托剧情。这首主题曲和电影一经推出便得到社会广泛欢迎,唱片销售量高达数十万张。更是传唱至今,是我国几十年来高校声乐教学的必唱曲目。

二、词曲作者简介

曲作者:

任光(1900年——1940年)浙江嵊县人,早年曾在法国当钢琴修理工,回国后从事歌曲创作及电影戏剧配乐等工作,并投身与抗日歌咏运动,是左翼音乐家重要成员,牺牲与皖南事变。1928年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1937年在巴黎搞歌咏活动对扩大抗战歌曲的国际影响做出了很大贡献。组织领导巴黎华侨合唱团,出席有2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反法西斯侵略大会,所作《中国进行曲》被辑入《世界革命歌曲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音乐活动中,创作了《月光光》《新莲花落》《大地行军曲》《打回老家去》(署名前发)、《高粱红了》等40余首极有影响的抗日救亡歌曲与电影歌曲。此外,还创作过歌剧《台儿庄》(《洪波曲》)的音乐。1938年10月回国后,在长沙、贵阳等地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次年8月,去新加坡开展华侨歌咏活动。1940年,在“第三厅”工作。(第三厅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合作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虽属国民党政府的一个军事部门,但实际上是由中共长江局和周恩来直接领导,第三厅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该厅下属一个办公室和三个处,负责一般宣传、艺术宣传和国际宣传。它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宣传了党倡议的“十大救国纲领”。与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行径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抗日战争初期,在国民党统治区,该厅在团结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致抗日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任光跟随叶挺将军从重庆赴皖南参加新四军。1940年7月,到新四军军部从事宣传工作。皖南事变时不幸牺牲,其妻徐韧被捕后亦惨遭杀害。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悼念文章,誉其为“民族的号手”。一生创作歌曲上百首。现存于世的名作除渔光曲》和《打回老家去》,特别是1936年创作的《打回老家去》等作品,反映了贫苦民众的真实情感,表现了革命群众豪壮坚毅的性格,创作风格进一步民众化、大众化。流传较广的还有《月光光》《新凤阳歌》《彩云追月》《大地进行曲》《王老五呀王老五》《别了,三年的皖南》等。198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任光歌曲选》。

词作者:

安娥(1905年10月11日—1976年8月18日),河北省获鹿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剧作家、作词家、诗人、记者、翻译家,中共地下情报人员。出生在河北省获鹿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接受中共地下党派遣,前往担任中国国民党组织部调查科驻上海中央特派员杨登瀛的秘书,将重要情报直接呈交给陈赓。同时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因叛徒出卖,中共机关遭破坏,安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4年,安娥为田汉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作插曲,聂耳谱曲。1933年至1937年,她在上海参加进步文艺运动,曾任百代唱片公司歌曲部主任,与作曲家任光合作创作了大量旋律悦耳、意境优美的歌曲。后来,安娥致力于歌词写作,成绩斐然,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卖报歌》、《打回老家去》也是安娥的代表作。抗战期间,安娥参与儿童的保育工作,和田汉等人创办四维剧团。此外,安娥比较知名的作品还有报告文学《五月榴花照眼明》、诗集《燕赵儿女》等。抗战期间,安娥与田汉历经坎坷终成正果,但累累伤痕再难消泯,他们的相交相处飞扬着“带泪的笑”,那种悲欣交集的复杂况味化为人生难得的财富体验,被安娥写入了《白蛇传》《追鱼》《情探》等戏剧剧本。1939年初冬,应第五战区政治部主任韦永成的邀请,安娥以《广西日报》战地记者的名义赴战区采访。后又带着病体,随丈夫田汉辗转 武汉、重庆、桂林、昆明等地,曾与冼星海合作谱写了参加台儿庄战役的第60军军歌。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1946年起在上海市实验戏剧学校执教。1947年去台湾小留。1948年10月,安娥与田汉经海路由沪抵津,由天津来到了华北解放区——西柏坡,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月31日,安娥与田汉跟随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在晨曦中进入和平解放的北平。抗战后期,安娥主要致力于戏曲剧本的创作,她与几位越剧流派的创始人交谊非浅,情缘深厚,支持袁雪芬、尹桂芳等越剧十姐妹合演《山河恋》,为上海越剧院创作剧本《追鱼》和《情探》,并指导排练。

1949年以后,安娥先后在中共中央统战部、保卫部工作。后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任创作员。抗美援朝时期曾赴前线访问。1956年在河南访问期间突然中风、半身不遂,虽失去工作能力,但卧床期间仍潜心文学创作。1976年8月18日病逝,终年71岁。2008年,其作品经过编辑整理出版成书,名为《安娥文集》。1976年8月18日病逝,终年71岁。

三、歌曲分析

该曲调式为G大调三段体结构。

全曲4\4拍,先长后短的虚幻进行,让人联系到渔民在海上划船摇橹的情景。开始四小节引子部分,起伏的旋律,犹如翻滚的海浪,它的音调和节奏型所表达的情绪是乐曲的基调。全曲由三个乐段组成,每个乐段有四个乐句组成。

第一乐段的情绪较为平静,描写了渔村水天一色、静谧悠远的景色,而渔民们却迎着风浪疲惫地将渔船划向大海,开始一天的捕鱼劳动。这是歌曲的主题部分。

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相比在节奏上稍有紧缩,描写渔民的辛勤劳动和沉重心情。



第三乐段描写渔民生活的艰辛,表现了忧伤悲愤的情感。这首歌曲虽然由三个乐段组成,但各个段落的音乐形象是统一的,没有鲜明的对比。

各段有统一的节奏型和缓慢的速度,同样的引子和间奏,使得歌曲前后统一完整,同时贯穿全曲的特定节奏、徐缓的速度和起伏较大的旋律线,生动的描绘了船在广阔的大海中颠簸起伏的形象。歌曲虽然采用五声调式,但由于作者在旋律线等方面做了独具匠心的处理,它没有一般大调的明朗色彩,而是在旷远之中透漏者压抑和哀愁,使得歌曲更具有他的特殊魅力。

四、演唱分析

声乐作品中的音乐创作,同诗词的文学创作一样,都是作者创造性的将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到一起的脑力劳动。在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中,如果作者想要表现特点的艺术形象或者想要达到某些特殊的艺术效果,他只有通过文章的结构、段落和修辞等逻辑结构来表现。

第一乐段,内容自然安静,使人能够联想到在波浪中微微摇曳的渔船正在广袤的大海上颠簸。第二乐段,视角由远到近,描写海面波涛乍起,渔民在波浪中撒网,捕鱼的情景,曲调紧凑而稳重。第三乐段,词曲作者进一步描写了渔民终日劳作却腹中空空的贫苦生活,音乐缓慢而悲伤。

由于歌曲的乐句较长,要注意气息的控制。每一句的强拍应有意识地稍加强调,以表现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颠簸起伏的形状。第二乐段根据其内容变化,情绪要较第一乐段激动演唱时应加强声音的内在张力,加大音乐的起伏,节奏稍加紧凑,以表现渔民的辛劳和痛苦,第三乐段为表达渔民对现实不满和沉重凄苦的心情,在吐字方面可以适当加以夸张,还要把握好轻重的对比和速度的变化。


歌曲赏析《渔光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