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歌曲赏析《问》

2022-11-09 00:34 作者:生物yes  | 我要投稿

一、艺术歌曲《问》思政知识

     艺术歌曲《问》是萧友梅先生的艺术歌曲力作,代表了萧先生艺术歌曲创作的最高成就。这首作品描述了当时军阀混战的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苦难,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榨,人们内心对军阀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和对帝国主义的憎恨。歌词以含蓄的语句向当时的中国人民提出一系列一位深长、富有哲理性的问题。作曲家巧妙的问句形式开始,展开了对人生的思索,以舒缓的慢板、发散的音型、含蓄的律动感唱出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当时国家沉沦、祖国局势动乱不安的担忧。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内心的苦闷彷徨,也反映出作者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强烈不满又无以言表的心理。

萧友梅先生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新型专业音乐教育、新型专业音乐创作的奠基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内有军阀的连年混战,外有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榨,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内忧外患,国家破碎的情况下,萧友梅创造出这首短小却富有哲理性的艺术歌曲,由易丰斋作曲,取名为《问》,创作于1921年左右,1922年最初发表作者笔下对自然景物的设问,抒发作者对当时军阀混战、山河破碎、国难当头的忧虑,通过和声功能的演进,揭示了一系列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

二、词曲作者简介

曲作者:萧友梅(1884-1940)56岁,字思鹤,又名雪鹏。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1901年随邓家仁留学日本,萧友梅先在东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学习,后转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1904年,他开始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1905年,孙中山、廖仲恺、胡汉民等人在那里成立了同盟会。1906年,经孙中山介绍,萧友梅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回国,1910年取得了“文科举人”的名位。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萧友梅被任命为总统秘书。1912年11月,萧友梅作为公派生赴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教育学,1915年夏,修毕了音乐学院的课程,1916年以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和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任教务主任。1929年改建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由他主持校政。

萧友梅毕生从事高等音乐教育,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作品有一百余首歌曲和其他体裁的作品。艺术歌曲《问》在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广泛流传。《南飞之雁语》《落叶》《踏歌》等都在当时留下一定影响。他还创作了一些有影响的爱国歌曲,如《五四纪念爱国歌》:1924年为纪念“五四运动”5周年而作、《国民革命歌》等。合唱作品:《卿云歌》1921年定位北洋政府国歌,后有管乐合奏《卿云歌》;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女生合唱《别校辞》。器乐作品:《D大调弦乐四重奏》:留德期间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弦乐四重奏;《秋思》1930年创作,我国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哀悼歌》钢琴曲,纪念蔡锷将军;《新霓裳羽衣舞》管弦乐曲1923年以钢琴曲形式出版。《今乐初集》(1922年)——我国作曲家出版第一本带钢琴伴奏的五线谱创作歌曲集,反映了爱国知识分子对当时祖国的深沉忧虑之情和《新歌初级》(1923年):中小学校学生为对象的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两本教材歌曲和个人作品专集。

萧友梅歌曲作品特点:1、创作歌曲一部分是当时反帝爱国斗争有直接联系。2、作品大多数通俗易懂,音乐风格接近于群众性的进行曲。3、描写自然风光、学校生活以及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美感教育。(如:《问》)。他的学校歌曲同学堂乐歌有着显著的不同点:他所有的歌曲都是自己创作的,并广泛运用各种演唱形式,改变了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方式,这标志着近代音乐文化发展已经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词作者易韦斋(1874-1941年),又叫易孺,据说是他的乳名,学名廷熹,号季复。在他作品和信札中常用易大厂(读ān)、魏斋、韦斋、孺斋、屯公、念公、大厂、大厂居士等,广东鹤山人。早年求学于广雅书院,后留学日本。与那些安心书斋生活的文人学者不同,他有过曲折传奇的经历:早年参加过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参加辛亥革命与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民国初年,在南京临时大总统府任秘书,与萧友梅同事。1916年胡汉民任党务部长时,他就任胡的秘书;1928年以后的代国歌——《党歌》之歌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便是他受孙中山之命代为撰写的。他自诩:平生词第一,印次之,音韵又次之;在民国早期印坛上深具影响力。1920年萧友梅回国后,因萧的推荐,曾先后在北平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授国文诗词。教学之余,与萧合作,为《今乐初集》、《新歌初集》、《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中所收歌曲以及《杨花》等作词。1927年萧友梅来上海成立国立音乐院,易韦斋受聘为国文、诗词教员,并兼任民智书局编辑,著有《大厂词稿》、《和玉田词》、《双清池馆词集》、《韦斋曲谱》、《金石学》等。20世纪30年代初,因生性不乐拘束,辞去教职。一度去南京,经胡展堂介绍,以国民政府参事的资格,在印铸局任事。不久又回到上海,以鬻卖诗词字画和篆刻为生,因贫病交困而终。

 

三、歌曲分析

1、曲式结构分析

该曲调式为G大调,由四个乐句+尾声构成。

(一)第一乐句(1---4小节)

歌曲一开始就运用了一个弱起(属功能向主功能进行),随后以一个附点推动了乐曲的发展,前半句“你知道你是谁”的结束因落在了皿级造成不稳定的音响效果,引出后半句“你知道华年如水”,但在后半句的开始,作曲家依旧运用了属功能弱起的方式,最后到主功能结束,这种和声功能进行的模式再加上设问式的歌词使歌曲的一开始就摄入人心,在当时社会动乱的年代背景下,却达到了人们开始思考和醒悟的目的。

(二)第二乐句(5~8小节)

这句是一个过渡句,为下一个功能句的出现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第二乐句的一开始,还是跟第一乐句一样用了属功能弱起到主功能的方式进行,此句“你知道秋声,添得几分憔悴?”,在“秋”字上出现了si-do-re-mi的上行音阶,紧接着按捺住的激动心情,由于对中国社会的现状愤慨却又无可奈何的焦虑心情。

(三)第三乐句(9~10小节)

第三乐句’垂垂!垂垂!”虽然只有两小节,但是在整个歌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也把第二乐句所表达的愤慨却无可奈何的心情得到延续。旋律以下行的模式进行,最后以主音结束。不得不提的是,中间用到了足足一拍的休止,似乎作曲家在叹息。

(四)第四乐句(10~13小节)

 此乐句用到了三连音,在“江山”二字上做了着重记号,似乎压抑许久的心情终于得到了爆发,接着音乐的渐慢和减弱使得情绪低沉下来。

(五)尾声(14~16小节)

依旧弱起的开头,力度却慢慢地弱了下去,“你想想啊,对,对,对。”从p的力度降到了pp,其中还运用了点缀式的休止音符,最后一个音落在主和弦上结束全曲,非常简单的音乐形态,却意义深刻。它是歌曲的主旨句,旋律简单,只用了主和弦的三个音的分解形式,一字一音,达到了“简单而内容丰富”的境界。

四、演唱分析


A段:(1-8小节)

速度处理:中速

力度处理:弱——中强

音色处理:声音连贯流畅、柔美。

B段:(9小节-结尾)

速度处理: “垂、垂、垂”保持原速

力度处理:这一乐段的第一乐句要唱得力度强一些,第二乐句稍弱一些,与下一乐句高潮部分全曲最强部分形成对比,结束句以中弱力度表现出亲切与深情,令人意犹未尽。

音色处理:高音区明亮、高亢,充分运用头腔共鸣。


歌曲赏析《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