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一战时还有青铜大炮参战,奥匈帝国M94/99榴弹炮

M94/99式15厘米榴弹炮,是奥匈帝国在一战时使用的重型榴弹炮,与当时其他火炮不同的是,该炮其实是一门青铜大炮,它的炮管结构为青铜制造。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青铜这种让人一听就很古老的材料,其实当今社会仍在广泛使用,它具有硬度高、导热性好、耐磨损、化学性质较稳定、易于铸造等优点,目前在轴承方面使用较多,而在19世纪前中期,仍然有大量的青铜火炮在使用,在钢铁冶炼技术进步后才逐渐退出火炮行列。

1891年,奥匈帝国开始研制新一代的150毫米榴弹炮,并在1894年取得成功,被称为M94式。该炮原产地为奥匈帝国成员国的奥地利和匈牙利。
M94火炮实际口径为149毫米,主要部件炮管为青铜制造,既有可机动的轮式炮架,也有用于要塞的固定炮架。

与当时其他大炮一样,M94也没有弹性结构吸收后坐力,轮式炮架操作时主要依赖设置在炮轮后的滑坡结构,加上尾部炮架来抵挡后坐力,而要塞式的固定炮架则干脆得多,直接用笨重固定的炮架抵挡后坐力,对于150毫米级别的大炮来说倒也不难。
火炮采用经典的卧式炮闩,炮手需要转动笨重的螺纹结构实现闭锁射击。火炮发射分装式弹药,最大射程6600码(约6000米)。
在1899年时,考虑到山地作战的需要,M94进行了适当的改装,炮管最大仰角提升到65°,能够以大角度攻击障碍物后面的敌人,这款改进型被称为M99。后来为了适应高海拔地区的作战要求,火炮进一步进行改装,加强了耳轴和车轮等结构,以适应更为恶劣的拖曳环境,这些改装型号被称为M94/4和M99/4。

M94/99系列火炮伴随奥匈帝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使用的军队也为奥地利和匈牙利的部队。
其实这款火炮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都已经落后了,在射程上甚至不如大部分中口径山炮,在炮战中占不到优势,一旦阵地暴露,很容易遭到对手优势射程的反击,而自身毫无反击手段。
火炮笨重的炮管和炮架结构,又影响了拖曳行军,仅从照片就能看出,该炮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到拆解运输,而是整体式运输,这在和平时期尚且艰难,大战中泥泞的战场上就更难了。

老式的闭锁结构导致射速慢得出奇,再加上没有复进结构,这种“瞄一下打一发”的操作,直接拉低了火炮的射击效率,同样的火炮数量上,弹药投放密集度比其他火炮差了一个数量级。
这样的火炮,哪怕是用来镇守要塞,以当时欧洲的军事水平,都难以胜任这份工作,只能算是一种补充火力,加强部队的重火力水平。
在一战初期,M94/99表现实在不怎么样,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奥匈帝国研制了M15式150毫米榴弹炮,后者很快替代了前者,并且服役到30年代。
青铜大炮有它的好处,但是它的劣势也是无法改变的,青铜造价高于成批量生产的钢铁,切削性能也有所不及,并且难以进行硬化处理等工艺,青铜大炮不容易加长大口径炮的身管倍径,这些都注定了青铜炮将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