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暑期培训小记(1)
1.薛颖《悦读教材 读懂学生》(2014.7.12)
吃透教材:一是学科知识;二是解读文本的智慧。
知识的“价值”: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传递知识(目的)?
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其它?知识是载体(手段)?
重新审视: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
鸡兔同笼:笼里有20个头和54只脚,一共有几只兔子几只鸡?
在许多人眼里,这完全是一个计算问题。
我的教学:让孩子探索解决的方法:①猜测法②列表法③假设法④代数法,重点用好列表法。
美国的数学教育怎样处理类似问题:不断地去假设,去验证,让学生猜测对不对,看似“浪费”时间。
启示: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方式。学数学并不一定是目的,而是通过学数学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时,通过学数学来理解世界,理解世间与之有关的各种现象。学数学的目的是掌握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解释世间许多现象的工具,是训练思维能力的方式。
最近的PISA测试,上海学生蝉联总分第一。PISA测试有65个国家和地区的15岁学生参加,内容是数学、阅读和科学,测试题目主要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题目。
例如:
形狀
問題1:上面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請寫出你的理由。
問題2:寫出一個估算圖C面積的方法。
問題3:寫出一個估算圖C周長的方法。
考查的是学生把现实问题表达为数学问题等数学表述能力;用数学方法解题等的数学运用能力;对结果的解释和评价等数学阐述能力。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把培养“聪明的学生”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为两种教育:
聪明的学生:①能知道答案②带着兴趣去听③能理解他人的意思④能抓住要领⑤完成作业⑥乐于接受⑦吸收知识⑧善于操作⑨长于记忆⑩喜欢自己学习;
智慧的学生:①能提出问题②能表达有力的观点③能抽象概括④能演绎推理⑤寻找课题⑥长于出击⑦运用知识⑧善于发明⑨长于猜想⑩善于反思。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培养更多的“智慧的学生”?
思考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核心是什么?
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进行培养?
应该坚持“分数第一”还是注重“课堂生成”?
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提出:创新能力依赖于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且这三方面同等重要。
2011版新课标提到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后两者主要涉及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这方面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重要,因为我们的学生缺少的就是基本活动经验。
悦读教材的策略
对于教材,我们应该发挥好文本基本“例子”的作用。
教材给学生预留了自主探究与思考的较大的空间,提供的问题接近实际生活。
对于新版教材的总体评价:①(兼顾)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②新理念与具体措施(相结合)③注重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动、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
学生的变化:(强调)合作意识、想象能力、提取与整理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注重)操作、探索、表达。
遇到的新挑战和困惑:对某些核心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困难
新课标的变化:①理念的变化②目标的变化③内容的变化;
十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它们反映了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也是数学教学中的关键。
名称与内涵发生较大变化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
体现“结果”与“过程”并重。
运算能力的落实:理解算理、算法自动化(张丹教授)
如何做到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
教材为什么重视画图策略,教材是如何体现的?
图片信息处理:理解信息;文字信息处理:数量关系。
保证充足的活动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数学活动。
教材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值得做的三件事:
一、积累好的案例;二、认真研究学生;三、探索经验形成的途径①经历②内化与概括③迁移;
反思与迁移“今天你学习的方法在以前哪里用过?”“今后可能用到什么地方?”
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的特点;读懂学生的基础;读懂学生的需要;读懂学生的情感;读懂学生的错误。
上海的曹培英教授说:提升课程执行力、教学创新力的源头活水,在于研究学生、研究学科。舍此,任何时髦、动听的理念都无济于事。唯有基于学生、基于学科,才能拨开迷雾、发现路径,实现课程、教学能力、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
(2014-07-18 09: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