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肾内科-肾病综合征

2023-03-17 17:45 作者:佛系老干部2021  | 我要投稿

肾病综合征

    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3g/dl、水肿、高脂血症;

病因:

原发性-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

继发性-感染(如乙肝相关性肾炎)、肿瘤、CTD(如狼疮肾、紫癜肾)、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肾淀粉样变、MM)、药物导致;

遗传性-

病理生理:

大量蛋白尿:

分子屏障、电荷屏障破坏,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超过小管的回吸收能力;高血压、高蛋白饮食、输入白蛋白都可以增加尿蛋白,GFR、ALB降低可减少蛋白尿;

低蛋白血症:

经尿丢失、肾小管上皮细胞分解(肾小球丢蛋白多,小管重吸收就多、分解的也多)、经肠道丢失和肠道水肿吸收不良;

其他血浆蛋白改变,升高的有纤维蛋白原和8因子(高凝)、LDL-C、VLDL-C(高血脂);降低的有Ig(容易感染)、甲状腺结合球蛋白、VitD结合球蛋白

水肿:

肾病性水肿-大量蛋白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进入组织间隙,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激活RAS系统,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进一步加重水钠潴流;多从下肢和组织疏松处开始,严重的有浆膜腔积液、心衰;

高脂蛋白血症:

LDL、VLDL均高,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升高,白蛋白越低血脂越高;

由低蛋白血症所致肝脏过度合成脂蛋白、血浆脂质清除障碍;

脂尿多来自含有脂质的肾小管细胞脱落;

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

微小病变型肾病:

光镜下基本正常,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免疫荧光无免疫复合物和补体的沉积;电镜下见广泛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血尿少见、一过性高血压、氮质血症(利尿后好转)、蛋白尿多为选择性;有的自发缓解,对激素敏感性高但容易复发;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性增生(IgA肾病、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血尿发生率高;

病理改变轻的对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反应好,病理改变重的疗效不好;

膜性肾病:

GBM弥漫性增厚(膜性),上皮下有大量电子致密沉积物,沉积物之间的基底膜物质形成钉状突起,与基底膜垂直,之后突起向沉积物表面延伸,覆盖沉积物,使GBM变厚,其中的沉积物逐渐被溶解;

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多见的类型,更需要除外继发于SLE和乙肝者,肾静脉血栓发生率高,早期(钉突未形成前)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可以达到临床缓解;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基底膜增厚(膜性)+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增生性),系膜插入基底膜和内皮细胞之间造成双轨征;几乎都有血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出现早,特征为持续低C3;对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反应差;多为肾炎型肾病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受累节段硬化,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除肾病综合征外常有近端小管受累的表现,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磷酸盐尿;对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反应差,预后不好

并发症:

感染:

由于水肿导致防御机制降低、IgG丢失、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营养不良,患者容易感染;呼吸道、泌尿道、腹膜炎、皮下组织;

不主张预防性抗生素治疗,避免发生真菌感染

血栓:

由于纤维蛋白原和5、7、8因子增加,血小板数量和聚集能力增加,抗凝血酶降低;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血容量减少、高脂血症和使用激素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最常见膜性肾病和狼疮肾时的肾静脉栓塞;当ALB<2g/dl时血栓可能大大增加,常规抗凝治疗;

腰痛或腹痛、镜下或肉眼血尿、蛋白尿增加、患侧肾增大、如双侧同时发生或孤立肾发生出现少尿型ARF;

钙磷代谢异常:

    由于VitD结合蛋白丢失,导致VD也减少,导致低钙,继发PTH升高,但钙对此抵抗、肠道对钙的吸收降低;

急性肾衰:

突然出现少尿、无尿、水肿加重、肾功能恶化;

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不恰当的利尿和降压导致肾前性氮质血症,扩容利尿后可以好转;少数老年微小病变患者由于肾小管高度水肿、蛋白管型堵塞肾小管造成急性肾衰竭,扩容利尿无效;RAS系统激活导致肾灌注减少;

适当利尿(每日尿2000-2500ml/体重降低0.5-1kg,严重低蛋白的先给蛋白再利尿,否则血容量太低,体液丢失及时补充),防止小管水肿,如有高肾素倾向不用利尿;

对袢利尿剂有反应的大量利尿剂冲洗肾小管;透析;白蛋白+利尿可减轻肾间质水肿;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管型形成;

甲状腺指数:

甲状腺结合球蛋白减少,导致TT3和TT4减少,但FT3和FT4不变;

分型:

肾炎型-肾小球性血尿(2周连续3次>10/HP)、激素治疗前有高血压、血容量充足的前提下发生氮质血症、低补体血症;

单纯型

 

诊断:

确定是否为肾病综合征;

排除继发性、遗传性肾病综合征,最好进行肾活检确定病理类型

判断有无并发症;

鉴别诊断:

过敏性紫癜-青少年多见、皮疹、关节痛、腹痛、黑便伴发肾病综合征

SLE-中青年女性,多系统受累,多种自身抗体阳性;

糖尿病肾病-中老年多见,10年以上的糖尿病病史;

肾淀粉样变-中老年多见,一般累及心、肾、消化道、神经、皮肤;只能通过活检确诊;

骨髓瘤性肾病-中老年多见,骨痛、单克隆球蛋白增高、尿本周蛋白阳性、骨髓象示浆细胞增生

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但不严格卧床防止静脉血栓;

饮食-高蛋白饮食造成高滤过,可加重蛋白尿,保证热量摄入时,最多0.8-1g/kg/d;水肿时低盐(<3g/d);少摄入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多摄入不饱和脂肪酸(植物脂肪);

对症治疗:

消除水肿:每日尿2000-2500ml/体重降低0.5-1kg

噻嗪类+保钾利尿药;

渗透性利尿剂(甘露醇/白蛋白)+袢利尿剂(速尿)用的最多,由于速尿与白蛋白结合才有作用,NS患者剂量可大于常人或与白蛋白合用;

心功能不全的不用,防止负荷过大;白蛋白不宜过多使用,否则高滤过造成肾小球损伤;

减少尿蛋白:

可以缓解肾功能的恶化;

各种降血压药物可以减少肾小球灌注,降低尿蛋白;尤其是ACEI收缩入球动脉比出球动脉更明显,可以降低肾小球内滤过压,降低白蛋白;

主要治疗:

糖皮质激素:

起始足量-1mg/kg/d qd,服用8-12w;有的患者1-2w后就可有尿量增加、水肿减轻、尿蛋白减少,不敏感的延长使用时间也可部分缓解;

缓慢减量-每1-2w减量10%;长期维持-10mg/d qd 20mg qod 0.5-1年;

对于减量中复发病例可重新回到1mg/kg,疗程可缩短、减量可快;

根据患者对激素的反应分为激素敏感型、复发型(复发1年3次或半年2次)、激素无效型;激素依赖和激素抵抗型患者可用甲强冲击;

免疫抑制剂:

激素依赖型、激素抵抗型、病理类型重(膜增、FSGS)与激素协同治疗,一般不作为首选药物和单独用药;

CTX最常用,白细胞减少、肝功损害、脱发、性腺抑制、出血性膀胱炎、胃肠道反应,累积量6-8g;

环孢素:

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无效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对微小病变有效,其他无效,停药后容易复发;

预后:

病理类型:

微小病变、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膜性肾病预后较好;重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膜性肾病、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预后差;

微小好、膜性和系膜增生中等、膜增和FSGS差;

持续蛋白尿的影响:

大量、持续蛋白尿者容易发生终末期肾衰,治疗降低尿蛋白是有意义的;

高血压的影响:

高血压者尿蛋白更多,高血压本身也可损伤肾功能,肾小球内高血压比体循环高血压更不好,主张ACEI保护肾功能;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肾内科-肾病综合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