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情自报原则的问题
自情自报原则通常是指第三方在研究交战双方的损失时,尽量采用双方自报损失为依据的原则。这种原则好处是主观争议较少,因为通常认为这种情况下,数据比较详实,水分较小,顶多是缩水,自然也就相对客观。而心照不宣的一点是,现代军队对敌方损失往往估计成分较大,这种数据因为注水和重复的问题,在修正前往往特别大。
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无法排除双方的统计口径、标准的差异问题,以及主观缩水问题。一般而言,需要原始档案、实时战报、医院统计、幸存者回忆、友邻报告甚至是敌方资料等等多方一一对照比对,才能较为圆满的还原实际情况。当然实际情况总是不理想。在没有清楚认识的情况下,把自情自报原则当做金科玉律,就容易犯片面和断章取义的错误。而维基百科又是这方面的重灾区。
以下举几个例子:
1、一江山岛战役,我军报毙伤俘国军1500多人,国军守将之子后来质疑此数据,认为夸大了4-500人。同时认为杀伤我军3000人,这些说法我在大陆网络曾经见过明显是三地来的网友煞有介事地科普,前几年这个数据在对岸一路水涨船高到7000。然而,90年代国军公开文献曾经解密档案,显示一江山岛当时还有500多人的民团,另外估计杀伤我军2000多人。
2、诺门坎战争中,苏军伤亡在原始档案中数据为1.85万人,这个数据可信度不低。然而90年代以来,经过克里沃舍夫多方核对,苏蒙军队总损失为2.7万人,大部分为苏军。日军伤亡主要源自第六军医部报告,但60年代厚生省统计所有日军和日籍人员总死亡为11124人。所以日军伤亡一般在1.6~2.2万之间没有特别详细可靠数据。此外伪军伤亡无法查询,根据日军人二战后回忆录显示,伪军总伤亡估计在5000以上。这样如果以自情自报原则,那么日伪军最大自报数据是2.7万+。
3、巴拉顿湖战役,苏军伤亡经过克里沃舍夫统计为3.2万人,德军自报为1.4万,苏军报为11万以上。以上数据曾经被人引用嘲讽苏军吹水。实际上1.4万是开战一周战报,苏军3.2万是开战11天统计,时间就不一样。11万是没有扣除重复计算,苏军扣除重复计算给出的数据是杀伤德军超过2.8万。
4、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克里沃舍夫统计苏军伤亡2.1万,德军在维基百科显示是9千多,实际上9千多是第一阶段伤亡。根据德军将领泽姆克的统计小册,这一时期北极德军伤亡为2.2万人,考虑到紧接着德军还和已经反水的芬兰打过拉普兰战役,伤亡2000人。所以德军伤亡在2~2.2万之间。
5、美军也有吹水和春秋笔法的问题。德浪河谷战役,美军越军自报阵亡人数都在200~300人之间。但美军声称毙伤越军3000人,包括击毙1000人左右。历史上包括503伞兵团团长自杀,逃兵枪毙一类的负面消息也很难找。
我举出的例子不过是沧海一粟,理论上最理想的状态是双方学者在相对自由平等的状态下根据各类文献合写战史,还原历史情况,然而这种设定过于理想化了。多数情况是双方互不承认对方文献和研究。
扯了这么多,想说的还是历史研究有其复杂性,不是说拿一些不能确定价值的档案资料,然后做一些主观倾向性的推测便得出结论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