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与环保
前边的专栏讲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人们口中紫苯往往就是社会生产部门。那么人们在提到紫苯的时候常常和市场一起来讲。那么市场是什么呢?从我们的常识出发,我们说一个东西有市场,或是开拓市场。往往指的是这个东西好卖或是可以卖出去。那么决定一个东西是否好卖的往往是人们的需求。所以人们常说的市场的实质是需求。 经典经济教科书中供需导致了通货膨胀,那我自己做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是也具有稀有的性质咧。但是它却不太可能因为所谓的供需的影响而升值(这个说法不够严谨,还是留给后人批判吧。我没见过通缩,所以这里只讲通胀)。按照决定价格的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长的观点,影响通货膨胀的实质应该是生产力和流通中货币的对应关系。生产周期长的商品的产量往往反应了生产力,才会有供需带动价格变动。在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供需变化带来的是安全和投机导致的交易价格波动。所以对比网络资料中的某前国工厂被大量变卖导致生产力下降,然后引发通货膨胀似乎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生产要符合客观规律,购买商品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需求往往是变动和多样化的,比如对于廉价的需求可以说是通用且经久不衰的。商品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同类商品会向需求进一步靠拢而产生迭代。网传创业故事把梳子买给和尚,一方面可以说他发现了需求,而不是创造了需求,但是同时它又是在维护产业紫苯家的利益,消化他们投机造成的过剩产能。这可能是造成商品无法向需求靠拢,进而引发所谓的竟劣机制。但是如果生产完全倒向需求,那么也可能会导致生产端只生产一些普遍都有的需求,也就所谓的向三俗发展。同时生产受到客观限制也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所以供需矛盾从我目前粗浅的经验看,仍然是不能简单化处理的问题。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科技和生产力,这样的话也不能完全概括这样的矛盾。阳老先生讲的按需分配的终极目标来说,似乎短时间并不好实现,把它扩大到按需生产似乎也并不简单。 最近温老师和一些人在讲议价权问题。那么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存在议价权问题?如果我们套入一个“个人利益最大化”模型就很好解释了。先假设一些团体和个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在交易过程中,利益往往又是以货币计价的,那么双方交易过程中更能影响交易价格的主体就更具有议价权。如果我们认为议价能力是基于现实的强弱博弈,那么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就是向弱者转嫁其成本和代价的。那么我们进一步分析“对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既忽视了需求,也不一定符合生产规律,由于目前技术市场化,加上前边可转移成本的市场,就可能会影响整个技术和产业链发生变化,例如说一个技术只发展到可以赚钱而不开发对于污染的回收技术。比如说整体核算亏钱的产业,将代价转移给弱者从而获取不当利益。那么这样必然会导致所有市场主体对于议价权的追求,最终导致交易成本直线上升和交易体系崩解。或许这才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那么我们继续从议价上看农业问题,农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化肥和种子逐渐脱离农民和农业集体的控制,那么工业集团种子集团就可以间接获取一部分对于农产品成本的定价权。如果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对于农业生产要素的控制将会更低,农业的依附性将会进一步提高,这种依附性将会进一步导致农业人口的出逃以及农民积极性的丧失。我个人的观点是降低种子和化肥等重要农业生产要素成本,同时让村集体对于种子和化肥等入股,并提升村民监督,以及科技文化素养等。这样就可以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能力,培养乡建土壤和人才。 人类是对环保和安全的是存在广泛的需求的。但是由于主流价值是追求个人/小集团利益最大化,这样的需求往往是作为利润的代价转移出去的。由于需求和生产之间的矛盾无法简单彻底解决,那么经销商和二次创做者作为调和矛盾的人,运输工人同样付出了劳动,这些人也产生了劳动且长期存在,一部分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监督能力和权益,也同样是维护市场有序性的重要支撑。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恰恰有一部分原因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价值架构造成的,不仅仅是生产力不足的问题。 状态不好,可读性有点差。算是一些片面的猜想吧,给可能的读者道个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