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本就在河南,为什么那的人不说河南话?

三门峡明明就在河南境内,为什么这里的人却不说河南方言?这个全国可能绝无仅有的、与众不同的城市,她的乡音因何有别于中原河南?请关注“府右街二子”。
河南拥有17个地级市,总人口9936.55万,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三(第一为广东1.26亿;山东第二,为1.01亿)。大家都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且唯一的“方言”,但是很奇怪,三门峡作为河南的一个地级市,在市府所在地,也是三门峡的核心城区——湖滨区,这里的人却从三门峡建市开始就一直特立独行——不说河南话,而是一口地道标准的普通话。
环境改变人,三门峡人为何不说河南话?难道有什么“神秘”的原因?

说起三门峡,就不得不从“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说起。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建国后在黄河流域建起的第一座混凝土重力坝,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先后多次亲临视察,毛主席亲自题词“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1957年4月13日上马,1960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当时为了建设三门峡大坝,国家特别规划成立了三门峡市(1957年3月立市),水利部专门组建了十一局,当时的河南省委书记刘子厚兼任十一局一把手,十一局被当地人称“中央工程局”,此工程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十一局不是现成的水利建设队伍,而是从北京、河北、天津、四川、山东,以及东北等诸多省份临时召集成立的“半拉子”队伍,工人少部分从事过水利或水库建设,大多数为洗脚上田的农民和复员转业军人。因为坝区条件有限,所以当时就在距离坝区20公里的荒地,即现在的湖滨区修建了工人的生活区,靠一条专线铁路列车每天接送水利工人上下班。这就是三门峡市最早的雏形,周围拱绕着张村、磁钟、野鹿、上村、陕州、五原等数十个自然乡镇村。

一群上万人的队伍来自五湖四海,抄着各自家乡的方言与人交流,在如此大阵仗的方言汇聚下,拥有本土主场优势的河南没有一枝独秀;具有语言魔幻功能的东北话也没有魔幻出圈;儿话音独步天下的北京话也没能出彩,反而是1955年国家才开始提倡的普通话,成了三门峡的官方语言。而且,普通话成了十一局人的标签,一开口,猜不出你具体是哪里人,但一定是十一局人。

三门峡凭着黄河第一坝被世人瞩目,人们耳熟能详的中流砥柱,就矗立在这里。传说三门峡有“人门、鬼门、神门”,现如今的湿地公园天鹅湖却引来骄傲的天鹅来此过冬。三门峡又是河南西部黄河三角区的“三边”之一,北边与山西运城隔河相望;西边与陕西渭南一衣带水。其境内的函谷关,更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还有影响中原文明的仰韶文化、别具特色的“地坑院”……怎么说呢?这里有古香古色的韵味,有建国初期的工人力量,也有现代时尚的色彩,有闲的时候,值得来此一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