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祛湿——历史事实,理论依据与科学实验
一、历史事实(1)
自古南方多瘴气,秦汉年间,古人就开始在山川峡谷间采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祛湿的草药煮饮,后因岭南一带广泛分布着一些野生茶树,于是开始有了煮饮茶叶的尝试。煎煮的茶叶,滋味虽苦,但是其风味和功效非常显著,使茶慢慢从治疗疾病到预防疾病、养生保健方面过渡,作为日常饮用的饮料,以茶辟瘴。

历史事实(2)
清中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南方华人为了躲避乱世,纷纷背井离乡,远渡南洋。
在马来西亚发现了巨大锡矿后,更吸引了大批华人移民。这些常年在水湿环境中作业的华工,死伤很多,一度在成锡矿招工困难,后来发现常饮六堡茶的甚少得病,于是就有一家聪明的矿主打出来“日供六堡不限量”的招工招牌,生意日隆,引来其它矿主纷纷效仿,六堡茶祛湿调理肠胃的功效很快就传开了。这家矿主于是就在“广东省城河南”开了家“广生祥”茶号,收六堡供自己及其它锡矿使用,这就进一步带动了六堡茶大量出口至南洋。

正在淘洗矿砂的琉琅女
图片展于江门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

华工锡矿情景
图片展于江门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
二、中国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中医理论及中国的中医药医家历来认为:
植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用,是由于植物药有各自的若干特性和作用,也就是前人所说的药物的偏性。
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
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生长在湿热之地的六堡茶,有祛湿效用,符合中国传统中医理论及中医药医家的论述!
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主编的《六堡茶大观》上,也有如下内容:




三、科学试验
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的试验,揭示了六堡茶调节肠胃的机理:菌群调控、双向调节。
这种“果”, “因”之一是“祛湿”——祛湿健脾,肠胃菌群得以调控;“因”之二是工艺让儿茶素(有整肠功能)等的转化好。

四、物质基础
根据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几种茶的茶多酚含量:
1.宜兴种(绿茶)一芽二叶29.1%
2.祁门种(红茶)一芽二叶27.4%
3.大红袍(岩茶)一芽二叶24.8%
4.福鼎大白茶(白茶)一芽二叶 16.2%
5.安化大叶种(安化黑茶)一芽二叶 22.6%
6.勐库大叶种(普洱)一芽二叶33.8%
7.六堡茶树(六堡茶)一芽二叶32.4%

而茶多酚又是茶叶里最主要的物质成分,许多功效都与其相关。

此图出自《茶叶密码》
注:此文是数年前所写,文中关于六堡茶的标准,是当时的地方标准。2018年后的六堡茶国标和《六堡茶(传统工艺)》地标,和本文引用的原2014年生效的六堡茶地方标准并无冲突,相关内容也是一致的,故文中相关内容未做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