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蒋楼:马克思主义视域的辩证法、唯物与唯心的讨论

2022-09-27 09:46 作者:蒋楼老师  | 我要投稿

马克思主义视域的辩证法、唯物与唯心的讨论

蒋楼      赵朝望

给哲学博士蒋楼的一封信

 敬爱的蒋楼老师:

    您好!

我是您所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一名学生,来自14级弘深土建班的赵朝望。虽然我们平时交流不多,但很高兴有机会向您写信以解我心中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困惑。首先我想感谢您这一学期对我的教导,虽然不敢夸张地说您的教导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让我从此也走上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之路,但我确实因此产生了一些小小的改变。从对哲学嗤之以鼻,漠不关心到正视这一门学科内在的智慧与逻辑;从对马克思主义抱有偏见、弃而远之到摘掉有色眼镜、摆脱浅见再去看这一理论体系。这些变化是《马原》课带给我的虽小但也是最大的益处。也正是在重新构建这一学科印象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在此,我谨提出带给我最大困扰的两个问题与老师探讨: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科学的关系;二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在向老师请教具体的疑问之前,我想有必要先谈一谈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简单看法与观点转变。

我最早对辩证法的印象是不太好的,原因在于我对它的理解仅仅建立在一些简单的教科书之上,认为所谓辩证法就是让我们在生活中选多个角度,这样看看问题,那样看看问题,不敢对某一事件秉持确定的观点的一种无用的方法。再加上在很多辩论赛中,例如正方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如果反方利用这样的话来反驳:“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在某些时候金钱也会结出善果的”,我们会认为这只是一种诡辩术。所以我一直认为辩证法就是一种诡辩。然而在这学期阅读了一些有关哲学的简单书籍之后,我才开始思考我这种看法是否有失偏颇。

从哲学史中我得知,原来黑格尔之所以创立了辩证逻辑,是因为芝诺提出的飞矢不动悖论严密地符合形式逻辑三定律。而其所反映出的问题是,一旦涉及到运动(哲学意义上的),形式逻辑都无法给出既圆融自洽又符合直观现实的解释。这不禁使我思考,既然辩证逻辑是基于运动的观点提出的,那为何教科书上告诉我们要看到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更倾向于是在用静态的眼光观察世界呢?不同的角度不也在某种程度上将事物静止地隔离开了吗?运动的逻辑从何体现呢?

而在进一步了解到马克思所说的唯物辩证法指的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辩证性”,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而非方法后,我感觉自己发现了辩证法与诡辩术的区别。在我看来,马克思所提出的辩证法是在告诉我们一切现实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运动均是符合辩证逻辑的。这只是对事物内在规律的中立描述,而且仅仅是描述。而诡辩术呢,恰恰是在不考虑范畴和前提的情况下在辩证法的“事理”中夹入价值判断,一旦把价值判断引入辩证法,那么辩证法的作用就不再是单纯地对事物属性作以中立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引向持论者的自身立场。很容易联想到辩论赛场上,当一方队员告诉你金钱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他其实是在价值判断层面引导你的取向,完全背离了哲学思辨客观看待世界的本质基础。

这仅仅只是我对于辩证法的一些粗浅理解,还希望老师能有所指点。在区分了辩证法与诡辩术的基础上,我又陷入了另一个困惑的漩涡中。因为我逐渐发现马克思告诉人们的作为一种客观的事物内在规律存在的“辩证性”,仿佛是在说:所有的现实,它自身蕴含着一种力量或倾向,最终会否定或毁灭这现实本身,这也与矛盾的对立统一相契合。可问题是这种具有终极普遍性的道理是科学的吗?辩证法总给我一种先验的感觉,好像无法证实和证伪。而众所周知科学是经验和实证的,那是不是说辩证法并不是科学呢?如果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是科学,那它和科学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一个不属于科学的理论体系又能否指导科学的发展呢?这都是我思考良久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故写在信中想请教您,从您哲学专业的眼光来看,盼望着您给我一些指导和说明。

至于第二个问题则有关马克思唯物主义和中国大多数人不认可的唯心主义。而这个问题也是在第一个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我又产生的困惑。首先需要说明我对于唯心主义的看法比较平和,恩格斯曾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这一说法导致许多人认为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等说法就是唯心主义。在我看来,唯心主义比如像柏拉图的哲学那样,认为世界归根结底是某种精神的、观念性的存在物。而唯物主义则认为世界归根结底是像物理学描述的那样,并不是思维的观念的存在。这两种看法很难分出一个对错来,从我个人的角度比较倾向于机械论。

为了分清辩证法与科学的某些关系,这学期我阅读了《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和《上帝掷骰子吗》这两本通俗读物。而正是这两本书对我的价值观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按道理来说,一本哲学读物,一本科学读物,两者的内容应该相差较大。令我感到奇怪的是恰恰与之相反,两本书到了后期更加深入地探讨哲学和量子力学时,居然出现了很多具有相似性的观点,譬如不确定性原理、观测者效应等等。我仿佛有一种感觉,对量子力学深入的探索牵扯到了某些哲学的思想。所以令我产生巨大疑惑的问题是:量子力学难道是唯心的吗?在这里我并不是怀疑量子力学作为科学本身的理论真实性,也不是否认唯心主义,而仅仅是想知道作为最新的科学前沿,量子力学为何会展现出一些似乎是哲学的特质呢?不知道老师您对这个问题又有何看法,能否一解我心中的疑惑。

最后,很感谢您能够耐心地看完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甚了解却又问题多多的学生内心的真实困惑。期盼您的回信!

祝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马克思的光辉!

 

您的学生:弘深土建班赵朝望

2016年5月17日

 

给赵朝望同学的一封回信

 赵朝望同学:

    你好!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也谢谢你对我的马原课的肯定,并愿意与我进行思想交流和理论探讨。作为一名工科生,你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如此的深入思考,实属难能可贵!在这里,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简要谈一下我对你所提到的相关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也以此算作对你的回信。

你所困惑的诸多问题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辩证法首先就是一种世界观。这就是说,事物内部各要素及事物之间不但是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而且我们总要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理解万事万物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也表征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内因和外因、部分和整体、量变和质变、否定之否定等一系列相关原理和规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辩证法的两大总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的相关内容。上述这些原理、规律和范畴正是人们对于世界万事万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认识,正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辩证本性的哲学概括,也正是人们之于世界万事万物所形成的一种以“辩证的逻辑”为本质特征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正是基于此而建构的一种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除此之外,哲学史上也出现过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不过,这两种旧哲学的世界观正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要坚决反对和彻底批判的。其次,辩证法也是一种认识论。通过对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规律和范畴的学习,我们必然会掌握一系列的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比如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等。作为认识论的辩证法与作为世界观的辩证法是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和相互印证的关系。第三,辩证法还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是一种生命辩证法。这是因为,相对于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客观性、事实性、客体性、现实性、实然性和自在性的一面,辩证法更强调人的主观性、价值性、主体性、理想性、应然性和自为性的一面。辩证法的这种理论特质实际上就是人的超越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的本性的集中体现。因而,它告诉我们,在看待世界和万事万物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应该坚持全面的观点,同时又要扬长弃短;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又要处理好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应该重视普遍矛盾,又不可忽视特殊矛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该关注质变在事物发展中的突飞猛进作用,又要重视量变的日积月累;应该重视内因对事物发展的决定作用,又不能忽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应该在肯定因素基础上传承优良的事物,又要在否定批判中扬弃已经腐朽的旧事物,从而创造新事物。秉持如此辩证法的生活态度和生命将深的人,必然是一个开朗、豁达、阳光、充满理想、积极向上和充满正能量的人,也是一个具有挑战精神、创造精神和行动力的人。总之,只有在这三重维度统一的意义上来理解和把握辩证法及其本质,才能对由辩证法而引起的诸多问题的破解找到合适的路径和钥匙。

同时,如果通过上述三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涵及其本质,那么你所困惑的一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首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并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东西,它在尊重事实性的基础上更为强调价值性。它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革命否定批判的辩证法生命精神的强调。其次,辩证法是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因而他肯定不是科学,至少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实证科学。那么,为什么不是科学的辩证法还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呢?答案很简单,正如哲学不是科学,但是哲学对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指导意义,尽管哲学与科学之间并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哲学、科学、艺术、宗教、伦理、常识等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多元化方式,它们相互之间都是相互独立、各不相同,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不能够因为辩证法不是科学,就不能指导科学。它之所以可以指导科学,是因为它是一种世界观、认识方法,还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甚至是一种由生命精神所表征的科学精神。它不是科学,但是它完全可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正当性。你之所以会产生辩证法不是科学因而不能指导科学的观点,主要是因为自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人类基本上处于一个科学技术飞速、迅猛发展的时代,因而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浸透着科学主义的痕迹。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科学发展观、科学与正确、合理、正当等概念的混用等。

接着,我也谈一下如何对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和理论,它不但是随着人类古往今来的历史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也一直都呈现了多样化的形式和特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作为两种哲学形态,并不是哲学的普遍形态,而主要是伴随着西方近现代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而产生的哲学形态。这是因为这两种哲学形态的产生主要是源于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它们体现为人们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正如恩格斯所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因而,我们就应该革新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传统观念,重新建构对于哲学的真切理解。比如,我们不能够运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签去随意评价和剪裁古希腊哲学、西方中世纪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印度哲学、阿拉伯哲学等不同时代和异域文化土壤的哲学思想和理论。

同时,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种哲学形态毫无疑问又具有重要的文化影响力和理论竞争力。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流派都在新的哲学路向上发展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最新形态。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如何对待和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种哲学形态也是绕不过去的理论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实际上也正是直面了西方近代哲学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相互较量中所导致的哲学难题。相较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西方近代哲学中总是表征一种非此即彼、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和解释世界的理论哲学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着眼于现实世界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实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原则与否定批判的辩证法原则双重维度相统一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和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传统。以实践观点为思维方式和以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传统为本质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正是超越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的简单对立,从而实现了对二者合理因素的吸收和继承,以及对二者非此即彼、两极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解释世界的理论哲学传统的扬弃。从两极到中介,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在哲学思维方式上的集中体现。因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作为两种哲学形态,它们本身就并没有哪一个更合理和正确,哪一个是错误的和不合理的之说。在特定的时代,人们一度将唯物主义尊奉为科学和先进的代表,而视唯心主义为洪水猛兽和腐朽落后的东西。其实,这种观点体现了人类对于哲学的理解在特定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其本身是一种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误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是根源于人类的自在性与自为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现实性与理想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客体性与主体性、实然性与应然性等双重维度的生命本性。它们都是对于人的生命本性和生命精神的表征和展现。因而,我们也只有在综合考量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看待世界万事万物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才能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引下合理规划我们自己的美好生活。

然后,我再谈一下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一直以来都是既相互独立和彼此分离,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古希腊,哲学是一切学问的母体,是科学之科学。在中世纪,哲学与科学一度都成为神学的婢女。在西方近现代社会,科学成为凌驾于一切学问之上的通用标准,从而成为评价和衡量任何学问的价值和意义的标准和尺度。比如,哲学研究中出现了实证主义的流派、计量研究、模型研究、逻辑实证主义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等。其实,哲学与科学一直都是相互缠绕、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论流派和不同的理论家那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总是极具特殊性和多样性罢了。其根源在于,人的本性的多样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哲学与科学这两种人类的主要理论形态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多变性和个性。可以看出,哲学与科学并不是根本对立、相互冲突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世界、社会生活和每一个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层面的两种维度。因而,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要从量变到质变,实现科学范式的革命时,往往都会有哲学层面的因素蕴含其中。科学的发展也必然要在理论与实践双重环节中力争达到哲学的视野和高度。同时,哲学的发展也并不能总是内在的体悟或者纯粹的概念推演,而是要在必要的时刻借鉴科学化的思维和方法实现哲学追求真理的确定性、经验性和实证性。因为只有将人文性与科学性、思辨性与经验性、理论性与实证性有机结合相互统一的哲学,才可以称其为对人类世界、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真正具有指导价值和启示意义的学问。如果你可以真正理解这一点,想必你就可以明白科学研究为什么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总是会步入某个哲学式的场域,总是要不得不直面和破解某些哲学方面的问题的原因了。好了,今天就说这些吧!

最后,希望我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能够对你有所启示,也希望从此往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成为你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理论的武器,并且可以转化为你人生道路上的物质的力量和现实的成就。也祝你学习进步!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蒋楼

                                            2016年5月30日星期一


蒋楼:马克思主义视域的辩证法、唯物与唯心的讨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