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公益向左,商业向右》(徐永光 著)

1. 一说到公益,就想到免费,不仅服务对象把免费看得天经地义,就连做公益的人,也认为收了费公益就不纯粹了,尤其是在面向弱势群体的时候。这些观念是需要改变的。
2. 好未来“希望在线”所要做的,正是商业向向左的模式。企业参与社会公益,1.0版是捐钱,授人以鱼,2.0是帮助穷人做出改变,授之以渔,更高层次为企业战略公益,是指企业把它的公益行为渗透到产品和服务中,渗透于供应链上下游中。
3. 政府公共服务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与私人组织合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也称为“公共服务市场化”。
4. 塔西佗陷阱: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5. 做好事不排除接受物质回报,这样会有更多人做好事,同样,接受帮助的人,要付出代价,这样帮助才会更有成效。
6. 公益市场化对消费者主权和生产者主权的研究以及合理运用是一门大学问。
7. 中国“公众参与”全球排行榜垫底,除了公益行政化回潮销蚀了公众参与的热情,还有政府过度揽责,也让许多人养成等,靠,要的习惯,社会自治、自理、互助能力消退。还有,“助人不快乐”,“帮人有风险”的事情时常发生。
8. 从市场需求出发,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是商业与公益的共同点。
9. 好的公益项目一定是普适的,创新的,可以市场化的。
10. 管理大师德鲁克讲过,“只有把社会问题的解决变成有利可图的机遇,社会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11. 社会企业是用商业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机构,与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相比,两者均以社会使命为先,但前者可以通过自身的运营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性。
12. 瑞士信贷认为,影响力投资(简称社会投资)是以创造可测量的社会影响为主要目的的且具有财务增值潜力的投资。
13. case:禹闳通过社会投资改造浙江绿康医养集团的模式。不管项目利润前景有多好,如果对社会没有意义或者带来负面的影响,一律不投。(注意改造了模式)
14. 给公益组织的民非捐款可以,借款也行,但是做股权投资不行,投进去赚了钱也不能分红。
15. 在追求正常财务回报的同时还追求特定的社会目标,这是社会影响力投资与传统投资的不同之处。
16. 社会投资提供的资本使得社会企业,社会组织能够开展产生收益的活动。这些活动获得的盈余用于偿还投资者。
17. 我国法定公益慈善组织分为社团,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简称“民非”)。依据2016年颁布的《慈善法》,民非已改称“社会服务机构”。
18. 民非面临的政策:投资人对该组织不享有任何财产权利;不得分红;不能向银行贷款融资(资产不能用作抵押融资);不准设立分支机构;基本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19. 社会分配机制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市场按照竞争性原则进行,出现贫富差距;政府按照强制性原则,缩小贫富差距;第三次分配通过社会,按照志愿性原则进行公益捐赠。正是三次分配使社会资源分配趋于公平。
20. 格莱珉银行的扶贫模式:借贷给无抵押担保的穷人,用市场化的手段和规则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每周接待人只需要偿还小数额的贷款,在日积月累中,就会不知不觉完成还款。
21. 格莱珉银行坚持的原则:社会企业可以接受非穷人投资,这些投资不能分红,股份可以退出,但是只能按照投资原值退还。
22. 扶贫小额贷款能够顺利运行且不走样,必须坚持一个定位,满足两个保证条件。定位:只满足穷人的需求。保证条件一:富人和商人不会觊觎这些贷款(利率高15%~21%,贷款额度小20000)。保证条件二:利率收入必须覆盖小额贷款机构的运行成本。
23. 社会企业就是企业,按照企业规则运行,公益目标蕴含于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之中。声明公益性容易被误解为公益组织,不利于企业发展,甚至会自我困扰和束缚。
24. 关于社会企业是否需要争取税收优惠:其一,社会企业的标签会给让消费者首选社会企业的产品,这叫“道德消费”,同样在政府采购时,社会企业也更有竞争力。其二,社会企业关注的市场领域大多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领域相吻合,税收优惠是现成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