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到底讲了什么?

2020-07-31 20:35 作者:假命题蕴含任何命题  | 我要投稿

  

该文最早是我几年前是我发在知乎的,知乎作者与我是同一人。https://zhuanlan.zhihu.com/p/32827302


  要理解《人类简史》讲了什么,需要知道本书的三条主线(虽然这三条线索是我理解的,不是作者自己说的)。

  第一条主线,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讽刺、批判与反思。人类早就习惯了将自己与其他生物看待得如此不同,仿佛自己是地球的主宰,毫不掩盖我们身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第1章)作者却提醒我们,人类是一种没什么特别的动物。在整整200万年间,人类一直就只是一种弱小、边缘的生物。直到认知革命促使人类完成了一场仓促的跳跃,人类的“与众不同”正是从这里开始。

  然而要继续追问人类哪里与众不同,我们看到的并非是,如不少文学、影视作品里所描绘的人类有着复杂的情感、高贵的人性与灵魂,仿佛人类是冰冷残酷的自然世界里,唯一具有温柔感情和善良力量的一方。在第4章中我们看到的,恰恰是这种自诩最有感情与人性的生物,给动物界带来了最大的一场浩劫。这些被人类灭亡的物种,倒已经算是幸运了,在第5章和第17章中会继续讲到,鸡鸭牛羊这些被人类驯化奴役了的动物,过的才是更悲惨的生活。

  当然,人类对待自己的同类,同样不见得温柔多少,历史上种种的宗教战争、阶级的压迫,更不用说欧洲过去500年造成多少原住民灭绝的殖民,以及由此引发的奴隶贸易(第15章)……种种一切都促使我们对人类中心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的反思。这种反思应当是我们看待自身、看待社会、看待历史的起点,承认人类并不与众不同,也不高尚美好,我们才可能从过去的错误中有所学习。

  

  第二条主线是文化研究的视角。这条主线从第2章开始,人类之所以能发展出了大规模合作的能力,得益于认知革命之后,人们拥有了讨论共同想象的虚构事物的能力。神、国家、钱、人权、正义之类的种种概念,并非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共同想象的产物(也就是说,它们是一种“观念”)。人类的文化也正是由此而来。许多社会学家都强调人类关于世界的知识是社会地建构的。知识社会学认为,通过考察我们的社会处境,可以明了我们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理解世界。而作者正是要我们跳出我们的社会处境预设给我们的知识体系,抛弃先入之见,以一个更高的角度、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自己,看待我们的历史。

  本书作者一直在提醒我们,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并非理所当然、永恒不变的客观真理。信仰、国家、钱的观念不是(第10、11、12章),人权、正义的观念不是(第6章),对于人的任何一种阶级划分,对于gender(性别、性认同)的观念(第6章)同样不是自然、客观的。而在第13章甚至提醒我们,历史本身就不是自然且必然的产物。研究不同的文化,研究历史的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拓展我们的视野,促使我们脱出以为一切理所当然的中心主义。

  

  第三条主线,历史发展的种种变革,如何逐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甚至时而成为一种异化人类的力量。在第二条主线中我们聚焦于文化,第三条主线则看着文化中的人。

  我们知道,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无疑是我们的狩猎采集者祖先无法相比的,当今人类的生活岂不该比我们的狩猎采集祖先幸福上成百上千倍,然后实际情况却不是那么显而易见。

  这条主线从第3章和第5章开始,远古采集者有健康和多样化的饮食、相对较短的工作时间,也少有传染病的发生,比起后来的农夫、牧羊人、工人或上班族,他们的生活似乎要来得更舒适,也更有意义。作者这样形容农业革命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接下来几章还会看到,每当人类整体的能力大幅增加、看来似乎大获成功,个人的苦痛也总是随之增长。

  人类发明种种事物,原本是为了给自己带来福祉,却不想事与愿违,人类发明的事物反倒成了异化人类的力量,以至于我们都难以评价,到底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人类;是人类发明了机器为自己所用,还是将自己变成了机器,失去了个性;是金钱为人类提供了便利,还是金钱奴役了人类。

  第6章中说到规则(社会规范、法律),第7章说到书写文字,第10和16章说到钱和资本主义,第14章说到科学,第17、18章说到工业革命。这一切是如何影响了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又催生出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与伦理观?工业革命是否重蹈了农业革命的覆辙?

  最终,这三条主线引向了2个最终的议题,第一个被作者称为“历史最大空白之处”,也就是人类的幸福问题(第19章)。第二个是对人类未来的命运的预示与警告(第20章)。尽管,这2个议题要到作者的下一本书《未来简史》中才被深入讨论。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到底讲了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