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世袭王爵介绍
感谢微博和B站的@淮南东路安抚使的宋朝宗室制度科普,让我得以制作较完善维基百科里的宋朝世袭王爵,包括四个嗣王的世系图。因为工作太忙,花了近半年(2020年至2021年1月)才完成而得以发表文章感谢支持。因为有些资料可能发生出入,难免也有不准确之处,还请前辈加以指导。

宋朝基本沿袭了唐朝的王爵制度,多数册封宗室为王,王爵分为王、嗣王和郡王三等。王爵及身而止,通常不世袭,只有奉祀宋太祖的安定郡王以及濮、秀、荣、沂四嗣王实行兄终弟及的世袭。异姓功臣封王较少,外戚封赏极滥,通常追封皇后或者皇太后的三代或五代祖先为王,其父兄子侄往往受其荫庇。
宋代爵位迁转、加封情况也很频繁,一般初封小国,后逐次进封大国。基本上封王者大都历封数国。死者的爵位一般会受到追赠加封。
《玉海》记载,北宋景祐三年正月,翰学承旨章得象等人评定三等国名,分为大国、次国、小国,用于封爵。一般皇子初封亲王,王号先从小国中选择,之后逐次进封次国、大国之王号。比如宋英宗的儿子赵颢,先封为乐安郡公,然后升为祁国公,然后升为东阳郡王,然后升为昌王(昌国为小国),进封岐王(岐国是次国),再进封雍王(雍国为大国),然后迁转封为扬、徐、冀、楚诸大国国王,死后追赠为燕王(大国)、吴王(大国)。
宋朝的国姓、国号,以及诸帝即位前用过的王号和国公封号,不再另封于他人,包括赵、宋、晋(宋太宗封晋王)、寿、襄、韩(真宗)、庆、昇(仁宗自庆国公晋封昇王)、颍(神宗原封)、均(哲宗原封均国公)、宁、端(徽宗自宁国公晋封端王)、滑(宋太祖即位前所领节度使)等等。

继承法
宋朝的嗣王爵并非由嫡长子继承,而是从特定人的后裔里,同辈中由长到幼逐个继承,直到该辈后裔不在世,再由下一辈的子侄继承。如果把这个例子放在明朝的王爵(以朱棣的燕王爵位做例子)会是如下:
朱棣作为初封第一代燕王王爵,其长子朱高炽只能先被封为国公,其他儿子没有爵位
朱棣死后,其长子会袭封为嗣燕王(不是“燕王”,而是“嗣燕王”),若朱高炽不在世了,就由次弟朱高煦继承,以此类推
如果朱棣的儿子都不在世,就会由在世孙子中年纪最长的继位
如果没有特别旨意,王爵都不能世袭。两宋只有四个嗣王爵(都是因为该系子孙入继皇帝而特封的本宗),以及一个安定郡王(宋太祖赵匡胤之后)。而皇帝亲生儿子没有一个在世是允许世袭,即便是皇子也只能从国公封起,再慢慢一步步封到亲王。而亲王也是从小国进封到大封国。
对于嗣王爵,一般王爵过世之后,要通过宗正寺上报皇帝决定继承者,通常不出五服;宗正寺、宗正司,外宗正司的领导会根据筛选王爵继承人再由皇帝决定。只要同辈仍有从兄弟在世,王爵绝对不会传给直系子孙。
宋朝宗室的待遇核心为官阶,和后来的明清宗室不同,爵位只表示地位,不主要对应待遇;因此宗室的爵位都是随着武阶的升位而进封。例如:受封国公爵位的同时,一般其官阶为武职刺史,而刺史爵位表示官阶和俸禄及公使钱等等;加官到节度使,爵位也是da'zhi进封至郡王(节度使同平章事,爵郡王)。
而一个宗室能够得到最好的待遇,就是过世后追封一个亲王爵位。例如宋仁宗的八叔赵元俨,作为宋太宗的皇子,爵位从曹国公(官阶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兼御史大夫,进拜平海军节度使),进封到广陵郡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授昭武、安德二军节度使),再进封到小国亲王到大国亲王,最后进到靠山的荆王,过世后追封燕王。他的后代没有特别旨意也只能从头封起。宋仁宗本人一开始也是爵封庆国公(庆州因此升作庆阳府),之后一路进封到寿春郡王(寿州进而升作寿春府),官阶从刺史加到节度使,最后进封到大国王升王(升州升作江中府)。

有宋一代,共有四个嗣王爵位,分别为:嗣濮王(宋英宗生父赵允让一系)、嗣秀王(宋孝宗生父赵子偁一系)、嗣沂王(宋孝宗次子,魏王赵恺之子一系)和嗣荣王(宋理宗生父一系)。
除此之外宋朝还有一个世袭王爵——安定郡王,由宋太祖的两个儿子及其后代所承袭。

(以下世系图过于庞大,王爵承袭者的具体生卒年只列在文章列表而不列在世袭图人物框里)
(死后追封封号以粗体显示王爵及相关封爵以颜色显示)

嗣濮王
濮王始祖赵允让为宋太宗第四子,商恭靖王赵元份第三子。景佑二年(1035年),赵允让第十三子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三年(1036年),授太子左监门率府副率,赐名宗实。之后宋仁宗所生的三名儿子皆幼年夭折,而仁宗的兄弟也早逝(早于仁宗登基时逝世),故在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赵宗实被立为皇子,赐名曙,赐袭衣、金带、银绢各一千。九月,迁齐州防御使、进封钜鹿郡公。八年(1063年)三月,仁宗崩于福宁殿。四月,即皇帝位,即宋英宗。
宋英宗即位后,讨论祭祀其生父濮王赵允让的典礼。治平元年(1064年),韩琦、欧阳修等奏请尊礼濮安懿王为皇考。尊礼之事引起与王珪、司马光、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台谏大臣的不满,主张称濮王为皇伯。史称濮议。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人被贬黜,治平三年(1066年),由于宋英宗强烈意愿,使曹太后认可尊濮安懿王为皇考濮安懿皇。但是,赵允让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皇帝尊号,随著英宗的去世,事情不了了之。
熙宁十年(1077年)九月甲戌,赵允让次子,即宋英宗的二哥赵宗朴进封濮阳郡王;赵允让三子赵宗晖于元丰元年(1078年)承袭濮国公爵,以奉祀濮王,次年(1080年),侄子宋神宗加封祖父家族,他亦被封为濮阳郡王。最后赵宗晖于元丰七年(1084年)获封嗣濮王,奉祀濮安懿王。
赵允让(995-1059),宋太宗第四子商恭靖王赵元份的第三子;庆历四年(1044年),封汝南郡王,拜同平章事,改判大宗正司。嘉祐四年(1059年)去世,赠太尉、中书令,追封濮王,谥号安懿,即濮安懿王。
赵宗朴(1077年卒)【2】,濮安懿王赵允让次子;其长兄魏国公赵宗懿无后,于是以赵允让现存最长子身份官拜彰德军节度使,袭岐国公。后来改封濮国公,奉濮王后。熙宁十年(1077年)九月甲戌,彰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濮国公赵宗朴为兼侍中,进封濮阳郡王。五日后,十月初七日,赵宗朴薨,宋神宗赠太师、中书令,追封定僖穆王【1】。
赵宗谊(1078年卒),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六子;后承袭濮国公。
赵宗晖(1028 - 1094),濮安懿王赵允让第三子;元丰元年(1078年)袭濮国公爵,以奉祀濮王,进官淮康军节度使,元丰二年(1079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府仪同三司。次年(1080年),被封为濮阳郡王。元丰七年(1084年)获封嗣濮王,奉祀濮安懿王。绍圣元年(1094年)去世,赠职太师,追封怀荣穆王。
赵宗晟(1031-1095),濮安懿王赵允让第九子;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以武安军节度使判大宗正事,加检校司徒,嗣濮王。绍圣二年(1095年)三月薨,赠太师、昌端孝王。
赵宗愈(1031 - 1095),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二子;绍圣二年四月初七日(1095年5月13日)进嗣濮王。同年八月廿一日(9月22日)薨,追封襄恭宪王。
赵宗绰(1034 - 1105),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六子;绍圣二年(1095年)承袭嗣濮王。绍圣三年二月廿四日(1096年3月21日)薨,赠太师,追封荣孝靖王。
赵宗楚(1097年卒),濮安懿王赵允让第二十子;官至武胜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南阳郡王。绍圣三年(1096年)三月,以检校司徒改武昌节度使,嗣濮王。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薨,赠太师、惠僖节王。
赵宗祐(1098年卒),濮安懿王赵允让第二十一子;绍圣四年八月十七日(1097年9月25日)进嗣濮王。元符元年二月十八日(1098年3月23日)薨;六月赠太师、钦穆恪王。
赵宗汉(1109年卒),濮安懿王赵允让第二十二子;最初任保宁军留后,封邺国公,绍圣三年(1096年)进爵东阳郡王。次年,朝廷加他官为开府仪同三司、改封安康郡王,后来再加官检校司空、任彰德军节度使,元符元年(1098年)嗣濮王。大观三年八月(1109年9月13日)卒,赠职太师,追封景孝简王。
赵仲增(1115年卒),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四子赵宗辅第十二子;历任彰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嗣濮王,政和五年八月十四日(1115年9月4日)薨 ,九月赠少师、简穆孝王。
赵仲御(1052 - 1122),昌端孝王赵宗晟长子;累迁镇宁、保宁、昭信、武安节度使,封汝南、华原郡王。政和五年(1115年)进嗣濮王,宣和四年五月(1122年6月22日)薨,褒赠太傅,追封郇康孝王。
赵仲爰(1054-1123),怀荣穆王赵宗晖次子;拜建武节度使,为大宗正,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江夏郡王。宣和四年五月廿八日(1122年7月3日)进嗣濮王,任检校少傅、定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宣和五年六月(1123年7月2日)薨,赠太保,追封恭王。
赵仲理(生卒年不详),濮安懿王赵允让子彭城郡王赵宗衮之子,一说为濮安懿王赵允让第七子赵宗辅第十四子;在1123年至1127年承袭嗣濮王。
赵仲湜(1073 - 1137),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四子赵宗辅之子;熙宁十年(1077)授右内率府副率,累迁密州观察使、知西外宗正事、保大军承宣使。1131年承袭嗣濮王,绍兴七年七月十四日(1137年8月2日)卒,追封仪恭孝王。
赵仲儡(1139年卒),景孝简王赵宗汉第九子;初授右内率府副率,转右监门卫大将军。建炎末,授武功大夫、忠州防御使。绍兴中,迁济州,知南外宗正事。绍兴八年(1139年),加检校少保、向德军节度使,袭封嗣濮王。同年九年十一月初六日薨,追封琼恭惠王。
赵士㒟(1084 - 1153),郇康孝王赵仲御第四子;原为齐安郡王,追封循忠恪王,曾任权主奉濮安懿王祠事。(无列在世系表)
赵士俴(1157年卒),濮安懿王赵允让次子定僖穆王赵宗朴之子,荣国和思公赵仲僴第四子;绍兴二十五年十一月庚午(1155年12月22日)承袭嗣濮王,任崇庆军节度使。绍兴二十七年卒(1157年),七月赠少师,追封思温靖王。
赵士輵(1181年卒),濮安懿王赵允让次子定僖穆王赵宗朴之子,荣国和思公赵仲僴第五子;最初任右监门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又曾担任和州防御使和知濮安懿王园令,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被任命为建州观察使。大宗正司于绍兴二十八年八月(1158年)以赵士輵是濮王在世后裔最年长者,提请他袭封嗣濮王,到九月正式受封,又授昭化军节度使。淳熙七年十二月(合1181年1月)卒,赠官太傅,追封安王。
赵士歆(1118 - 1196),仪恭孝王赵仲湜第十一子;宣和四年(1122年)天宁节获赐名,授官太子右内率府副率,后来分别在靖康元年(1126年)转任太子右监门率府率和建炎元年(1127年)获封右千牛卫将军。其后,赵士歆历任右监门卫大将军、荣州刺史、贵州团练使、眉州防御使、和州防御使、宣州观察使、昭庆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和保康军节度使等职务。淳熙八年二月戊戌(1181年3月8日)承袭嗣濮王,次年加官开府仪同三司、充任醴泉观使,亦授三少:淳熙十三年(1186年)拜少保、十六年(1189年)拜少傅]、绍熙五年(1194年)又拜少师。庆元二年九月(1196年)薨,赠官太傅,追封韶王。
赵不𥞋(1122 - 1199),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四子赵宗辅之曾孙,赵士𢜬第三子;靖康元年(1126年)乾龙节获赐名,授补保义郎,后来升为武功郎,又添差淮东兵马钤辖。庆元三年四月初四(1197年4月22日)承袭嗣濮王,授“皇叔祖”称号、任褔州观察使,一切俸禄、岁赐、公费等待遇以依赵士歆任观察使时体例。庆元五年十二月(1199年),转职武安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同月去世,赠官开府仪同三司,追封蒋国公。自他以后,嗣濮王由任一般官员的濮王宗室后裔袭封。
赵不璺(1122 - 1207),濮安懿王赵允让曾孙,赵士𠢳第四子;绍兴四年(1134年)天申节获赐名,授补保义郎,后来升为武经大夫。庆元六年四月二十(1200年6月7日)承袭嗣濮王,授“皇叔祖”称号、任利州观察使同年九月宋宁宗命他祭祀宗庙。开禧三年六月(1207年),赵不璺转职宁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同年去世,赠官开府仪同三司,追封安国公。
赵不俦(1130 - 1217),景孝简王赵宗汉次子赵仲彩之孙,咸安郡王赵士铢第四子;绍兴五年(1135年)天申节获赐名,授补保义郎,后来升为修武郎。其后,赵不俦得“皇叔”、“皇叔祖”称号,历任太子右监门率府率、右千牛卫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吉州刺史、成州团练使、眉州防御使、和州防御使、随州观使、安远军承宣使和提举佑神观等职务。开禧三年七月己卯(1207年7月31日),赵不俦袭封嗣濮王、充任昭庆军节度使,嘉定三年六月(1210年)时授检校少保,到嘉定十年(1217年)去世,赠官少师,追封高平郡王。
赵不嫖(1136 - 1219),仪恭孝王赵仲湜第九子赵士石次子;绍兴十年(1140年)天申节获赐名,授补保义郎,后来升为武翼大夫。其后,他在嘉定十一年三月(1218年)袭封嗣濮王、充任福州观察使,次年(1219年)六月去世,赠官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惠国公。
赵不凌(1145 - 1224),濮安懿王赵允让玄孙,为其长子舒良靖王赵宗懿第六子荣国僖安公赵仲汾之孙,惠国公赵士䅳第六子;绍兴十五年(1145年)出生,十九年(1149年)天申节获赐名,授补保义郎,后来升为武德郎。嘉定二年(1209年)得“皇叔祖”称号,任右千牛卫将军;到十三年正月己酉(1220年2月23日)袭封嗣濮王、充任福州观察使;又在十五年五月(1222年)转职奉国军承宣使,嘉定十六年十二月(合1224年)去世。其死讯在嘉定十七年六月才传回南宋朝廷,赠官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惠国公。
赵不熄(1234年卒),仪恭孝王赵仲湜第七子永嘉郡王赵士程第五子;淳熙十五年(1188年)时为忠翊郎、添差平江府排岸兼船场公事。当时的嗣濮王韶王赵士歆指出前任嗣王赵士輵历仕四朝,但无继后,故请朝廷从濮王后裔选择贤者成为其继子;之后大宗正司上奏建议以赵不熄为赵士輵的嗣子,得到朝廷允许。其后,在嘉定六年(1213年)于提举福建市舶任内被降职;唯于十四年(1221年)任奉直大夫时,又以他是濮府后裔尊长授和州防御使、提举佑神观 、得“皇叔祖”称号;到宝庆元年五月丙寅(1225年6月13日)袭封嗣濮王,职保康军承宣使。端平元年正月(1234年)去世。
赵不擅(1251年卒),韶王赵士歆第三子;绍熙二年(1191年)获旨授正率官封;到端平元年正月丙午(1234年2月6日)袭封嗣濮王,职保宁军承宣使、拜少保。淳祐十一年(1251年)去世,赠官少师,追封新兴郡王。
赵善珘(1252年卒),濮安懿王赵允让来孙;1251至1252年袭封嗣濮王。(无列在世系表)
赵善奂(1255年卒),濮安懿王赵允让来孙,为其长子舒良靖王赵宗懿第六子荣国僖安公赵仲汾一系,赵不违之子;1252至1255年袭封嗣濮王。
赵善腾(1259年卒),新兴郡王赵不擅长子;1255至1259年袭封嗣濮王。
赵善谘(生卒年不详),景孝简王赵宗汉十一子赵仲玶曾孙,赵士忞之孙,赵不踬之子;1262年袭封嗣濮王。

注释:
《宋会要辑稿·帝系二》作追封康王,后加封和王。
《宋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英宗》中作宗懿,唯《宋史·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四·宗室二》宗懿传无受封濮国公,而宗朴传则有“治平中,建濮王园庙,宗朴遂拜彰德军节度使,封濮国公,奉王后。”一句,疑本纪笔误。

嗣秀王
秀王始祖赵子偁为宋孝宗赵昚之父,宋太祖第四子赵德芳的五世孙。建炎七月十一丁亥日(1129年7月28日),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元懿太子赵旉夭折,年仅2岁,而宋高宗至此再也没有任何亲生子嗣。之后宋高宗只好从宗室中选择继承人,有野史称宋高宗受宋太祖托梦,称“汝祖自摄谋,据我位久,至于天下寥落,是当还我位。”故高宗过继了太祖七世孙作为养子,并立为太子;《宋史》中也有相似的记载,但为孟太后受托梦。
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高宗于太祖系宗室中选了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赵昚)养于宫中。三年(1133年)二月为和州防御使,赐名瑗,改贵州防御使。五年(1135年)五月,用尚书左仆射赵鼎议,在宫中设立书院教育他,建成后以书院为资善堂。孝宗读书强记,天资特异。诏授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十二年(1142年)二月,授检校少保、封普安郡王。十七年(1147年)六月,授常德军节度使。此后,宋高宗另一位养子赵璩(赵德芳幼子赵惟能之后)亦封郡王。两人官属礼制相同,号为东、西府。太子多年未定,内外颇以为疑。三十年(1160年)二月,立为皇子,赐名玮,授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王。赵璩则称“皇侄”,两人名分终定。
宋孝宗退位后,其子赵惇继位,是为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四月,宋孝宗胞兄赵伯圭以食邑八千户、食实封二千九百户的待遇,得特授太保,嗣秀王,仍为安德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在秀王祠侧赐以甲第,让他在湖州立庙为父奉祀。十一月,奏请以次子明州观察使、提举佑神观赵师揆兼充秀安僖王园庙合差园令、仍从例兼秀王位检察尊长等事,获准。又奏请按“棂星门一座,戟门、祠堂、后堂各三间,后堂挟屋八间,戟门挟屋八间”建造秀王祠堂,获准。而宋孝宗生父赵子偁在此之前已经被追封为秀王,谥号安僖。
赵子偁(1144年卒),太祖第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的五世孙、英国公赵惟宪的玄孙、新兴侯赵从郁曾孙、华阴侯赵世将之孙,庆国公赵令譮之子,与宋高宗赵构同辈。曾为秀水(今浙江嘉兴)县丞,居住在嘉兴运河杉青闸一带的官邸。宣和元年,授嘉兴县丞。后应召赴尚书省审察,改宣教郎。不久授直秘阁(淳化元年(990年)置,以京朝官充任,掌秘阁事务),赐五品服。绍兴五年秋,次子赵昚封建国公,要从师学习,擢任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州,绍兴六年,赵子偁要求为祠禄官,得到朝廷批准。累官至左朝奉大夫,于绍兴十三年秋致仕。次年春,卒于秀州(今浙江嘉兴)。以恩赠太子少师。次子赵昚立为太子后,加赠太师、中书令,封秀安僖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赵昚受禅称帝,是为孝宗,尊赵子偁为“皇伯”。
赵伯圭(1202年卒),秀安僖王赵子偁长子,宋孝宗胞兄。最初以恩补将仕郎,调秀州华亭尉,累官至浙西提刑司干办公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因是赵子偁长子,以右从政郎、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被除授右宣义郎、明州添差通判。绍熙元年(1190年)三月,诏赵伯圭到阙,差内侍任邦俊传宣抚问,并赐银合茶药;[22]四月,赵伯圭以食邑八千户、食实封二千九百户的待遇,得特授太保,嗣秀王,仍为安德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在秀王祠侧赐以甲第,让他在湖州立庙为父奉祀。嘉泰二年(1202年10月12日)在家中去世,追封崇宪靖王。
赵师揆,崇宪靖王赵伯圭次子;最初补任右承务郎、添差湖州签判,后改任婺州通判、加直秘阁,后任命江东提举。不过其后常平失陷而被免去职务,改职淮南漕、淮西提刑兼提举。又历任江东转运副使、明州知州、明州观察使、奉国军承宣使、奉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和万寿观使等职务,之后袭封嗣秀王。袭封嗣秀王后授“皇伯”称号、任命他为提举佑神观、秀安僖王园令;又曾赐予度牒及会子,让他依照显仁皇后例修缮被烧掉的崇王府第居住,亦授他检校少保和三少:嘉泰二年(1202年)拜检校少保、嘉定三年(1210年)拜少保、六年(1213年)拜少傅、七年(1214年)又拜少师。同年去世,赠官太傅,追封澧恭惠王。
赵师禹,崇宪靖王赵伯圭第六子;最初在隆兴元年(1163年)补任右承务郎,之后曾担任团练使[3]、保康军节度使、提举祐神观、秀安僖王园令;授检校少保;封天水郡开国公。
赵师喦(1224年卒),崇宪靖王赵伯圭第八子;隆兴元年(1163年)补任右承务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父亲赵伯圭在嘉泰二年(1202年)去世时官通州军州事。之后,他在开禧二年(1206年)由朝奉郎、直秘阁特授忠州防御使,亦担任过庆元府知府。嘉定十七年七月辛亥(1224年8月2日),南宋朝廷令他袭封嗣秀王,同年十月初六(1224年11月18日)去世,赠官太傅,追封永敏惠王。
赵师弥(1258年卒),崇宪靖王赵伯圭第九子;隆兴元年(1163年)补任右承务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父亲赵伯圭在嘉泰二年(1202年)去世时官嘉兴军府事。之后,他在开禧二年(1206年)由奉议郎、衢州通判授和州防御使。宝庆元年正月(1225年),出任保宁军节度使的赵师弥拜检校少保,随后在二月丙申(1225年3月15日)袭封嗣秀王、拜检校少师。绍定六年(1233年),他自少傅加任判大宗正事[8],又于端平三年(1236年)获南宋朝廷授少师[9]、淳祐元年(1241年)获授太子少保[10]、淳祐五年(1245年)授太傅,并加食邑。宝祐六年五月十八(1258年6月21日),赵师弥去世,赠官太师,追封润节惠王。
赵与泽(1271年卒),崇宪靖王赵伯圭次子,新兴恭良郡王赵师垂子;曾任直秘阁、主管鸿禧观,景定元年(1260年)【1】继承叔祖父赵师弥袭封嗣秀王、任福州观察使、提举佑神观,至咸淳七年十月(1271年)去世,赠官少师,追封临海郡王。
赵与檡【2】(1276年卒),崇宪靖王赵伯圭之孙;咸淳七年(1271年)冬天以全州知州袭封嗣秀王,任吉州刺史。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杨镇奉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到婺州,他和杨淑妃一同前往,到闰三月任命为浙江、福建、广南东三路察访使、安抚及西外宗正。景炎元年十一月,元军围攻瑞安,他和方洪二人发誓死守,但一名小校李雄在半夜开启瑞安城门让元兵进入,二人率领部下巷战兵败而受绑。中书左丞董文炳亲自劝降,唯赵与檡怒斥董文炳,最后被杀,方洪也殉节自杀。
注释:
或景定二年(1261年)
《宋史·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瀛国公 二王附》作“与睾”,《宋史·卷四百五十·列传第二百零九·忠义五》作“与檡”,《宋季三朝政要·卷五·少帝》作“与择”,《齐东野语·卷九·秀王嗣袭》作“与泽”,与前任同名。


嗣沂王
嗣沂王始祖赵抦为南宋孝宗次子赵恺之子。赵恺于开禧二年(1206年)薨逝,追封沂靖惠王。赵恺原本有一子,名赵垓,但三岁即夭折。宋宁宗遂下令立秦康惠王赵德芳的长子,高平郡王赵惟叙的八世孙,赵希瞿之子赵竑为其子嗣,改名赵贵和。后来宁宗的皇子赵询病死,于1221年6月立时任福州观察使的赵贵和为皇子,再改名赵竑。
因为赵竑已经过继为皇子,沂王后嗣出现悬空,宁宗命宰相史弥远找寻品行端正的宗室过继给沂王,而史弥远将此任务交了其幕僚余天锡。余天锡回乡应考科举,途经绍兴遇著大雨,在全保长家(宋理宗的舅父)中避雨,于是认识了太祖赵匡胤次子,燕懿王赵德昭次子冀康孝王赵惟吉的八世孙--赵与莒兄弟。余天锡得知他们为赵氏宗族后,也觉得兄弟二人行为得体,认为是合适人选继承沂王,故向史弥远推荐。史弥远接两兄弟往临安亲自考量,也认为兄长赵与莒为继承沂王的合适人选,故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六月,补秉义郎。八月,授右监门卫大将军、赐名贵诚、除果州团练使。九月,立为沂靖惠王后。十五年(1222年)五月,迁邵州防御使。
由于时为宁宗皇子的赵竑一向不满史弥远专权,史弥远决心另立新君。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赵与莒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昀。是月,宁宗驾崩,史弥远联同杨皇后假传宁宗遗诏,赵昀即皇帝位,是为理宗。
之后,燕懿王赵德昭第四子舒国公赵惟忠的八世孙,赵希偲之子赵与奭,于宝庆三年(1227年)赐名贵谦,授宜州观察使,代替即帝位的宋理宗出继沂王赵抦,淳祐元年四月丁丑(1241年5月31日),赵贵谦获封嗣沂王,同时理宗弟弟赵与芮亦获封嗣荣王。
赵抦(1206年卒),宋孝宗赵昚次子,魏王赵恺之子;庆元年间,封吴兴郡王,领昭庆军节度使。开禧二年(1206年)薨逝,赠太保,封沂靖惠王。
赵贵和(1225年卒),后改名赵竑,宋太祖第四子赵德芳九世孙,赵希瞿之子,因赵抦薨而无子,遂立为其嗣,赐名为均,后又改名贵和。后因宋宁宗的皇子赵询病死,被立为皇子,改其名为赵竑,授宁武军节度使,封为祁国公。1222年(嘉定十五年)五月,加检校少保,封为济国公。宝庆元年(1225年)正月霅川之变之后,史弥远派余天锡逼迫赵竑自裁,赵竑身亡后,原被追赠为少师,封保静镇潼军节度使。不久又被剥夺王爵,追贬为巴陵郡公。宋度宗即位后,恢复追赠赵竑少师、节度使等官衔。而宋理宗皇后谢道清追赠其为太师、尚书令,追封镇昭肃王。
赵贵诚,即后来的宋理宗。
赵贵谦(1178 - 1252),宋太祖次子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赵希偲之子;原名赵与奭,任右监门卫大将军,宝庆三年(1227年)赐名贵谦,授宜州观察使,代替即帝位的宋理宗出继赵抦。绍定四年(1231年)转任承宣使,又在嘉熙元年(1237年)获职保康军节度使、封天水郡开国侯。淳祐元年四月丁丑(1241年5月31日),赵贵谦获封嗣沂王,加官开府仪同三司;同时宋理宗弟弟赵与芮亦获封嗣荣王。其后,他在淳祐五年(1245年)和嗣荣王一同拜少保,到十二年(1252年)去世,赠官太傅,追封申恭和王。
赵乃猷,申恭和王赵贵谦之子。


嗣荣王
嗣荣王始祖赵希瓐为南宋理宗生父,为太祖赵匡胤次子赵德昭的八世孙。宋宁宗因八名亲生子皆幼年夭折,故立赵德昭后裔赵询为太子,赵询于廿八岁时英年早逝,遂改立沂王嗣子、福州观察使赵贵和(即前文介绍原本过继给嗣沂王始祖赵抦的赵竑)为皇子,沂王后嗣于是悬空,而后宁宗命宰相史弥远找寻品行端正的宗室过继给沂王,而后来经史弥远幕僚余天锡推荐的赵与莒过继为沂王后嗣(参见上部嗣沂王部分)。
而宋理宗的弟弟,赵希瓐的次子赵与芮在父亲被追封为荣王后,淳祐元年四月丁丑(1241年5月31日)获封为嗣荣王。而宋理宗也因为无嗣,过继了赵与芮的儿子为皇子,即后来的宋度宗赵禥。
赵希瓐(生卒年不详),太祖次子燕懿王赵德昭的八世孙,宋理宗生父;宋理宗登基后,追封其为荣文恭王。
赵与芮(1207-1287),荣文恭王赵希瓐次子;1241年年袭封王位,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城被元军攻克,太皇太后谢道清、太后全氏和其孙宋恭帝被元朝政府北迁至元大都,赵与芮、黄定喜夫妇同行。赵与芮为宋室中辈份最高(宋朝三幼主的祖父),主动将其财产献给元政府,因此被掳至大都的宋宗室皆被善待。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授宋福王赵与芮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大司农、平原郡公。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7年),赵与芮薨逝,享寿八十。

安定郡王
除了上述的四个嗣王爵,宋朝也有另一个郡王级别的世袭王爵——安定郡王,由宋太祖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的后裔,和上述嗣王爵的继承方式袭爵,但太祖第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一系只出过两代安定郡王(第一代和第七代),其余都是出自太祖次子燕懿王赵德昭一系,且后来大部分几代安定郡王都出自燕懿王第四子赵惟忠的第七子赵从信一系。(后面几位安定郡王只记载了袭爵时间和简单世系)
赵从式(1072年卒),太祖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次子,赵惟宪长子。最初袭封堂兄弟赵从古的安国公爵,改封舒国公,并任磁州防御使,后来成为泾州观察使。熙宁元年(1068年)九月获封为安定郡王以奉太祖祀,并授官彰化军节度观察留后,之后曾任职保康军节度使,到熙宁四年十二月(合1072年)去世,赠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追封荣安僖王;奉祀太祖的安定郡王爵由燕懿王赵德昭曾孙赵世清承袭,而祖父赵德芳则以第三子赵世恩封楚国公奉祀。
赵世清(1083年),太祖次子燕懿王赵德昭曾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楚国公赵守巽长子。熙宁四年十二月甲子(合1072年),封会稽郡王(《宋史·本纪》)。元丰六年冬十月薨,赠安化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追封虢恭安王。
赵世准(1030 -1097),燕懿王赵德昭曾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次子赵从蔼长子;1084年至1097年袭爵,由金州观察使拜保静军节度使;绍兴二年九月(1132)赠开府仪同三司、成王。
赵世开(1098年卒),燕懿王赵德昭曾孙,为其第五子赵惟和之孙,赵从诲之子;1097年至1098年袭爵,死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信献敏王。
赵世雄(1031 - 1105),燕懿王赵德昭曾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次子赵从蔼第四子;元符三年(1100年)袭封安定郡王,并授崇信军节度使;崇宁四年(1105年)卒,赠职太尉,追封淄恭宪王。
赵世福(1123年卒),燕懿王赵德昭曾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的第七子赵从信第九子;崇宁五年(1106年)袭封安定郡王,宣和五年(1123年)正月薨,赠少师、追封仪王。
赵令荡(生卒年不详),秦康惠王赵德芳玄孙,华阴侯赵世将次子;宣和六年(1124年)二月丁亥,时任韶州防御使的赵令荡为婺州观察使,封安定郡王。其记载历靖康之难后缺失。
赵令话(1132年卒),燕懿王赵德昭玄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的第七子赵从信之孙,赵世阐长之子;绍兴元年(1131年)秋七月辛丑,时任伯右武卫大将军的赵令话袭封安定郡王。绍兴二年(1132年)八月甲午薨,赠开府仪同三司。其弟赵令撎后为第16代安定郡王。
赵令畤(1051 - 1134),燕懿王赵德昭玄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的次子赵从谨之孙,赵世昘之子;其孙赵伯栩亦为第23代安定郡王。绍兴二年(1132年)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四年(1134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著有《侯鲭录》八卷,赵万里为辑《聊复集》词一卷。
赵令矼(1136年卒),燕懿王赵德昭玄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的次子赵从谨之孙,赵世覃之第十子。绍兴五年(1135年)六月甲辰袭封安定郡王,绍兴六年(1136年)正月己丑卒卒,逾年二月赠开府仪同三司。
赵令懬(1069 - 1143),燕懿王赵德昭玄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的第七子赵从信之孙,赵世逢之子;绍兴六年(1136年)袭封安定郡王,除同知大宗正事。逾年,授镇东军承宣使,再迁保平军节度使。绍兴十三年(1143年)薨,年七十五。赠少师,后追封惠襄靖王。
赵令𬣳(生卒年不详),燕懿王赵德昭玄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次子赵从蔼之孙,赵世膺之子;分别为第12代(1155年-1156年)和第14代(1159年-?)的安定郡王。其侄赵子涛后来为第19代安定郡王。
赵令衿(1158年卒),燕懿王赵德昭玄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次子赵从蔼之孙,赵世瓞之子;在观看秦桧的著作《家庙记》时,曾脱口说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语,正好被秦桧兄婿汪召锡听见,便诬陷他谤讪朝政。御史徐嚞又诬陷他和赵鼎之子赵汾有密谋,宋高宗遂将其下狱,令南外宗正司拘拿。秦桧病死,他才得以出狱复爵。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明州观察使,寻加庆远军承宣使、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
赵令𬣳(见上)
赵令德(1171年卒),燕懿王赵德昭玄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的第七子赵从信之孙,赵世芃之子;1165年至1171年袭爵。其两位兄长,赵令勴和赵令剖各自的儿子——赵子恭和赵子觌,分别为第20代和第21代的安定郡王。
赵令撎(1172年卒),燕懿王赵德昭玄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的第七子赵从信之孙,赵世阐之子;其兄赵令话亦为第八代安定郡王,1172年袭爵。
赵子㨂(1181年卒),燕懿王赵德昭五世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的第七子赵从信一系,赵令沧之子;1172年至1181年袭爵。
赵子肜(1191年卒),燕懿王赵德昭五世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的第七子赵从信一系,赵令臣之子;1182年至1191年袭爵。
赵子涛(1194年卒),燕懿王赵德昭五世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的之子赵从蔼一系,赵令玪之子;1192年至1194年袭爵。其叔父赵令𬣳为第12代和第14代安定郡王。
赵子恭(1200年卒),燕懿王赵德昭五世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的第七子赵从信一系,赵令勴之子;1195年至1200年袭爵。其叔父赵令德亦为第15代安定郡王。
赵子觌(1203年卒),燕懿王赵德昭五世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的第七子赵从信一系,赵令剖之子;1202年至1203年袭爵。其叔父赵令德亦为第15代安定郡王。
赵伯栩(1208年卒),燕懿王赵德昭六世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的次子赵从谨一系,赵子惟之子,亦为第九代安定郡王赵令畤之孙;1204年至1208年袭爵。
赵伯柷(1215年卒),燕懿王赵德昭六世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的次子赵从谨一系,赵子筠之子;1208年至1215年袭爵。
赵伯泽(1218年卒),燕懿王赵德昭六世孙,为其第四子赵惟忠的第七子赵从信一系,赵子裕之子;1215年至1218年袭爵。


参考及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
百度百科
《宋史》
《宋会要辑稿》
《续资治通鉴长编》
《毗陵集》
《北山集》
《新安文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