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阁鳳翎凭栏舞·日本的装甲空母·续

由于本篇基本把大致脉络写完了,本篇更多的将是杂谈和笔记形式的补充,可能会扯些别的玩意。

大凤:
人员:
舰长 大佐 1 副长 中佐 1 内务长兼分队长 中/少佐 1
航海长/炮术长/通信长兼分队长 中/少佐 各1 飞行长 中佐 1
飞行队长 中/少佐 3 机关长 中佐 1 分队长 少佐/大尉 23
军医队长兼分队长 军医中/少佐 1 主计长兼分队长 主计中/少佐 1
乘组【兵科尉官 28 中/少尉 15 军医中/少尉 3 主计科尉官 1
中少尉(水兵) 4 中少尉(飞行机)24 中少尉(整备科)11
中少尉(机关科)3 中少尉(工作)1 卫生中少尉 1 主计中少尉 2】
总计士官 83人 特务士官 46人
兵曹长 12 飞行兵曹长 30 整备兵曹长 19 机关兵曹长 4 工作兵曹长 1
卫生兵曹长 1 主计兵曹长 1 兵曹 148 飞行兵曹 76 整备兵曹 123
水兵 523 整备兵 484 机关兵 250 工作兵 37 卫生兵 9 主计兵 54
总计 准士官 68 下士官484 兵 1357
(海军大臣官房 内令提要别册)
重量分配:(公试状态/单位:吨)
船体11945
甲板 4920
防御材 3875
舣装 2180
固定装备品 332
炮熕 508.2(521.9 满载)
水雷 173.3(185.5 满载)
航海 13
光学 14.3
电气 598
无线 55.3
航空 799.3(802.3 满载)
动力用水级油 304(339 满载)
一般装备 737(937.5 满载)
重油(含发电机用油)3800(5700 满载)
轻质油(内火艇用/飞行机用)9/660 (14/990 满载)
润滑油(主机械用/飞行机用)42/66.7(63/100 满载)
预备水 110(165 满载)
水中听音机用真水 20
泡沫灭火装置用液体 21
应急用诸材料 9
余留重量 185.9
合计 34200/36808.9(满载)
(航空母舰一般计划要领书)
复原性能(公试状态下)
KG(米) 10.36(10.16 满载)
GM(米) 2.15(2.41 满载)【翔鹤 2.36/2.59】
最大复原挺角度 67.5度/65.8度(满载)
最大复原挺(米) 3.57/3.66(满载)
复原性范围 120°以上
OG(米) 0.72/0.01(满载)
预备浮力(吨) 40.170/37.561
回旋性能(34200吨/32节)
舵角 35°
旋回圈最大纵距与吃水线长之比 3.7
旋回圈最大横距与吃水线长之比 4.0
旋回中最大倾斜角度 9°
横摇周期(公试状态) 16.5秒
(航空母舰一般计划要领书)
造船费用
船体 42632879円
动力 13822664円
火炮 9288905円
航海 856202円
电气 5611353円
无线电1077599円
航空兵装(?) 25210281円
总计 101175000円(含杂项)
(军舰基本计划资料 福田启二 P.168)
防护
罗针舰桥有25毫米DS钢的防护,操舵室布置了40毫米圆筒状CNC装甲板(海军造舰技术概要 P.262)
弹药库和航弹库对3000米高度水平投弹的1000千克AP航弹免疫,对8吋AP弹的免疫区为12000至20000米;动力舱和航空燃油库对3000米高度水平投弹的800千克AP航弹免疫,要求对6吋弹免疫。(海军造舰技术概要 P.263)
昭造中有提到大凤的炸弹鱼雷扬弹筒根据战训进行了改善(昭和造船史 P.538),可能是和信浓一样,提弹井穿过中甲板的部分设置自动开合的防御盖,下部设置连动的防火门(海军造舰技术概要 P.135)但目前没有文字记录实证。
机库与甲板
关于开放式和封闭式机库的话题吵了很久,很多人实际上还是没有相关的概念。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机库是不是舰体结构的一部分,而不在于通风换气等细枝末节。日本空母的纵强度甲板向来都是最上甲板,对于日本空母来说是上下两层机库中间那一层甲板,也就是说除最早的改造空母之外,日本空母都是上层机库属上层建筑,下层机库属船体结构。但根据资料来看,龙凤,信浓的飞行甲板都没有伸缩接手(海军造舰技术概要 P.133),属承力结构,也就是说信浓和龙凤其实是封闭式机库,大凤同样甲板属加厚的框体并且底部的横梁间还拿钢板封上了理应只能是一整块强力结构,同属全封闭机库。

按现有资料来看,阿号战役(马里亚纳战役)前,日本空母机库将全部空气全部更新一遍的时间应该为10至15分钟,马里亚纳战役后信浓类型的机库在这个数字上减半(海军造舰技术概要 P.1233)。

信浓属全封闭机库,但实际上有大量大面积与外部直通的部分(高两米宽五至六米),完全可以做到和美航开放式机库的大开口一致,所以,是不是封闭机库和通风好不好实在没有关系。






杂谈:
接下来开始随便扯点什么吧。
首先是有关IJN航空兵力运用思路的变化。很多人本着非黑即白的逻辑,既然美国人大造航母,还用舰载机击沉了两条末代战列舰,最关键还打赢了,所以自然是一切先进新思路的代表。相反的,战败一方那肯定是顽固不化冥顽不灵死抱着旧思路不放,从军juan古典时代开始的各路地摊更是加剧了这一倾向。然而,只要有些许的资料检索能力和史学态度就不会得出此般谬论,尤其是如今大量的旧海军原件已经被放到了网上,只要有心一定能检索到。
(至于美国人的思路和设计水平到底如何敬请期待近日雪落前辈等人执笔的《现代舰船》美日巡洋舰对比特刊)
第一,IJN从一开始海军航空兵出现就表现出了对这一新兴兵种的兴趣,在间战期更是已将对航空攻击的防御作为战列舰防御设计的一大重点(具体可见平贺让在华盛顿条约后几年内所作的演讲中的军舰防护讲解图),见微如著,可见IJN对航空兵力的重视。到了1940年的《海战要务令续篇》中明确指出“开战初头航空决战的胜败关乎整个战局的走向”,只不过航空兵力的运用思路因为战争经验的丰富而发生变化而已。
30年代末这段时间,IJN的航空兵力运用中,重视基地(陆基)航空兵而对航母相对轻视。不管是上文提到的《海战要务令续篇》还是《昭和14年联合舰队战策》,都一再强调利用基地航空兵力攻击接触、攻击敌方主力舰队,消灭敌方航空部队取得制空优势,并认为舰队决战只有在航空兵力先行削弱敌方主力后才能择机进行。尤其是在昭和14年的联合舰队战策中,基地航空队的作战更是被放在作战方针的开头部分,个中原因值得玩味。而航空母舰的地位就没那么受重视了,此时航空母舰要么分散配置被作为一支奇袭兵力使用,要么就担任主力舰的护卫。到了1943年,在吸取了开战后数次海空大战的经验后,昭和18年的《联合舰队战策》中,航空母舰的机动部队不仅被拔高到了战术核心的地位,在舰队体系中也位居本队,与基地航空队并列。可见,航空兵力一直是IJN舰队作战体系的极为重要的部分,所谓死抱着大舰巨炮主义不放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而且真要论,IJN可以靠联合舰队司令部把上到大和下到旭东丸的东西全部调到同一片海域,美国人呢?
另外,既然扯到削弱敌方主力舰队这种事,就不得不提盛传的所谓“九段邀击”,我直接话说在前头,任何IJN原件里从没出现什么“九段邀击”的字眼,网上那些过程极为详细的邀击全都是战后杂志的研究者添油加醋写的玩意。IJN的前卫战和其他sea power的一样在二战时转向多兵种的协同作战,战策中也是战术指导居多而不是所谓“详细作战计划”,死抱着九段邀击不放的出现直接击毙(无慈悲)。
以及旧帝国海军的航空攻击战术,《海战要务令续篇》中指出,应在能见度较差,如日落或者云层较厚的情况下使用雷击,在一般能见度好的时候使用爆击,还分析了在各种天气状况下大小机群的运用和雷击爆击的侧重,这一点在后来的战局中也得到了体现。比如44年后面对美军舰队防空体系的不断完善,日本海军的陆攻队也转向在侧重于夜间进行攻击。而IJN对于诸如盲降,IFF等电气设备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也极感兴趣,甚至还提出了类似美军的,用雷达捕获敌我机群位置及距离变化率,再由计算机得出相遇地点用雷达引导机群作战的战术并于45年3月投入试验阶段。(《海军电气技术史》第五卷 P.109)
最后是防空的问题,整个IJN最大最关键的两个问题,一是GFCS,IJN的大型防空炮的火控缺乏雷达盲射的能力,并且自动化程度低,需要更多的人手和人工来完成英美同行的任务,中小型防空火炮的火控除了上述问题外小口径缺乏LPR式瞄具,也缺乏RPC(远隔操作)能力。二就是缺乏与博福斯同级的中口径防空炮。火炮性能反而在其次。
尾声
摸了摸了摸了摸了摸了摸了摸了摸了摸了
本篇只是对原文的补充笔记而已,行文逻辑不强,还请配合使用。IJN的战术文件也许我以后会翻译吧,最近有点忙,只想摸鱼打给母,也不知道下一次动笔什么时候。
评论区黑屁格杀勿论
以上。
Ref.
《海军造舰技术概要》
《昭和造船史》
《海军电气技术史》
《航空母舰一般计划要领书》
《军舰基本计划资料》
防卫省战史研究所及文库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