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童年课文魔改】陶罐和铁罐

2020-04-13 07:25 作者:愤怒桶  | 我要投稿

  吉吉国王……呸,呃不……国王就行了……咳,重新开始哈~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陶制,一个铁制。毕竟是国王的东西,论做工肯定都不会差,但铁制品比陶制品皮实得多,陶罐经历多了磕磕碰碰难免会留下缺口,厨师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总是用铁罐,陶罐几乎不被使用。

  陶罐得意的对铁罐说:“哦,我亲爱的朋友,你每天忙得灰头土脸的,我就能在一旁休息,这足够我把自己好好吹嘘一番了。”铁罐无所谓地说:“我因此活出了的价值,虽然是苦点累点,但我把这一切作为使命,人们也会对我印象深刻——说到你,真的不觉得不甘心吗?你明明和我有一样的能力,他们却根本不懂得赏识。”“哎——哟,谁在乎所谓‘价值’?自己舒服不就得了。你竟会怜悯日子这么滋润的我。不是有句话说‘好死不如赖活’嘛,功绩啊,价值啊,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哪有自己舒服来得实在!”“你要这么想,我也无话可说。”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铁罐任劳任怨的工作,陶罐则在一旁悠闲地看热闹,时不时调侃铁罐狼狈的样貌——光亮下格外扎眼的被碰凹下去的小坑。铁罐总是回答“你不懂我。

  这样“拌嘴”的生活持续了很久,直到朝代的更替打破了这平静的日常,在一阵火烧摔砸中,陶罐惶恐的目睹眼前的一切,生怕自己成了满地的碎瓦,在预感到生命结束的瞬间,陶罐声音抽泣无力地对铁罐说:“今天你嘲笑我的机会来了,你那么结实,肯定能安然无恙的度过今天……”“你不懂我,陶罐”陶罐透过朦胧的视线看向铁罐,沉默许久,铁罐继续说:“……我不希望任何人……”话音未落,橱柜倒塌,断墙和踩踏终结了两人的对话,风波结束后,它们都被埋在废墟黄土之中,接下来只有漫长无尽的死寂与黑暗。陶罐幸运的存活下来,但是已经听不到厨师的声音,铁罐也看不到了,被埋在不同地方。

网上搜来的图

  后来,在考古发掘中,陶罐被发现了,土壤被掀开的那一刻,陶罐一惊,而后望去一旁,其他古时候的各种物品都被相继发现,但到最后都没有那时的铁制品。

  后来陶罐被展出,解说人员兴致勃勃的为游览者介绍了陶罐的发掘地点、年代等,陶罐也在博物馆了解到了很多古代英雄事迹,有的舍生取义,有的精忠报国,有的不慕名利……同时陶罐也被赋予非凡的意义,成为传颂古代文化的使者——尽管这些意义、价值是人们给的。

  陶罐想:“我那时候一直笑话铁罐,觉得过得舒服就是生活该追求的一切了。要说现在,我或许还是想过安稳舒适的日子,但悔恨当初不对铁罐说些肯定的话,它做的事真的是太渺小了,甚至于我出土的那一天所体现的价值就已经盖过它的一生。我知道它希望别人肯定它的价值,因为它总是痴心于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工作当成使命,想给人深刻的印象——或许我现在的地位由它担任更合适,我也想告诉人们曾有一个和我共事的勤劳的铁罐,却说不了话。它和它的热忱已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它是个铁罐……”

阅读理解(*´゚∀゚`)ノ 

  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自满的人未必会灭亡,甚至可能走上人生巅峰。

  不关心自身生活好坏,奉献一生追求生命价值未必会得到更好的结果(荣誉)。

  铁罐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结局,不管它多么勤勉或是多么懒惰,多么傲慢或是多么谦逊。

  读者:↑出题人你搞事情是不是?这都是什么歪理啊!你给我改编课文就是为了助长那些不正思想吗?!

  作者:咳咳,当然不是啦~我也知道最后阅读理解的答案都是不正的思想。我搞这个课文改编和阅读理解的用意其实是想告诉大家,类似《陶罐和铁罐》这种用客观事物或现象给我们灌鸡汤的文章是没办法说服本就不同意这种道理的人的,因为这些总结出的道理都是人们主观强加上去的,正如我把这个文章人设一改,然后类似铁会分解这种客观事实保留,瞧瞧,告诉我们的道理就完全反了。也就是说,这种讲道理的方法并不高明。

作者的话

  一开始本来想把陶罐塑造得和原文的铁罐一样讨厌的,而且准备魔改两个版本来反映阅读理解的答案,但最后为了不啰嗦,把两个文结合了。总之写着写着把两个罐子的形象稍微丰满了点,关系也搞得像朋友一样,没有哪一方把对方看得完全对立,最后还把陶罐给升华了一下,嗯哼~写了大约两个半小时,翻回头检查只有这么短短几行,故事性貌似也不怎么样啊噜。(=ω=;)

【童年课文魔改】陶罐和铁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